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的透明,完全的信任
在這資料如空氣、無所不在,資訊如水龍頭、打開就來的時代,資訊不對稱的現象並沒有太多的改善,甚至於更加惡化。
一方面是個人隱私受到嚴重威脅,任何人只要花一些時間,便會驚訝地發現在互聯網的公開場域裡,有關自己的資訊遠比自己願意透露的多,有些私人隱秘、陳年舊事雖然時過境遷,仍然無法被時間淡忘。更令人擔心的是,在即將來臨的物聯網時代裡,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一動一靜都在雲端留下足跡,無所遁形。
相反的,許多公共組織如政府、公司、法人仍然以業務機密為理由,拒絕公開某些重要的資訊,只選擇性地揭露部份資訊,讓一般群眾瞎子摸象。
要縮小這種資訊不對稱,一方面需要持續向公共組織施壓,透過政策或立法,強迫其公開公眾有權知道的資訊。另一方面,公共組織也應該建立共識:其實資訊越透明,越容易凝聚員工向心力,贏得客戶的信任。
photo credit:mjtmail (tiggy)  (CC BY 2.0)
美國就有許多公司認為建立透明度是公司成功的利基之一,無論對內部員工或對外部客戶及廠商,都應該提供充分的資訊。
例如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市值美金11億的HubSpot在十條公司文化守則裡,第三條便是「我們追求徹底的透明,即使這會令人不安」(We are radically and uncomfortably transparent)。如何徹底透明法?舉凡公司各種財務報表、董事會簡報、主管報告、公司策略等資訊,公司裡700名員工人人都可以看到。有沒有極限呢?當然也有,法律上有義務保密的,像簽過保密協議的資訊,或是不完全屬於公司的,像是個人薪資資訊,都在揭露的範圍之外。(但有不少公司認為薪資也不妨公開,擁有7萬名員工的天然食物超市Whole Foods便是其中之一)
另外一家位於紐約的服裝飾品公司Zady,認識到在服飾生產的過程當中,充滿了不人道的血汗工廠,不負責任的環境污染(全球20%工業水污染的問題由服飾業造成),能夠改善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便是向客戶完全揭露產品原料、加工的原產地。他們不但自己身體力行,還發動請願,希望這種自動揭露的作法能夠成為法令,從而約束整體的服飾產業。這種充分揭露,不只是一種道德理念,也是一項經營策略,結果Zady因此得到Softbank以及Google董事長 Eric Schmidt的青睞,獲得資金入注。
台灣最近食品安全風暴頻頻發生,甚至成為執政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慘敗的原因之一。許多出事的食品公司員工在東窗事發後,紛紛表達難以相信這樣的黑心事件會發生在自己服務多年的公司,這說明了公司黑箱作業的成功,正是公共安全的危機所在。一旦黑箱中不可見人的勾當曝光,大眾信心崩盤,公司便再難以贏回信任。因此將關鍵資訊曝曬在陽光下,不但能夠事先防患各種弊端,更能贏得組織內外的信賴。
食品安全是一個極端複雜而極度敏感的課題。安全與否難以建立絕對指標,健康與否更隨著時代觀念轉換而改變,如果加上環保、土地開發、水資源維護、農民收入各種攸關價值觀的議題,幾乎任何有關食物的討論,都會回歸到這樣的結論:只有相對取捨,沒有最佳解答。
例如:GMO固然令人疑慮,但卻是解決未來全球糧食短缺最有效的方法。食材在地化,一切來自方圓一百英哩內的訴求固然令人感動,卻使得餐桌上食物的豐富性大打折扣,也降低土地的有效產值。有機食物雖然讓人感受生機盎然,但小面積農地難以貫徹(因為會受到臨近農地的影響),而且會大幅增加食物成本。小型食品加工廠雖然能夠促進本地就業,卻往往是食品安全的死角。
面對複雜的人體生理系統,現代科學知識更是捉襟見肘,經常昨是而今非。例如過去20年,動物性飽和脂肪如豬油和全脂牛奶,都被視為危害健康的惡寇,植物性非飽和脂肪則被尊為對抗血脂的救星。後來發現非飽和脂肪穩定性差,高溫加熱後產生自由基,容易致癌,近幾年又被打入冷宮。又例如美國農業部經過20年建立的金字塔飲食觀,主張大量攝取金字塔底層的米麵等碳水化合物,現在又被認為是現代人肥胖以及糖尿病不斷增加的肇因。
食品添加劑的功過也莫衷一是。任何加工食品,或者需要保鮮的魚肉蔬果,無可避免,都需要加入一些添加劑或防腐劑。不加,賣相難看,消費者不愛,萬一爆發食物中毒事件,後果更令人難以承擔。加了,多少才不至於過量?如果缺乏臨床實驗,誰又能保證長期沒有後遺症?
現代人面臨的各種食安和農業課題,充滿上述不同向面的多重價值,彼此間相互衝突,任何企業很難滿足社會所有成員的價值需求,因此最好的策略便是提供透明的資訊,不言過其實,將最終的選擇權交回到消費者手中。
「第七代公司」(Seventh Generation)是美國一家銷售天然家庭清潔用品的企業,它便採用這種徹底透明的策略。公司命名為第七代,源自於印第安人古老的智慧 -- 任何決策必須考慮到第七代後人的福祉。「第七代公司」年營業額約2億美金,創辦人Jeffrey Hollender是環保產品圈的精神領袖,他主張原料不但要天然,更要對原料的生命週期有所了解,對生產時和使用時可能造成的環境衝擊有所評估。這樣複雜的資訊在小小的產品標籤上自然無法充分揭露,因此該公司的每一位客服人員對產品成份暸若指掌,可以為任何有疑問的客戶提供詳細的解說。
徹底透明(radical transparency)對企業究竟有哪些好處?2012年「哈佛商業評論」在一篇短文曾經提出三個面向:
1. 集中焦點。當企業的營運現況、自己和同儕的表現全部放在檯面上,人人無需猜忌,自然可以集中注意力,完成組織的任務。
2. 增進參與。人人都知道企業未來的方向,現在的進度,便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資訊公開也代表了人人擁有公平的機會,自然增加員工的使命感。
3. 培育人才。資訊透明後,人人擁有相同的資訊,既能訓練員工做決策的判斷力,也增加了上行下效的學習效果。
有人說台灣這次九合一選舉象徵了網路世代的崛起,而柯P廣受網路鄉民擁戴的原因之一,正是他提出的透明政策的訴求。其實在台灣的企業經營圈內,隱隱約約也能感受到世代之間對於透明度的理念,確實存在著落差。
傳統的經營模式多為模仿和改善效率,領導人多半專權獨斷,相信掌握資訊便掌握權力,自然對透明度有嚴重的不安感。年輕世代生於社會媒體,長於資訊共享,透明成為基本價值觀、知的權利之一。如果進一步透明和理性能並駕齊驅,相互滋養,信任這項社會資本自然能夠累積,像黑心食品這種文明落後國家才有的惡質現象,那裡可能發生呢?
全文轉載自天下獨立評論專欄

文章標籤

  • 創新學院:鄭志凱專欄

    創新學院:鄭志凱專欄

    矽谷 Acorn Pacific Ventures 創投基金共同創辦人。職場生涯中一半台灣,一半矽谷,一半企業,一半創投。因創投業務廣泛接觸三江五湖能人志士,近距離觀察產業更迭,深刻感受到名與實,見與識,知與行的差距,無論創業或人生,真正成功的人都能縮短其中的差距。 著有《小國大想像》及《錫蘭式的邂逅》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