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社會企業教育課程(上)— 一樣管理,兩樣思維
文:何冠廷
當社會企業的發展日漸蓬勃,相關的教育課程自然成為支撐這股趨勢的重要推手。一談到管理教育,多數人可能直覺聯想到美國的頂尖商學院們,但若稍微轉換視角,將目光拉到大西洋的另一端,歐洲的社會企業教育又是何種面貌呢?本文將從比利時、愛爾蘭、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的大學課程,小結歐洲社會企業教育的三點趨勢。
基本上,從幾所大學的課綱中可發現,社會企業課程和一般管理課程兩者並無太大差異,管理學院的產、銷、人、發、財等五管始終是必修的基本功。但在社會企業課程中,人資、行銷和財務等幾門學科經常受到格外重視,或許可從中推估社會企業相較於一般企業之差異。
首先,人力資源管理是社會企業時常探討的議題。原因在於許多社會企業的前身是非營利組織,由志工協助組織的運作,而在轉型為社會企業之後,志工和員工之間便可能產生矛盾的尷尬情結。例如薪水的有無、經歷的多寡、角色的定位等等,都容易成為雙方之間衝突的導火線,如何協調和管理這兩種不同的成員,是人資管理的一大挑戰。此外,社會企業需顧及公平貿易和社會回饋等因素,這些都造成企業營運的額外成本,因此社會企業的薪資水準往往較不具競爭優勢,如何提供員工財務因素以外的激勵因子,也是人資管理的難題。
其次,社會企業的行銷管理則是另一個課程重點。相較於一般企業,社會企業格外著重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建立,也就是企業形象的經營、網絡關係的維持等軟性要素。畢竟社會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相較於一般企業未必具備顯著的優勢,許多消費者願意支持社會企業,企業的正面形象通常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何跳脫公益訴求的老生常談,透過創意的行銷方案提昇企業形象,又不讓企業形象成為行銷規劃上的包袱,巧妙地維持兩者之間的平衡,從兩難困境轉化為雙贏局面,是社會企業經營者得在行銷管理上深思熟慮之處。
最後,財務管理往往是社會企業最大的挑戰。社會企業需顧及公益的成本結構通常較一般企業為高,因此財務表現通常不如一般企業,甚至光要維持正常營運便非易事。無論是在草創初期的募資階段,或者正式營運之後的損益兩平,對於社會企業經營者而言要面臨的困難比起一般企業多上許多。此外,許多社會企業著重於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之間的平衡,必須同時兼顧企業營利、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因此在衡量其績效作為時便不能單從財務面來看,對於社會議題的正面影響力等非財務因素,亦需加以考量。
從以上三點來看,我們熟知的管理課程一旦轉換到不同情境脈絡之下,所需考量的特性亦隨之改變。在追求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如何兼顧企業個體利益極大化,並不是拿了一個社會企業管理碩士學位之後便能輕鬆回答的問題。多數社會企業的基礎,源自一份對於社會議題的同理心和解決社會問題的熱情,而管理知識和工具,終究得透過決策者的活用才能發揮效益。當社會機構開始學習管理方法,當私人企業開始思考社會公益,隨著雙方的交集日漸增加,我們或許不必焦急於答案的找尋,只管從實踐中反求諸己。一樣管理,也可以有兩樣思維。
作者簡介:何冠廷,畢業自政大科管所,曾在媒體、科技和設計公司實習。因為Participant Media而認識社會企業,因為社企流而接觸社會企業。老師說,就算不創業,也要有創業家精神;他說,就算不做社會企業,也要有社會企業精神。

文章標籤

  • 社企流研究室

    社企流研究室

    在此專欄中,社企流將與你分享一系列與實習生合力研究的專案成果,包含各國社企課程研究、案例分析、與社企生態系等,一起加入社企流研究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