本月社企:把咖啡穿上身的藍色經濟先行者──興采實業
文、圖:張簡如閔

「本月社企」為社企流編輯室其中一個撰寫主題,每個月會介紹一個具有社會創新性、獲利能力、與永續經營潛力的社會企業,除了分析該企業的社會創新模式外,也會較為深入地報導其在經營管理上的成功關鍵或面臨挑戰,希望讓讀者全方位認識一個社會企業。

你/妳是否曾經想過,許多人每天的精神泉源──咖啡也能成為身上穿的衣服?興采實業的董事長陳國欽在一次與太太談話中,激發將咖啡渣除臭的功能運用於紡織品的點子,於是,他利用研磨咖啡的過程中留下的咖啡渣以及不要的寶特瓶,製成成衣的紗線,歷經四年、八代產品的研發、創新後,成功研發S.Café ®這個服飾品牌,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我們平常喝的咖啡只有享受到咖啡原豆0.2 %,剩下99.8%的資源都在咖啡渣裡。」陳國欽表示,透過興采的研發、創新,搭配使用寶特瓶抽絲的技術,他們成功翻轉了99.8%咖啡渣的命運,讓看似無用的咖啡渣轉化成為了速乾、抗紫外線,且能夠控制異味的衣服,他說:「只要3杯咖啡、12個寶特瓶,就可以做一件S.Café®外套。」
(S.Café®布料與吊牌)

從傳統紡織到機能性紡織 打造給人溫暖的企業

對於出生於紡織世家、從小聽著彈棉被聲音的陳國欽來說,他笑稱自己是「吃棉仔(棉花)長大的」,紡織之於他來說,是一項可以養家餬口的技藝,總能使他感到熟悉、親切。在家庭耳濡目染之下,他進入亞東工專修習紡織,立志未來能做一個對得起良心,且能帶給人溫暖的企業。「咱做棉被,是要給人溫暖的!」父親的這番話深深影響他未來創立興采實業,以及之後面對轉型的每一步。
「我在1989年創立興采,直到1994年覺得不轉型不行。」面對紡織工業市場競爭下的浪潮,陳國欽開始尋找產業轉型的方式。因緣際會之下,化學系畢業的哥哥向他談起Gore-Tex薄膜材料設計,並願意協助他將布料製成薄膜材質,他表示:「我就這樣栽進去薄膜、化工的領域了。」當時,台灣的紡織產業也漸從傳統棉紗轉入化纖領域,陳國欽看到台灣的化纖材料跟著日本的腳步萌芽,因此他去紡織所上課,不斷學習如何因應這樣的大潮流,他表示:「那時候開始知道什麼是吸濕排汗、快速乾燥,也漸漸知道如何管理一塊布。」
陳國欽表示,興采每五年會進入轉型的下一個階段,在完成機能性紡織的開發後,第二階段開始,就是將功能性的材料變成品牌,於是他們也開始申請防水透濕的吊牌、以及多項專利。立時至今,2014年興采進入第六個五年,陳國欽有信心地表示:「我們立志成為全世界最環保兼具功能的紡織公司!」
(從咖啡渣到衣料的循環樹)

捨去咖啡香 萃油技術提升產品品質

陳國欽回憶起開發S.Café ®這個品牌的過程,四年內、八代的產品,前面四代都是曾遇到困難與挑戰。嘗試之初,他曾將前幾代的產品寄給朋友穿,頭第一、兩個月很好大家都很開心,告訴他:「好棒,還有咖啡香!」但到了後面卻都沒有聲音了,幾經詢問後他才得知,原來這些有咖啡香的衣服,穿到第五、六個月時咖啡香與身體分泌的油垢會混雜,成為一種較為難聞、噁心的味道。
從朋友的意見回饋中,陳國欽做了一個重大的調整,他決定捨棄讓衣服聞起來有「咖啡香」這個特色,將原先咖啡粉體中的油脂、澱粉、蛋白質再萃乾淨,讓纖維的孔洞更加漂亮。他們使用低溫高壓的超臨界技術萃咖啡渣的油,過程中萃取出的咖啡精油,也成為全新的產品,讓咖啡渣的功用發揮得更加廣泛。

堅持理想 每個領域都可成為專家

「紡織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陳國欽表示,紡織是高深的材料學,不僅需考量到紗線、組織、染整後的影響;同時,它也涉及衣服的款型、設計,是否能適合人的身體。本著對於溫暖、對環境友善的堅持,陳國欽始終在紡織的這條路上走得堅定、穩健。
他分享過去二十多年走過的歷程,認為創業存乎的就是一顆「心」,只要能堅持下去,一定成功。他勉勵投入創業的青年要不斷要把自己的理想闡述出去,經由互動、展演的過程中,鍛鍊勇於表現、嘗試與堅持下去的恆心,他表示:「不管哪個領域,都可以成為專家。」
(社企流編輯部成員與陳國欽董事長於採訪後合影)
註:「藍色經濟」為剛特.鮑利(Gunter Pauli)提出的概念,主張順應自然生態系統的運作,將一個階段中的產生的廢料,轉換成另一個循環中可供利用的資源,達到環境永續與產業創新。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本月社企

    本月社企

    社企流每月採訪一間社會企業,足跡從台灣到國際,帶你認識動人的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