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術治療中心 造福罕病病患
生命力新聞╱記者柯芳辰、陳彥文(2014年5月2日)
學員一拐一拐地走向馬匹,上馬之後,在馬背上彷彿擺脫身體上的束縛與殘缺,自由地馳騁在風中。這裡是全台灣唯一為身心障礙者設立的馬術治療中心「台灣馬術治療中心」,利用在台灣仍不常見的馬術治療,替腦傷、過動兒、自閉症等病患,找到不同於在 醫院復健的另一種方式。

全台唯一身心障礙者馬場

私立啟智訓練中心在一九九八年成立了專屬於身心障礙者的馬場,原本只是要透過馬場勤務、馬廄清理來增加身心障礙者的體能與運動量,而到了二oo四年,馬場開始融合了馬術治療的觀念,成立「台灣馬術治療中心」,透過募款營運,提供身心障礙者運動、復健及工作。
台灣馬術治療中心也透過各種不同領域專家的參與,如馬術教練、物理治療師、體適能老師等,不同於一般物理治療師,馬術教練張兆遠說,「這裡的物理治療師都是了解馬的、領有馬術治療師證的」,透過對馬的知識及專業,使馬術治療更加完備。

什麼是馬術治療?

馬術治療的定義以一句話來說,就是「馬背上的物理治療」,分為馬術治療、治療性騎乘及馬背體操、身心障礙者馬術。馬術治療是透過馬在漫步時,背部肌肉的起伏及移動使騎乘者學習正確的運動模式,也能讓騎乘者的軀幹控制進步,馬術教練林嫵恬說,腦性麻痺患者透過跨在馬背上把腳打開的動作,能使背部挺直,接著就能開始控制手部,「馬術治療目的不是要讓騎馬技術變好,而是對身心障礙者的生活有幫助。」
治療性騎乘則是透過馬匹具有規律性的步伐來安定自閉症及過動兒的神經系統,也因為馬是社會性動物,具有身體語言,自閉症的孩子面對人臉時會有壓力,可以透過觀看馬匹的身體語言來學習與人的對話,也透過和馬匹的相處,來教導他們如何尊重生命。
張兆遠說,自閉症的孩子因為人際和表達有問題,透過馬背體操的訓練,例如「手抓好」這樣的指令使情境與動作配合,來達到正增強,「這是一般馬術教練不會想到的。」
林嫵恬說,有的自閉症孩子因為害怕學校環境與壓力,平常在學校不說話,但在馬場獲得了自信,慢慢地開口了,也有的小孩本來不會騎腳踏車,透過騎馬之後,也逐漸地學會了。

來自德國的馬術治療奇兵

來自德國的林嫵恬,1981年來台灣學中文,結識了先生,完成在德國的學業後便來台成為台灣媳婦,生下一對兒女,但女兒因為缺氧造成腦性麻痺,在求醫的過程中聽說馬術治療對腦性麻痺患者的復健有良好的效果,便積極投入其中。
「當初來台灣的時候沒想過和馬有關」,林嫵恬從小就喜愛騎馬,為了女兒,更是付出許多心血,閱讀大量的文獻、了解馬術治療的模式,考取國外的證照等,一步步成為馬術治療的教練。
林嫵恬說,當馬術治療師最重要的就是「耐心、愛人、愛馬」,教導學員要有耐心,並付出愛來對待每個學員與馬匹,雖然常常要忍受馬場的風沙,但她說,「一點都不會辛苦」,因為除了可以活動身體,看到小孩子來這裡都很快樂,並且復健更進步一點,讓她覺得十分有成就感。

身心障礙者也有一片天

馬術治療中心的另一個特色,照顧馬匹、負責馬廄勤務的也是身心障礙者,林嫵恬說,雖然他們一開始比較難把裝備分清楚,後來會貼上牌子,讓他們分辨,現在他們都做的很好,也觀察很多,會報告馬匹的狀況,張兆遠說,「這裡了解身障者,也接納身障者」,也讓身心障礙者擔任領馬員的工作,帶領著馬匹走在一定的路線上,協助馬術治療。 在馬術治療中心擔任助教的孫育仁,是一名腦性麻痺患者,同時也是台灣馬術代表選手,他說,國中二年級那年來到馬術中心接受治療,後來逐漸產生興趣,當成運動,經過訓練之後,成為代表國家的選手。孫育仁說,在馬背上身體的平衡和四肢的控制能力等,需要花很多時間來練習和習慣,剛開始學的時候,也因為不習慣,膝蓋容易磨擦受傷。
林嫵恬說,「孫育仁是國內最好的帕拉馬術選手」,今年他希望能拿到「世界盃馬術錦標賽」的參加資格,他說,面對這樣的比賽,當然會緊張,但「不是因為緊張而緊張,是因為奮戰的心情而緊張」,他希望能不辜負眾人的期望,拿出好成績,替國家爭光。孫育仁也說,期望未來能夠傳承,當上教練,讓小朋友成為帕拉馬術的選手,帶領他們參加各種比賽。
身心障礙者透過馬背上的運動,忘記在地面上的不便與身體的枷鎖,在徐徐的微風中,奔向自由。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