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社會企業教育概述
文:梁凱芸
美國社會企業的相關教育課程最早始於1990年代,學術界開始重視相關研究,由哈佛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為最佳代表,陸續成立發展中心。根據Net Impact 公布的2013研究所課程指南(Business as UNusual 2013),共計108所世界知名大學(美國89所、歐洲11所、其他地區8所),有104所學校的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或社會企業相關課程隸屬在管理學院底下。剩下4所(皆在美國)則是在法律、公共行政學院或獨立出的學程之中,除了重視能源、環境、公共政策、國際事務與法律對社會影響的探討之外,課程內容仍包含管理、行銷、財務等基本商學教育。由此可知,美國的商學院教育漸漸將社會和環境主題納入課程範圍,不再是傳統只關注在員工、領導者和股東身上的管理思維。加入社會或環境主題更意謂著學生需要跳脫「從商就是以賺大錢」為目的的框架,並學習利用商業力量改變或解決社會問題,企業重視的也不再只是利潤極大化,而是要進一步思考與社會的關係。
由亞斯本學院(Aspen Institute)兩年發行一次的Beyond Grey Pinstripes報告,針對2011─2012年世界前百名管理學院的MBA課程、研究、活動設備進行評核,並且以教學需融合環境議題、對社會的影響力、道德意識的認知等等作為加權的指標。此研究顯示整體MBA教育重視商業和社會議題結合的比例逐漸升高,2001到2011年間從34%逐年上升至79%;另外,2011年總計149間評比學校,美國地區佔了64%,前十名MBA課程更佔八個名次。美國教育對社會企業研究與開設課程起步得早,各大學無論在社會企業相關課程、活動、比賽、研討會等等都運作得相當成熟與活躍,其中包含四項特點:重視實務教學、強調社會創新、對社會的影響力和與校友間的高連結性。
學校教育除了書本知識外,還需強調實務教學,增加讓學生走出校園的機會,將所學商學知識運用在生活和社會上,激發出創新的想法解決社會問題,進而增加對社會的影響力。美國學校也積極強化與校友的連結,期望校友將從事社會企業、創業或職涯的經驗傳承、分享,擔任學弟妹業界的導師。與校友間的產學合作還能深化教學內容,使課程得以配合實際個案,豐富實務內涵,激發學生創新的廣度與深度,成為增加社會影響力的基石。此外,美國各大學與地方社區的連結性非常強,學校開始重視和社會的關係,推開校園圍牆的阻礙,讓學術和實務對話,構成四點回饋與循環的系統。以下將四點特色詳細說明與舉例,提供讀者參考:

一、重視實務面教學

美國大學社會企業相關課程大都有真實的企業顧問團隊課程或計畫,這也是與校友及社區連結的管道之一,杜克大學商學院下的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有一成立30年的顧問計畫(The Fuqua Client Consulting Practicum,簡稱FCCP),提供企業一年經營管理的付費諮詢服務,非營利組織、營利企業或創業家皆可申請。校方會配對MBA學生進入有興趣的個案,接著透過老師的指導與企業開始進行討論,提出解決方案或改善建議。此計畫至今已經有超過400間企業參與。另外,杜克也於1996 年開始與社區合作(Duke-Durham Neighborhood Partnership),讓學生進入真實世界學習,透過課輔、衛生教育、志工服務和非營利活動參與,協助12個鄰近社區改善生活。從做中學是最直接與最快讓學生學以致用的方式,配合著企業案主與實際參與,增加學生的學習印象並豐富其經驗。

二、強調社會創新

美國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社會創新研究中心(Center for Social Innovation),致力於將不同領域的想法和價值進行交換、融合與討論,期望將理論與實務結合,提出創新方式以解決社會問題。研究中心擁有多元的學習環境和不同領域的研究資料,公共管理與社會創新學程更提供MBA學生涉略環境、國際發展、衛生、教育等等主題,學生除了書本知識上的學習外還須參加實習、創業競賽和服務學習,培養同理心思考的氣度、國際視野的高度及面對社會問題的態度。社會創新獎學金(Social Innovation Fellowship,簡稱SIF)鼓勵學生或畢業三年內校友將創新想法化作行動,爭取創業資金。這項制度於2009年開始,至今已有五組團隊開始創業,影響地區包含迦納、西班牙、斯里蘭卡和美國,更成功獲得許多媒體報導和各界贊助與支持。其中,2010年唯一獲得SIF創業資金的Reid Saaris成立公平教育組織(Equal Opportunity School),透過數據分析降低弱勢教育落差,同時也獲得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50萬美金的贊助與Google 全球影響力大獎獎勵資金。這項制度衍伸出的社會企業創業家培訓計畫(The Social Entrepreneur Building Blocks),整合所有研究中心資源並為期一年,希望學生了解創立社會企業的歷程,增加對社會議題的重視與敏感度。除此之外,許多公部門、非營利組織和社會企業的實習機會、海外志工服務、線上教學資源、創業獎學金和短期密集課程等豐富資源都可以讓學生做客製化的職涯規劃。

三、重視社會影響力

現今越來越多學校在探討如何衡量社會企業的實際績效,有多少人生活受到改善、環境破壞降低、貧窮人口減少、受教育比例提高等等。美國耶魯大學商學院每周舉辦論壇(Social Impact Lab),討論非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績效和影響力評估方式,透過學術間交換和實務產業間融合,期望激發出有效的評量指標。美國紐約大學商學院則每年舉辦社會企業研討會(Annual NYU-Stern Conference On Social Entrepreneurs),邀請學術界、實務界、非營利及營利企業管理人共同參與,分享社會企業領域中最新的研究、理論和評估社會影響力的策略及方法,讓學術和實務零距離互動討論。研討會除了演講外,還有工作坊增加彼此交流與討論機會。

四、重視和校友間之連結

業界導師制度幾乎是美國學校的基本計畫,也是與校友連結最直接的方式。北卡羅來納大學商學院長期以來與校友密切的連結與合作關係增加了學校的知名度和世界商學院排名,其商學院成立了永續企業發展中心(Center for Sustainable Enterprise),目的在培養領導者利用社會創新去改變世界,創立能永續經營發展之企業。除了在學期間的多元課程、課外活動外,學生畢業後無論是想創業或是已經在創業的人,都能從校友之間獲得專業諮詢、經驗分享或合作資源。校友也都積極與學校進行工作機會的提供、定期聚會、職涯諮詢和課程研修等活動。業師計畫(Career Coaching Program)則邀請業界學長姊與在學學生互動,使學生除了爭取實習機會外,還能成為促進學術和實務間產學合作的橋梁;企業則得到專業老師的管理諮詢,和現今最新商業模式的演化。透過業師的經驗和知識分享,讓學生提早接觸職場及思考未來方向,對雙方來說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作者簡介:梁凱芸,從大學時代的義工社團開始,發現她是有能力做一些事帶給別人快樂,因此定下未來要將所學貢獻於社會的目標。之後更從柬埔寨服務的經驗裡認識社會企業,開始展開一連串探索之旅。從進入社企流實習到每個月採訪一間社會企業,期望將更多社會創新點子分享給大家,並利用本身專業投身於當中。目前就讀元智大學經營管理碩士班。

文章標籤

  • 社企流研究室

    社企流研究室

    在此專欄中,社企流將與你分享一系列與實習生合力研究的專案成果,包含各國社企課程研究、案例分析、與社企生態系等,一起加入社企流研究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