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誌雜誌是怎樣煉成的-英國創辦人分享
文:邱韻芹
日前應輔仁大學吳宗昇老師之邀,參與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合辦之社會企業工作坊。除雨林咖啡、生態綠、善糧社會企業和四方報的簡報之外,英國大誌創辦人John Bird也針對創業、貧窮和大誌的未來發展等主題闡述自身經驗與見解。
以下整理摘要Bird的演說內容與社企流讀者分享。
大誌的經營模式是由街友販售雜誌再從中直接獲得利潤,主張街友自力更生而非等待施捨。因此Bird從「貧窮」開始討論。他認為援助會使街友產生依賴,不能預防或解決問題。以英國為例,每年有32%的社福預算用於貧窮議題,但卻讓受助者維持貧窮狀況而不能成為工作者。Bird尖銳地指出,這些社會機構製造出「窮人」,標誌為特定族群再加以隔絕,使他們「成為特別的物種」。
Bird成立大誌是希望街友能夠在不必犯罪的情況下維持正常生活,所謂正常生活可能包含抽煙、飲酒甚至吸毒。他本人過去也是街友的一份子,他了解街友可能會為了滿足需求而從事搶劫、偷竊或賣淫活動。但街友成為大誌街頭販售員之後,便能從正當勞動中取得報酬。進一步而言,對於過去只能仰人鼻息者來說,這種自力更生的成就感是十分深刻的,每次成功交易「就像取得博士學位」那樣可貴而令人感動。
他也特別提到英國大誌雜誌社的「混合」經營概念。Bird過去出身街頭,對於大學生和專業工作者非常感冒,所以在創立大誌時特意組成「丐幫」團隊。但這卻使得雜誌社在前半年搖搖欲墜,差點倒閉。於是他開始招募其他具有美術、編輯和經營才能者加入團隊,讓來自不同背景的成員相互學習。Bird認為大誌讓街友接受訓練、結交朋友並培養責任感,而非「將人才放在倉庫中」閒置。
談到未來,Bird的終極目標是重塑給予和施捨的概念,給予貧窮者適當的機會和訓練以取代金錢或食品等最終產物(ends),從根本解決並預防貧窮。英國大誌也成立基金,投資於「未來的事業」,例如環保、醫療和貧窮預防組織。所謂投資是指這筆錢並非無償給予,而會在一開始就考慮未來要收回本金和合理利息。
針對大誌的業務,Bird認為出版會走向電子化和輕薄化。目前英國大誌已經發給街友智慧型裝置,讓他們化身街頭特派員,採訪各式各樣的人物再以數位影音形式發表。此舉也讓行動不便者在家就能享受大誌線上版的內容。此外,大誌將文字載具的觸角延伸至雜貨店購物袋上,在這種以環保素材製成、能夠自然分解的纖維製品上,刊登由印度貧童所撰寫的短波消息。
(圖片來源: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