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貿易消費 台灣仍在萌芽
「公平貿易消費」在國際行之有年,如德國、英國、美國、比利時都有公平貿易市場,也有認證體系,消費者可藉公平貿易標章購買商品;在國內除了有機商店、電子商務、特定品牌等通路販售類似商品,一般市場例如超市、大賣場等仍處於萌芽階段,也凸顯國內對公平交易概念,還十分模糊。
公平貿易運動形塑於1960年代的歐洲,1997 年,歐洲16國成立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簡稱FLO),負責制定全球公平貿易標準,另由FLO分支出來的公平貿易認證組織(簡稱FLO-CERT),負責監督審計,2002年,國際公平貿易認證標章出爐,統一了全球公平貿易認證標準。
公平貿易標章認證有許多保障,包含公平價格、禁止童工或奴工、保障安全工作場所、組成工會權利等,並且鼓勵賣家及買家維持長期、透明的商業關係。
國內未經國際公平貿易認證的商品眾多,加上無法嚴格把關,難以避免不肖業者從事汙染環境、奴役勞工、添加危害人體物質等惡劣行徑,這也就是國內應積極推廣公平交易的原因。
以巧克力市場來看,國內市售99%巧克力未經認證,也就是說,我們購買的巧克力,只有1%符合國際倫理規範,我們的消費者仍以商品外包裝、價格或廣告,決定是否購買。
或許大家吃巧克力時可以想想,種植可可豆的小農,是否在惡劣勞動條件下工作?有無奴役童工?企業是否為了利益而做了不公義的事?
台灣因不符開發中國家標準,目前無任何小農品牌取得公平貿易相關認證,反倒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巧克力或咖啡,較有機會取得認證。
即便如此,我們若從消費行為建立觀念 並由政府積極把關公平交易原則,必定能打造出具國際水準的公平消費環境。
(本文由愛樂活社會企業創辦人張佑輔口述)
聯合報/記者陳怡臻整理 2014.01.03

文章標籤

  • 公民,公益和公平交易

    公民,公益和公平交易

    張佑輔,1977年生,高中全校第一名畢業,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系畢,大學四年瘋狂玩社團,役畢已婚育有一子,2005年底和三位好友創辦洋幫辦上班族社團,接任第一任幫主,2010年離開工作七年多的IBM公司,一方面創辦愛樂活社會企業協助台灣有機小農導入科技和夥伴行銷,積極參與國際公平貿易,一方面栽培「洋幫辦」志工企業家團隊,協助台灣非營利性組織發展,為公民社會盡一份心力,希望有一天能過著半農半X的簡單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