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微型創業」遍地開花
現代年輕人聚會,創業是一個經常出現的話題。創業難免需要資金,一談到資金,很快便想到創業投資。其實創業點子有大有小,在創業的金字塔裡,創投基金以追求上市或併購為目的,投資對象的發展潛力必須在一定規模以上(例如三、五年後營業額至少上億),屬於金字塔的上部。
在這金字塔的最底層,數量最龐大、卻受到最少關注的是微型創業。台灣政府並沒有明文定義微型企業與小型企業的區別,不過在民國96年施行的微型創業貸款鳳凰計劃中,將微型企業定義為員工人數5人以下,小型企業則為50人以下(這個定義跟美國相同,歐盟則將微型企業定位在員工人數10人以下)。
依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民國102年的統計,台灣中小企業一共有133萬家,合計聘用859萬員工,佔台灣總就業人口78%。其中微型企業家數和其聘用人數並未單獨表列,但台灣中小企業規模偏小,平均員工人數不到7人,因此粗略估計台灣從事微型企業的就業人數應在三四百萬人之譜。
報章上看到的公司新聞,多屬於大型企業的報導。大企業動見觀瞻,一舉一動人人矚目,但是台灣所有大型企業聘用員工總數才135萬人,還不到微型企業的一半。因此一個國家經濟力的成長或衰退,就業率的走高或走低,微型企業的活力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微型企業的隱性經濟效益

微型創業值得政府與民間更多的關注,有幾個原因。
首先,微型創業是人才的儲水庫。敢於創業的人,無論創意大小,都有一定的膽識,相當的抱負。創業如果成功,不僅奠定了永續經營的基礎,也創造了更上一層樓的機會。即使失敗,微型創業讓創業者以較小的成本,累積了無價的經驗,例如跟客戶及市場建立第一手的接觸,學習在複雜混沌不清的現場做出明快簡單的決定等等,都是在大企業裡中低層人員難以得到的歷練。對創業者而言,無論未來二次創業,或轉戰大型企業,這些經驗都是寶貴的資產。
其次,微型創業有如各種創意百花齊放的植物園。創意要靠實踐,實踐需要市場,微型創業以低成本的實驗,驗證市場的潛力。各式各樣的創意彼此競爭、觀摩、仿效,有如花朵間的相互授粉,下一個更好的創意由此產生。特別是文創,個人的才華,草根性的靈感,更容易在一個微型企業裡孕育,在微型創業活躍的生態中茁壯。
最後,對健全的社會發展而言,微型創業也有其無可替代的貢獻。微型企業既是待業人口中途轉乘的接駁站,也提供弱勢團體一個力爭上游的機會,成為社會移動(social mobility)的原始動力。如果缺乏微型企業這個環節,社會階層間的鴻溝勢將更為遙遠,更難跨越。

微型創業也應加值升級

以台灣微型創業的現狀而言,多半屬於食衣住行民生活動的範疇,其中又以餐飲及零售居多,近來文創業也似乎生氣蓬勃,但整體看來,台灣微型創業有幾個現象:
  • 同質性較高。複製或模仿別人的成功,門檻最低,風險最小,因此微型創業中一窩蜂現象特別嚴重,無論夜市文化、烘培熱潮、個性民宿,往往急速擴張到供給大於需求,這個時候,價格下滑,品質下降,信譽低落,從業者無利可圖,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
  • B2B的微型企業過於稀少。B2C直接面對零售客戶,不受制於少數商業客戶,可以靠直覺創業,但因為具有相當高的時尚特性,因此也很容易隨著潮流衰退而遭受淘汰。B2B需要較高的專業,較長的育成期,起步較為艱難,但是一旦站穩腳步後,進可攻退可守。這種B2B的微型企業常成為大中小各型企業的忠實夥伴,在整體價值鍵上,是不可缺失的一環。
  • 附加價值較低,這是以上兩個現象的必然結果。理想的微型企業還是需要具有特色,提供他人難以取代的價值,才能長久經營。台灣的零售業多,小吃店充斥,文創偏向小清新,附加價值低既是因,也是果。

校長兼工友的工作守則

微型企業也是企業,只是規模較小,平均生命週期較短,但許多經營原則相同。一般而言,第三年是一個微型企業重要的關卡,創業疲乏、客戶新鮮感消退、未來何去何從,這些警號常在這時候出現。因此警覺性較高的微型企業經營者,會在創業一開始便謹守幾個簡單的原則:
  • 做自己真正喜愛、擅長的事。有些業務雖然可以賺點錢,但自己不擅長,放棄並不可惜。有些業務必須做,而自己不喜歡的,也不妨考慮外包(例如做帳)。
  • 清楚的帳目是大部分微型企業最容易忽視的工作,一則沒時間,一則擔心資訊外洩。但是如果不能每個月知道賺賠多少、成本和費用的分佈,只掌握現金流,如何能夠在關鍵問題上做出適當的經營決策呢?
  • 創業者的私人領域與微型企業重疊而難以區隔。創業者很容易投入百分之百的心力在自己一手創辦的事業上,有時甚至家庭成員也全體參與,雖然這常是創業成功的基礎,但也可能造成家庭或人事問題,最後限制了企業未來的發展。至於創辦者不支薪資,私人費用與企業費用混淆不清,都是微型企業常見的現象,使得經營績效難以透明。
  • 創業者自己從校長做到工友,前場後場忙得團團轉,結果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其實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市場趨勢與科技日新月異,這既是危機也是生機,創業者要有好朋友,尤其是多聞和直言的益友,才能保持通暢的資訊管道。
無論是較有爆發潛力的科技創業,或是不求急速成長的微型創業,都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只是通常前者得到關愛的眼神多,後者關愛的眼神少。從政策、資金、到創業輔導,台灣微型創業的生態有許多改善的空間,但在微型創業這個議題上,中央政府出力的效果恐怕不如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力道又不如提高微型創業者的素質來得重要。
如果創意能提升,經營技能能累積,微型創業能在台灣滿地開花,相信台灣的經濟發展會更有草根性,更有活力。

文章標籤

  • 創新學院:鄭志凱專欄

    創新學院:鄭志凱專欄

    矽谷 Acorn Pacific Ventures 創投基金共同創辦人。職場生涯中一半台灣,一半矽谷,一半企業,一半創投。因創投業務廣泛接觸三江五湖能人志士,近距離觀察產業更迭,深刻感受到名與實,見與識,知與行的差距,無論創業或人生,真正成功的人都能縮短其中的差距。 著有《小國大想像》及《錫蘭式的邂逅》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