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很讚,記得要用:實踐企業倫理精神,一起成為改變的力量
食物便宜就好,原料好壞沒關係?衣服好看就好,是誰做的沒關係?當我們都覺得這一切沒關係,世界會變得怎麼樣?食安風暴、勞工剝削、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四起,其實都與我們大有關係!
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和環境問題,有個東西很讚,我們一定要知道——那就是「企業倫理」。
企業倫理是什麼?透過此專題,從知名影劇、日常生活與企業經營等角度,認識企業倫理的內涵,一起成為促進正向改變的力量!


專題文章

1 / 12篇)

注入一點良心,讓世界更好——從實踐「企業倫理」開始

Photo Credit:Min An on Pexels
社企流/文:蘇郁晴
還記得黑心油、塑化劑連環爆的食安風暴,使大家人心惶惶嗎?還記得工廠大量排放污水,使我們的河川遭到污染、不時飄出陣陣臭味嗎?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和環境問題,除了在事發當下義憤填膺外,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我們的世界會變成這個樣子?
關鍵就在於,「企業倫理」精神之落實。
企業倫理簡明來說就是「公平義取天下財」,一個企業在追求公司利益的同時,也應該遵守公平正義的原則,盡可能減少對經濟、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傷害,並積極採取對社會有益的行動。
在經濟面,企業應對有經濟利益關係者誠實、透明、公開;在社會面,企業不僅要用心照顧員工,也要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社會回饋與公益參與;在環境面,企業應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並積極保育生態。
企業的作為,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層面廣泛而深遠,若企業僅以獲利為目標,未顧及上述在經濟、社會與環境面向上的影響,便會發生如排放廢水、剝削勞工等事件,大大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由此可知,一間公司是否秉持企業倫理行事便相當重要。社會各界更對於企業應負起之倫理、責任越來越重視。
對此,企業端也紛紛做出回應,2019 年美國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中,超過 200 位主要企業的執行長聯合發布聲明,重新定義了「企業的使命」——企業做決策不應只重視股東利益,而是需一併考量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消費者、環境與社會。
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我們身為消費者,也能從生活與職場的選擇中,加入支持企業倫理的行列,——舉凡實踐責任消費、擔任志工、投入具備企業倫理精神的公司等,用行動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下一票。
(我們可以透過實踐責任消費,為我們想要的世界投下一票。來源:Jack Sparrow on Pexels)
(我們可以透過實踐責任消費,為我們想要的世界投下一票。來源:Jack Sparrow on Pexels
聚焦於台灣現況,為了解目前正於職場竭力打拼的台灣青年,對企業倫理的認知與行為,並釐清青年對近期議題的看法與態度,同時作為企業未來發展的參考,長期推廣企業倫理教育的信義文化基金會與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今年攜手社企流,首度針對 22-40 歲的台灣青年發起《企業倫理認知與行為調查》
該結果顯示,有超過 8 成的青年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讓社會變得更好;更有 9 成青年表示,企業最大的目標不應只是賺錢,也要考慮社會和環境問題。
企業倫理乍聽之下看似與青年的生活遙遠,但從調查結果中可見,青年不只對企業倫理認知度相當高,也認為自己有責任成為讓世界更好的一份子。
為使青年世代將企業倫理從基礎「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策劃《良心很讚,記得要用:實踐企業倫理精神,一起成為改變的力量》專題,從知名影劇、日常生活與企業經營等角度切入,深入淺出地呈現企業倫理的內涵,盼讓大眾更加貼近企業倫理於生活中的各個面向,進而採取實際行動,一同成為促進正向改變的力量!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全台首創倫理長培育計畫,用 3 年超紮實課程與實作訓練,厚實小微企業的經營力與影響力! >>> 即刻免費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2 / 12篇)

全台第一檔企業倫理 podcast,跟著管理學大師聊倫理、談永續!

Photo Credit: 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社企流/文:蘇郁晴
隨著永續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認為企業在賺錢之餘,更應考量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公司有所為、有所不為之企業倫理精神,已是當代組織經營的核心競爭力。
具體來說,企業倫理如何實踐?與你我的生活有何關係?在 podcast《士說新語,秀倫理》節目中,由管理專家及多元產業的創業家、領導者,用一個個故事告訴你。
這是全台首檔以企業倫理為主軸的 podcast,由管理學大師,同時也是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許士軍與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教授胡秀華,兩位專家主持搭檔,每集皆會邀請不同領域的佼佼者,一同聊聊產業趨勢、管理經驗。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鄭涵睿、音樂製作人林隆璇等人,都是該節目的座上賓。
(音樂製作人林隆璇也是節目的座上賓之一。節目為 3 月預錄,尚未進入三級警戒時期。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音樂製作人林隆璇也是節目的座上賓之一。節目為 3 月預錄,尚未進入三級警戒時期。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從專家親身經驗,看企業倫理如何實踐

提及企業倫理,不少人腦中浮現的是抽象的概念、又或將其視為大學的營養學分,鮮少會將企業倫理與生活連結、更難與輕鬆有趣劃上等號。胡秀華也不諱言地分享,如何於課堂中傳遞這項看似無趣但卻相當重要的概念,是不少老師的痛點。
因此,在與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齊心規劃下,一個貼近時下青年閱聽習慣、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皆可收聽的 podcast 節目就此誕生,盼使企業倫理走入更多人的日常中。
在節目中,沒有難懂的道理,只有來賓親身經驗分享,供大眾一窺各行各業的經營成功之處與管理難題。舉例來說,他們邀請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談旗下洗沐產品如何友善環境、獲得全球最「綠」品牌之稱;也找當紅音樂製作人林隆璇,分享唱片數位化下所衍生的著作權倫理問題,包括在人人開始上網聽歌、下載盜版音樂的情況下,音樂創作者面臨的挑戰等。
「青年聽到來賓的創業經歷或真實故事後,也許會受到鼓勵、因而產生相似的創業激情與永續想法,這些都是我們希望可以透過節目產生的價值。」胡秀華表示。
談及節目規劃,胡秀華分享,從主題制定到來賓邀請,皆是以「永續」為核心考量,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一一思考節目內容如何回應 SDGs 。「而每一位來賓都是專家,他們身經百戰,且都正朝著永續發展邁進。」胡秀華自信滿滿地說,聽眾絕對可以從節目中,獲得豐富的乾貨內容。
(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談旗下洗沐產品如何友善環境。節目為 3 月預錄,尚未進入三級警戒時期。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談旗下洗沐產品如何友善環境。節目為 3 月預錄,尚未進入三級警戒時期。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每週 30 分鐘,掌握產業最新趨勢

作為錄製 podcast 的新手,且首次與自己的老師許士軍搭擋,胡秀華坦言,剛開始難免緊張,因此每次錄節目前都會準備很詳細的腳本,沒想到錄製節目時出乎意料的順利,「許老師甚至沒看過腳本!」胡秀華笑說,在主持節目時,兩人可說是合作無間,與談來賓也紛紛給予好評。
最令胡秀華印象深刻的是,每一次與來賓對談,就像親身「體驗」了不同的產業,受益良多,盼能將同樣的收穫分享給觀眾。
企業倫理是一門無邊無際的學問,沒有統一的解答,而是需透過不斷地討論、思辨,讓重要的價值更加彰顯。在永續發展蔚為趨勢的當代社會,若想掌握新知、認識不同的企業經營管理之道,敬請鎖定每週五推出的《士說新語,秀倫理》podcast 節目,與各領域專家空中相會!
(節目最新一集邀請到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節目為 3 月預錄,尚未進入三級警戒時期。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節目最新一集邀請到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節目為 3 月預錄,尚未進入三級警戒時期。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本日(7/30)即將上線最新集數,邀請上銀科技總經理兼共同執行長蔡惠卿,這位上銀科技的第一號員工, 2015 年入選《富比士》雜誌亞洲最有權勢 50 大女性商業領袖,將分享自己於精密機械產業的職涯發展歷程,並分享如何透過大專院校的產學合作、協助培育青年人才的經驗。此外,蔡惠卿還將於節目中透露,青年世代不被日漸崛起的 AI 科技取代的關鍵法則。 收聽方式: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信義房屋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3 / 12篇)

企業倫理將成核心競爭力!企業前輩分享實踐心法,助青年在職場發揮影響力

Photo Credit: 社企流
社企流/文:郭潔鈴
隨著氣候災難、勞工剝削等環境和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越來越多民眾要求企業扛起責任,朝共榮共好的方向努力。
根據 2020 年社企流發起之《企業倫理認知與行為調查》,有超過 8 成青年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讓社會變得更好;更有 9 成青年表示,企業的目標不應只是賺錢,也需考量社會和環境問題。
為此,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推出「良心很讚,記得要用」企業倫理系列倡議,推出專題文章、懶人包,深入淺出地介紹企業倫理的內涵。
2021 年 5 月更舉辦線上論壇「良心很讚,記得要用——企業倫理青年論壇」,作為系列倡議的壓軸戲,由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擔任主持人,邀請信義企業集團倫理長暨人資長楊百川、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茶籽堂品牌創辦人趙文豪擔任講者,循序漸進地帶領職場青年認識企業倫理,並分享實踐企業倫理的方法,讓看似抽象的概念得以實際應用於職場。

實踐企業倫理,與社會建立信任關係

為什麼企業要投入企業倫理?信義企業集團倫理長暨人資長楊百川分享日本知名企業家稻盛和夫提出的「成功方程式」。
「企業經營的成果由 3 件事決定,成果 = 能力 X 熱情 X 想法。」楊百川進一步解釋,能力只要願意鍛鍊就會增加、熱情會隨著意義感而壯大,兩者皆為正值。然而想法有正有負,若想法為正,即使能力與熱情不強,也能對社會有貢獻;若想法為負,對週遭環境就會造成傷害。
落實企業倫理,就是將想法轉為正的展現。具體來說,企業倫理的內涵是以企業當主體,針對不同利害關係人,建立公平的對待關係。利害關係人包括客戶、投資人、員工、環境等所有企業接觸的對象。

 (信義企業集團倫理長暨人資長楊百川。來源:社企流)
(信義企業集團倫理長暨人資長楊百川。來源:社企流)
「信義房屋是一家經營信任的公司。」楊百川坦言,「因此推動企業倫理,是一條一定要走的路,也是唯一的路。唯有公平對待所有利害關係人,才有機會把服務或產品推廣給這群對象。」
為了讓企業倫理思維全面落實,信義企業集團率先設立倫理長,是全台第一間設立此職位的本土企業。楊百川分享,身為倫理長最關心的是員工內心的真實想法,因為想法會影響行動。
具體來說,員工想在職場中發揮影響力,可以採用 3 項原則:利人利己、先義後利、正向思考。在人際上,先考慮別人的利益再想自己的利益;在服務對象上,先把自己的專業做到位再取得利益;在自我內在上,要堅定地相信累積到一定的正向能量,會帶來最好的結果。
最後,楊百川歡迎希望更深入了解企業倫理如何於組織內部運作的經營者,免費報名信義房屋、信義文化基金會與社企流攜手推出的「創業在走,倫理要有——小微企業倫理長養成班」,讓每位想透過企業倫理發揮影響力的夥伴,都能獲得支持和協助。
「企業倫理是理所當然,也是勢所必然。」當企業從上到下皆落實企業倫理,將能與社會建立信任,使組織永續經營。

利人利己的新商業模式,創造正向循環

隨著人們對企業倫理的重視日漸增加,商業行為也有所轉變。
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觀察,消費者、員工跟投資人的想法不一樣了。8 成消費者認為企業應該要在解決社會跟環境議題上,扮演關鍵性角色;8 成員工認為工作不該只是錢多事少離家近,而是要在工作中實現企業倫理;並有 6 成投資人會將 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納入投資策略中。
當利害關係人的思維轉變,企業倫理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根據德意志銀行在 2015-2016 年統計超過兩千個案例,發現公司實踐 ESG 與財務績效有絕對正相關。在台灣,CSRone 跟政大信義書院發布的報告也顯示,連續 6 年以來有發佈 CSR 報告的公司,其每股盈餘(EPS)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一律高於大盤。
黃惠敏表示:「利人才能利己,利潤必須共享。企業在不斷累積財富的過程,要能開花結果,讓土地跟社會都能共享共榮。」
(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來源:社企流)
(B 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來源:社企流)
B 型企業所提倡的「Benefit for all」精神,便是新崛起的商業模式,不只考慮客戶至上、股東至上,連員工、社區、環境等所有利害關係人都會一同考量。
黃惠敏以通過 B 型企業認證的台灣鮮乳品牌鮮乳坊為例,2014 年的食安風暴,影響了無數酪農,大動物獸醫師龔建嘉在群眾募資平台發起「自己的牛奶自己救」行動,盼望解決收購機制不合理、乳品來源無法掌握等問題。
在 5 千名首批消費者支持下,酪農獲得更好的條件,願意給乳牛更好的環境跟照護,進而提升鮮乳品質;當品質穩定後,全家、全聯、家樂福等大型通路也紛紛投入,且因為鮮奶為單一產地品牌,酪農更有意願繼續提升品質,創造供應鏈的正向循環。
「你可以改變一個產業、改變一群人的命運。」黃惠敏勉勵每個人無論是作為消費者、員工、投資人或創業者,都能在做決策時思考所有利害關係人,並判斷會造成正面影響或負面影響,讓自己每一天都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從源頭著手,讓產業更永續

台灣苦茶油品牌茶籽堂的創辦人趙文豪分享,企業倫理包含社會、環境和經濟。過去傳統企業較著重在經濟面,把心力放在開發製造、品牌行銷上,然而社會跟環境面卻經常被忽略。
為了讓產業更永續,茶籽堂以「但願我們所到之處讓美好發生」為願景,盼望從社會跟環境面著手,解決在茶籽產業源頭的兩大核心問題:原物料與產地。
(茶籽堂品牌創辦人趙文豪。來源:社企流)
(茶籽堂品牌創辦人趙文豪。來源:社企流)
在原物料端,由於台灣苦茶籽產量少,很難發展成精緻農業,茶籽堂致力擴大苦茶籽栽種面積,並為農民提供免費苗木、協助栽培管理,更保證收購。目前茶籽堂在台灣已有 3 個產區、契作面積達 30 公頃,共與 41 位農民合作。
在產地端,面對農村人口老化問題,茶籽堂投入地方創生,在位於宜蘭南澳的朝陽社區發起復興計畫,透過改造老舊建物、社區品牌設計、地方教育活動等行動,讓社區活化、年輕化。
許多人好奇一間賣苦茶油的公司,為什麼要投入地方創生?趙文豪解釋,其實茶籽堂在做的就是農業,而農業的英文 Agriculture,就是由土地(Agri)和文化(Culture)結合。
趙文豪進一步表示:「好的產品是來自背後的土地與文化,才能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我們不能停在製造業時代,美學化、年輕化才有辦法走得更長遠。」
如今年輕世代更加注重企業倫理精神,企業獨贏的時代已然過去,在職場上發揮影響力、走向共好共益,將是未來組織與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4 / 12篇)

出社會前必修課!以微電影、個案分析了解企業倫理

Photo credit: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社企流/文:蘇郁晴
近幾年,企業社會責任已成為評估企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全國不少大專院校也逐漸重視倫理課程的重要性。為了協助校園推廣與落實企業倫理的觀念與實務,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攜手各大專院校舉辦「全國大專校院倫理個案分析暨微電影競賽」,並規劃微電影、個案分析工作坊與講座,讓學生不只了解企業倫理的重要,更能透過參與活動引發興趣。
2020 年,第十屆全國大專院校倫理個案分析暨微電影競賽,由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教授胡秀華主辦,吸引來自 25 所大專院校,共計 179 組團隊、約 800 名學生報名參賽,並分兩階段賽制,其中個案分析與微電影兩組各有 12 組團隊進入最終決賽,為活動開辦以來,報名數最踴躍的一次。
(第十屆全國大專校院倫理個案分析暨微電影決賽。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第十屆全國大專校院倫理個案分析暨微電影決賽。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許士軍認為,學生未來步入職場,必備條件不再只是專業知識與技能,還需懂得倫理的觀念與價值的判斷,對即將出社會的大專院校學生尤其重要。

翻轉傳統授課方式,讓學習倫理「有動機」

然而,胡秀華表示,大專院校的師長幾乎有同樣的痛點:學生看到倫理課程,普遍會認為這是一門「營養學分」,較少人願意花費時間在此之上。
為此,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翻轉學校過去談原則、講概念的傳統授課方式,邀請大專院校改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推廣倫理。「我們要先引發學生的興趣,才能吸引他們參與相關活動,學生們實際參與,才能有內在的學習。」許士軍說。此外,他也認為,組隊競賽的模式讓學生學習倫理不需單打獨鬥,而是透過團體的互動,激盪出不一樣的想法、產生更多元的交流。
(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許士軍。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許士軍。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本屆競賽主題為「跨文化倫理」,因應國際化,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跨國設廠,但若沒有倫理的基本認知,就可能產生文化上的衝突,胡秀華說明,當一間美國企業前往亞洲國家設廠,其公司的運營、管理方式及紀律等與東方文化的磨合,就是跨文化倫理常見的案例之一,她希望可以透過此議題培養學生倫理思辨的能力。
從活動報名到決賽約 3 個月的時間,胡秀華觀察,學生透過競賽前的工作坊,了解企業倫理的概念與運作,同時也學到微電影拍攝手法與個案分析技巧,每組學生團隊在決賽的作品中皆有近乎專業的表現。「我之前都太小看學生們了。」胡秀華笑說。「不論是取景、掌鏡,又或是個案分析的邏輯,學生們的表現都令人印象深刻,他們討論的主題相當多元,卻又不偏離跨文化倫理的主軸。」
此外,胡秀華也分享,有了這樣的競賽活動,讓學生學習企業倫理更有動機。他們在準備競賽前,就需要深入了解倫理的意涵,同時也要更進一步思考如何呈現,將課堂內容用自己的方式傳達出去。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教授胡秀華。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教授胡秀華。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競賽活動讓倫理更有趣,參與團隊收穫滿滿

最終,奪得本次競賽前 3 名的優勝隊伍分別為,個案分析組的「軍科 BEAR」、「SASE」和「唐山過台灣,再給兩萬」以及微電影組「貳拾」、「銘咘噓船」與「貳名昭彰」,共 6 組團隊。
微電影第一名團隊「貳拾」由 6 位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3 年級學生組成,本身就喜歡拍攝微電影的他們,在企業倫理課程中看見有這樣的競賽機會,就毫不猶豫地組隊報名,並透過賽前工作坊深入了解跨文化倫理的內涵,學習到許多微電影的拍攝技巧。
團隊成員黃穎軒坦言,在參加競賽前,自己完全不知道跨文化倫理為何,但透過這次的活動,所有成員不但認識跨文化倫理的意涵,更善用課堂與工作坊所學,自己撰寫劇本、拍攝出有關「職場種族歧視」的微電影,探討在同一企業下,來自不同種族的員工間會產生的文化衝突、與認知上的差異。此作品獲得第一名的佳績,讓每位成員都相當有成就感,對這個議題也有更深入地認識。
(微電影組第一名團隊「貳拾」。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微電影組第一名團隊「貳拾」。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個案分析組第一名團隊為「軍科 BEAR」,3 位成員皆來自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源管理及決策研究所一年級,他們在網路上看到這個全國的競賽機會,便躍躍欲試,積極與老師討論、翻閱現有的資料與書籍,進行職場上東西方跨文化衝突的問題分析,他們認為,在不同文化間,同理與包容是最重要的,若是能接納彼此的特點、進行良好的溝通,就能有效化解誤會。
回想這 3 個月的競賽準備過程,軍科 BEAR 隊長黃俊皓說,除了感謝老師的指導、團隊成員的協力外,自己也在這之中成長很多。「我們團隊是由來自不同地方與背景的人組成,這次參與比賽的經驗,讓我們得以應用在與同儕們的相處、接納與包容不一樣的文化等層面上,更讓我認知到溝通的重要性。」
(個案分析組第一名團隊「軍科 BEAR」。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個案分析組第一名團隊「軍科 BEAR」。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看見越來越多大專院校的師生開始加入響應企業倫理的行列,許士軍感到相當欣慰,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身體力行,並透過這樣的活動,激盪出嶄新的想法,讓企業倫理的觀念能更深植人心。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全台首創倫理長培育計畫,用 3 年超紮實課程與實作訓練,厚實小微企業的經營力與影響力! >>> 即刻免費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5 / 12篇)

企業不能只賺錢!「企業倫理大調查」揭露青年世代新思維,8 成年輕人盼促進社會正向改變

Photo Credit:fauxels on Pexels
社企流/文:蘇郁晴
黑心食品傷害健康、濫排廢棄物破壞環境⋯⋯種種社會問題正在我們身邊上演,各界對「企業倫理」的重視與日俱增,盼企業負起社會、環境責任,促進更理想的生活。
為了解青年普遍對於企業倫理的認知,進而釐清他們對於貫徹企業倫理精神的看法與行為,社企流攜手信義文化基金會與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首度針對 22-40 歲有工作經驗之青年,推出《企業倫理認知與行為調查》,於今年 7 月進行為期 6 天的調查,收到共 2209 份回饋。

每個人都有責任讓社會變得更好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高達 99% 青年都聽過企業倫理,超過半數的人是在學校中習得相關資訊。
其中,有 8 成青年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讓社會變得更好、更有 9 成青年表示,企業最大的目標不應只是賺錢,也要考慮社會和環境問題。顯見青年對於促進社會正向改變之重視。

對企業的期待:除了賺錢,更要考慮社會與環境問題

問及企業應如何經營公司,在可複選的情況下,提供安心、安全的產品與服務、不隱匿或造假資訊以及遵守國家法規,是青年普遍對企業的期待。
身為從業者,對於公司的內部治理,青年最重視的是,企業是否提供良好的薪資福利、和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且不得壓榨員工、不慣性加班。
而在社會環境面,不破壞環境生態、落實節能減碳以及不和黑心廠商合作,則是多數青年認為企業應採取的行動
從上述數據可看出,多數青年期待良心企業的存在,並希望企業可以於公司經營、員工治理、社會環境面向皆能落實企業倫理的精神。

逾 8 成青年願意用新台幣支持良心企業

不僅是對企業有所期待,多數青年也願意於生活中實踐企業倫理調查指出,有 84.1% 的青年願意以新台幣支持良心企業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更有超過 6 成的青年在工作或求職時會考慮加入良心企業。
綜上所述,青年世代不僅對企業實踐企業倫理有所期待外,在個人的日常與職場生活中,青年亦落實企業倫理精神,選擇支持良心企業。
(超過 6 成青年在工作或求職時會考慮加入良心企業。來源:fauxels on Pexels)
(超過 6 成青年在工作或求職時會考慮加入良心企業。來源:fauxels on Pexels

從「認知」到「行動」,強化國家競爭力!

長期推動企業倫理的信義文化基金會觀察,「經過長期以來的耕耘,企業倫理教育已透過高等教育紮下穩健的基礎。」
信義文化基金會舉例,根據教育部大學校院課程資源網統計,以 108 年上學期來說,就有近百間培育未來人才的大專院校開設企業倫理相關課程、甚至將此列為必修課程,顯見企業倫理在高等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視。
「回顧國際企業界一連串的弊案發生,如黑心商品、血汗勞工、不當內線交易等,不外乎是企業罔顧企業倫理,造成諸多的社會衝擊與動盪。」信義文化基金會表示,「唯有企業倫理教育向下紮根,透過產學推動,在校園由老師傳授企業倫理知識與思辯能力,踏出社會後由企業以身作則力行企業倫理,讓企業倫理深植人心,幫助青年建立倫理守則及提升思辨能力,才能抑止未來更多不當事件發生。」
雖然青年普遍對企業倫理有所耳聞,但信義文化基金會仍呼籲,如何使青年世代將企業倫理的基本認知轉化為進階行動,從生活與職涯中實踐,進而帶動產業提升、與國家競爭力的強化,是下一步將要面對的課題。
綜覽《企業倫理認知與行為調查》可知,企業倫理精神已普遍為青年所知,多數青年也表示願意從職涯、與個人生活中注入其精神。因此,企業也應該更重視企業倫理,不只在乎獲利,也應對公司內部、社會與環境帶來正面影響力,才能獲得更多支持。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全台首創倫理長培育計畫,用 3 年超紮實課程與實作訓練,厚實小微企業的經營力與影響力! >>> 即刻免費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6 / 12篇)

上班只能受氣、不公不義只能隱忍?成為職場上的《半澤直樹》,促進正向組織文化

Photo Credit: TBS
社企流/文:林梵音
幾年前膾炙人口的日劇《半澤直樹》近期播出第二季,這一次會帶來什麼樣精彩的故事,觀眾們都十分期待。回想第一季播出時,劇中經典台詞「加倍奉還」曾是紅極一時的流行語,為什麼《半澤直樹》會如此讓人有共鳴?半澤直樹的故事,對我們每個人以及企業,有什麼樣的啟發?

企業唯利是圖是常態?用「正義、良心」加倍奉還

小時候家裡經營螺絲工廠的半澤直樹,在讀初中時,工廠最重要的客戶無預警倒閉,使他們家陷入危機。當時往來的銀行不願給半澤的父親機會籌款,直接收回了對工廠的貸款,父親因此壓力過大而自殺身亡。這件事大大影響了半澤直樹,他因而立志進入銀行工作,盼望有朝一日能改變銀行唯利是圖的現況,讓銀行能為真正需要的人或企業提供幫助。
半澤如願進入知名大銀行後,在工作上秉持著正義,做事謹慎小心、表現傑出。在他擔任融資課長職務時,他的上司執意要貸款給一家有待商榷的公司,不顧半澤認為應先調查清楚該公司的帳款是否有問題,逼迫半澤簽署文件,借給該公司 5 億日元無擔保的貸款。不久,該公司倒閉,且證實做了假帳,銀行借出的貸款無法收回。而半澤的上司卻將責任推給他一個人承擔。
半澤為人正直,卻也不甘於被欺負。身處日本企業權力階級難以動搖的環境,他仍以公義行事,用行動證明能力、取得話語權,盼扭轉銀行中既得利益者的惡習。
(半澤不願意讓銀行中既得利益者的惡習再延續下去,盼能扭轉現況。來源:TBS)
(半澤不願意讓銀行中既得利益者的惡習再延續下去,盼能扭轉現況。來源:TBS

問題出在哪?答案在每個人心中

「加倍奉還」如此大快人心的原因就在這裡,看半澤從處於所有條件都不利的情況下扭轉局勢、反敗為勝,彷彿為所有在職場中受到委屈的上班族出一口氣。
我們之所以對半澤的行為有所共鳴,或許是因為在多數人內心,都有一把名為「企業倫理」的尺,用以衡量生活中所遇到的事務是否符合公平正義。所以當我們看到半澤的公司不公平的對待員工時,會希望這件事有所平反。
如果半澤因為受到上司的欺壓,因而退縮、怨天尤人甚至同流合污,那麼可以想像會有更多無辜的員工受到牽連,公司內部上司下屬、同事間越來越多猜忌和不信任,既有制度和結構將累積更多的問題,員工權益受損、無法盡心在工作崗位上效力,也將連帶影響企業運作,甚至影響整體社會。

好的倫理就是好的經營

這份生而為人對於公平正義的追求,也就是人的良心,更應該根植於企業之中。企業是以人組成的團體,團體中的每個人都至關重要,企業領導人更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有句西方諺語說「好的倫理就是好的經營。」(Good ethics is good business.),企業內部該如何落實好的倫理、做到好的經營?關鍵便在於以公平正義的原則對待所有利害關係人。
在企業經營上,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顧客、供應商、股東以及社會和環境。而企業內部倫理便涵蓋:對員工,應提供完善薪資福利、保障就業安全,打造友善職場等。對顧客,應保障顧客權益,提供安心、安全的產品或服務;對供應商,應提供合理的報酬;對股東,則應善盡公司治理責任、不隱匿或造假資訊。
(公司內部治理應落實企業倫理,以公平正義原則對待所有利害關係人。來源:Chris Liverani on Unsplash)
(公司內部治理應落實企業倫理,以公平正義原則對待所有利害關係人。來源:Chris Liverani on Unsplash

3 面向觀察企業倫理於組織中的展現

而作為組織中的從業者,我們平時也能從 3 個面向來檢視企業倫理於組織中的展現:
一、產品、服務傳達的訊息
這家企業為什麼而存在?他們會為了獲利而不擇手段嗎?從其提供的產品及服務,便能得出一些訊息。以《半澤直樹》裡的銀行來說,當半澤的父親面臨危機還在想辦法解決,銀行的人員完全沒有嘗試理解和溝通,暗喻了銀行高層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後在公司內部暗中做出缺乏倫理的行為,早就有跡可循。
二、注重組織內的員工
企業對待員工,是否抱持對待「人」的態度,給予應有的尊重,而不是只把員工當成成本或工具?企業是否注重員工的身心健康,創造正向的企業文化和組織氛圍?在《半澤直樹》中,半澤展開一系列「加倍奉還」引起觀眾共鳴的復仇手段,其實就是每個做為員工的人內心的吶喊:我們是人,我們需要尊重。
三、企業領導者的思維
一家企業的價值觀是否合乎企業倫理,可以從企業的領導者觀察起,領導者帶領著一個組織的方向,因此他的思維和態度也形塑了企業的價值觀。直接觀察領導者說的話、寫的文章、做事的方式等,從中發覺他的思維與價值觀。

回歸人的本質,看企業也看自己

「企業倫理」可謂就是企業的良心,而良心從人而來。當我們在看企業是否有良心、判斷其是否展現企業倫理時,也能同時回歸自身,思考身為人的信念和價值,每一次的選擇,都可能對未來或周遭有影響。如同半澤直樹引起我們共鳴的,是他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並秉持公平正義的原則處事。當在企業、組織中,有越來越多人注重物質利益之外,人與人的信任和企業倫理,那麼便能在組織中帶來正向影響力,從企業再擴及整個社會。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全台首創倫理長培育計畫,用 3 年超紮實課程與實作訓練,厚實小微企業的經營力與影響力! >>> 即刻免費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7 / 12篇)

從《黑水風暴》看「成功企業」的新定義——對社會、環境負責才是真成功

Photo Credit: Dark Waters 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林梵音
2019 年上映的電影《黑水風暴》由好萊塢巨星 Mark Ruffalo 及 Anne Hathaway 主演,這是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描述一名律師為環境受害居民,對大企業提出訴訟長達 17 年的過程。故事藍本為 2016 年刊登於《紐約時報副刊》的文章《那個成為杜邦夢魘的律師》。片名「黑水」除了表示環境中受到汙染的水源,也代表被既得利益者隱瞞的真相,點出企業的環境倫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019 年上映的電影《黑水風暴》由好萊塢巨星 Mark Ruffalo 及 Anne Hathaway 主演。來源:Dark Waters 粉絲專頁)
(2019 年上映的電影《黑水風暴》由好萊塢巨星 Mark Ruffalo 及 Anne Hathaway 主演。來源:Dark Waters 粉絲專頁

藏不住的秘密——企業偷排污染物、影響上千位居民

《黑水風暴》的主角——律師 Robert Bilott,有天接到一名西維吉尼亞州帕克斯堡的農民請求,希望他協助調查當地多起死因不明的案件,農民認為這些問題可能跟美國公司杜邦在當地建造的化工廠有關。
Bilott 在參觀了這位農民的農場後,發現這個曾經是許多動植物生活的綠地,已經變得荒涼死寂,農場裡的牛幾乎都染上了腫瘤、牙齒發黑等怪病,接二連三地死去。
經過調查、深入研究後,Bilott 發現,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的元兇是名為「全氟辛酸」的化學物質,會誘發動物及人體患上癌症。而杜邦對此早已知情,但仍持續使用此物質製作不沾鍋,更買下一塊地清倒污染物,長期隱瞞這個秘密。在 Bilott 的揭露下,杜邦公司最後賠償 6.71 億美元,然而全氟辛酸已對上千位居民造成影響。
這部電影近乎忠實地揭露了大企業只在乎自身獲利,缺乏企業倫理的後果,不僅傷害員工健康、影響企業經營,更造成環境危害,影響社區居民、甚至是整個地球村居民。
(《黑水風暴》揭露了大企業只在乎自身獲利,缺乏企業倫理的後果,不僅傷害員工健康、影響企業經營,更造成環境危害。來源:Dark Waters 粉絲專頁)
(《黑水風暴》揭露了大企業只在乎自身獲利,缺乏企業倫理的後果,不僅傷害員工健康、影響企業經營,更造成環境危害。來源:Dark Waters 粉絲專頁

改寫「成功企業」的定義:不只追求獲利、更兼顧環境、社會影響力

回歸源頭的解方,是讓「企業倫理」根植於企業的體質當中,由內而外的影響企業的作為,才是改變的真正關鍵,也使企業更能永續發展。
近年來,企業需秉持社會責任、社會使命的觀念逐漸普遍,2019 年美國 200 家企業執行長組成的「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便提出:股東最大利益不再是企業的唯一使命,而是需考量到內外部的關係人,包括員工、消費者及社會、環境層面的影響。
而「企業倫理」也就是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根本,與企業真正的精神和價值有關。如今,「成功企業」的定義已經逐漸改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 R. Edward Freeman 提出了「企業的新定義」,其中前 3 大定義,都與企業倫理有緊密的關聯:
一、目的、價值觀與道德
獲利不是企業唯一目標,企業為何而存在、價值觀和道德感和金錢一樣重要。
二、和利害關係人共創價值
利害關係人包括內部的員工、股東,以及外部的消費者、供應商等等,所有利害關係人都相互依存,所創造的價值也應朝向同一方向。應以「建立關係」取代「利益交換」。
三、將「社會」與「環境」觀念植入企業中
企業與其他社會組織以及自然界有所連結。社會方面,與不同部門的社會組織連結與合作;環境方面,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自然資源、生物及集體人類 。

企業倫理和我們的生活

成功的企業,便是貫徹企業倫理追求利益,並能與環境及社會共創價值的組織。《黑水風暴》這部電影讓我們看見了企業缺乏環境倫理對自然、居民生活造成的危害,影響幅度甚至擴及全世界人類及生物,因此企業倫理不只是企業內部的議題,更是身為員工、消費者、社會中一份子的你我,都必須關注的概念。
對企業來說,在環境面落實企業倫理的基礎行動,包括不排放廢水、廢煙、不造成污染等;而更進階的行動,則可從打造綠色供應鏈、積極保育生態做起,像是從源頭選擇永續原料、末端再回收利用廢料等,落實節能減碳,以回應氣候變遷、邁向永續發展。
而這一切作為,不僅僅是道德理念,更是投資人重視的具體指標——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現代的企業,必須兼顧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才稱得上是迎向永續浪潮的成功企業。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全台首創倫理長培育計畫,用 3 年超紮實課程與實作訓練,厚實小微企業的經營力與影響力! >>> 即刻免費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8 / 12篇)

拒絕食安風暴,從認識碗中的食物開始

Photo Credit: cottonbro on Pexels
社企流/文:高捷
「待會要吃什麼?」「要吃牛肉麵還是買便當?」一天當中,最平凡而重要的小事莫過於決定三餐要吃什麼。選擇三餐之所以困難,原因小至隨著胃口、心情、身處地點等因素而難以決定;大則衡量著自身健康、更甚者則將環境健康也納入考量。
當我們吃下一口飯、或咬下一塊肉,食物背後從產地至餐桌的過程是影響個人、環境健康的關鍵,然而,近年來卻頻頻發生食安風暴,舉凡塑化劑、黑心油等事件,促使大眾開始重新檢視送入口的食物背後產製的環節,亦驅動一股「用新台幣下架良心食品」的風潮。
而根據台灣飲食媒體在 2018 年的調查,有超過 4 成民眾表示仍不信任台灣的食品業,且有超過 5 成民眾將食安問題歸咎於業者本身的自律、管理等「倫理責任」不足。
一間秉持企業倫理的公司,意即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合理地對待各個利害關係人,也就是不損及顧客、員工、供應商、股東、環境、社會等對象的利益。而回顧過去的食安風波,無非是因企業僅顧獲利、罔顧他人權益的結果,企業倫理的重要性顯而見之。
(超過 5 成民眾將食安問題歸咎於業者本身的自律、管理等「倫理責任」不足。來源: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超過 5 成民眾將食安問題歸咎於業者本身的自律、管理等「倫理責任」不足。來源: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以誠實、透明的資訊讓消費者放心
你我都不願看到食安風暴再起、影響我們的日常飲食安全,那我們可以更在乎企業倫理於不同面向的展現。在社會大眾對飲食安全普遍缺乏信任的情況下,如何讓消費者感到放心?「誠實、公開、透明」的原則便是解方之一。
如友善環境農食推廣平台「直接跟農夫買」,在官網上標明農產品的產地、耕種者姓名等,並透過分享友善農法與農人的故事,讓消費者能清楚知道,即將入口的食物是如何生產而成的。
作為一名消費者,透過誠實而公正的生產履歷,可有效掌握食物的產地、生產方式等面向,為自身的健康與安全把關。
(掌握食物的產地、生產方式等面向,為自身的健康與安全把關。來源:Randy Fath on Unsplash)
(掌握食物的產地、生產方式等面向,為自身的健康與安全把關。來源:Randy Fath on Unsplash
打造良善供應鏈,顧及所有利害關係人
一份食物從產地送達我們的手中,中間可能包含加工、運送等步驟,而這些廠商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唯有供應鏈上的所有利害關係人貫徹企業倫理精神,消費者才能獲得安心安全的商品。
一個貫徹企業倫理精神的供應鏈會是什麼樣貌?以「鮮乳坊」為例,當 2014 年台灣籠罩在食安風波下,不少大廠鮮乳品牌受到消費者抵制。鮮乳坊便發起一場「白色革命」,在生產端,邀獸醫投入第一線;在加工與運送端,則秉持不混乳、無成分調整的原則,從照顧牛的健康開始,層層把關牛奶的品質。
當壓低成本不再是唯一考量,鮮乳坊秉持公平交易精神,以合理價格收購優質乳源,促進酪農永續經營,讓企業本身與生產者、供應商彼此共好,進而建立起安全穩定的供應鏈,便能成為消費者可靠的選擇。
(貫徹企業倫理精神的供應鏈,應顧及生產、銷售、消費端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來源:鮮乳坊粉絲專頁)
(貫徹企業倫理精神的供應鏈,應顧及生產、銷售、消費端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來源:鮮乳坊粉絲專頁
環境也要健康,飲食才能永續
食物與土地息息相關,倘若只顧大量生產而未顧及環境影響,那麼我們也無法長遠地享有豐盛的飲食。
像是常常在我們餐桌上出現的魚料理,多半來自養殖漁業,台灣傳統魚塭主要集中在西南沿海地區,因旱季蓄水不易,業者便取地下水補充,因而導致地層下陷、土壤鹽鹼化等問題。而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海平面逐步上升,每當遇到大雨、颱風,便容易淹水
業者一方面需顧及生產、也需留意環境影響,如推行友善養殖的「台灣好漁」,便致力於推動對人與環境都友善的養殖方式。他們將養殖用的水池打造成類似小湖泊的生態系統,一方面挖深水池與淺層地下水連結,避免超抽;另一方面,挖深的魚塭還能作為蓄洪池。而池內生態系統讓魚蝦等各種生物共存,形成完整的生態鏈,如此一來,可提高水質純淨度,消費者吃到的魚就能更天然新鮮,同時亦能改善沿海地區居民的生活環境,達成對顧客、社區都有利的多贏局面。
(實踐對人與環境都友善的養殖方式,可達成對顧客、社區都有利的多贏局面。來源:台灣好漁粉絲專頁)
(實踐對人與環境都友善的養殖方式,可達成對顧客、社區都有利的多贏局面。來源:台灣好漁粉絲專頁
You Are What You Eat!當所有人都在乎才能做出改變
若希望迎向更安心的飲食環境,於日常中貫徹企業倫理精神便相當重要。我們吃的每一口食物都是能促成改變的關鍵,一起成為有力量的消費者,從以下 3 個行動開始做起:
  1. 認識食物來源、善盡監督力量: 可主動掃描生產履歷、或善用相關 app 如「掃了再買」,只要掃描商品條碼,便能得知該品項背後的企業是否有食安、環境相關的違規紀錄。
  2. 貼近土地、來場產地小旅行: 越來越多小農會開放產地、設計在地遊程,不妨趁著假日走訪產地,感受生產現場、了解在地社區並認識食材。
  3. 減少對社會與環境的危害、實踐責任消費: 責任消費意指在購物時能減少或消除對社會的傷害、促進社會正面影響,例如選購採友善耕作法的農產品、或具公平交易精神之產品。
當我們有意識地於生活中落實企業倫理精神,就能成為改變企業的力量,共同解決食安議題,打造理想的飲食生活。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全台首創倫理長培育計畫,用 3 年超紮實課程與實作訓練,厚實小微企業的經營力與影響力! >>> 即刻免費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9 / 12篇)

衣櫃裡的良心革命!下一次購衣,一起為公平正義買單

Photo Credit: Ksenia Chernaya on Pexels
社企流/文:高捷
你我都有這樣的經驗,平時想添購新衣,只要動動手指上網就可以找到琳琅滿目的品項,有些人會跟著韓國代購社團連線、有些人則受品牌祭出的折扣服飾吸引而下單。當人們開心地享受優惠的潮流服飾之時,也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其實正在對世界造成衝擊。
在 2015 年坎城影展備受矚目的紀錄片《時尚代價》(The True Cost)、以及由權威媒體《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所製作的紀錄短片《快時尚的真實成本》(The true cost of fast fashion)中,便真實地呈現當今平價時尚服飾背後的兩大隱憂——環境破壞與勞工權益。
當服飾大量而迅速地被製造,連帶大量的資源消耗,更促成消費者買衣換衣的頻率變高、便抱有「丟掉也不可惜」的心態,導致每年都有超量的服飾最終進入了垃圾場,成為環境不小的負擔;此外,為因應市場推出新穎、低價的商品,製衣的成本常常成為犧牲的一環,勞工超時工作、領取微薄薪資等消息時有所聞。
(當我們享受優惠的潮流服飾,背後則隱含著環境破壞與勞工權益等議題。來源:Artem Beliaikin on Pexels)
(當我們享受優惠的潮流服飾,背後則隱含著環境破壞與勞工權益等議題。來源:Artem Beliaikin on Pexels
回應社會議題,穿上具「企業倫理」的新衣
如今,全球開始意識到,購買一件衣服,背後應考量成衣廠的安全、勞工權益,以及生產過程中的環保標準等面向,簡單來說就是,這件衣服是否符合「企業倫理」的精神,顧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
對消費者而言,企業倫理的根本精神,就是提供安心、安全的產品或服務。以服飾來說,與肌膚貼身接觸的衣物直接影響我們的舒適度與健康,欲讓消費者「穿得安心」,原料的選擇便是其中一項學問。以「冶綠生活服飾」為例,在製造端他們挑選有機棉(註一)作為原料,而在產製過程中亦不使用化學藥劑、染劑,盡可能地排除對人體傷害的可能。
(透過安全的原料與過程製作服飾,提供給消費者安心的產品。來源:Wildgreen 冶綠有機棉)
(透過安全的原料與過程製作服飾,提供給消費者安心的產品。來源:Wildgreen 冶綠有機棉
此外,根據埃森哲顧問公司(Accenture  Strategy)於 2018 年 12 月公佈全球約 3 萬名消費者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 6 成的受訪者表示願購買與其價值相符的產品或服務;而根據今年社企流與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首次發起的青年世代《企業倫理認知與行為調查》,有超過 8 成的受訪者願意用新台幣支持良心企業。
國內外的消費趨勢皆顯示,現代的消費者除了在乎產品的品質,也關注手上的商品對於社會、環境層面上的影響。
回溯 2013 年,孟加拉 Rana 商場倒塌,內含多間紡織工廠,造成上千人傷亡,堪稱是產業中史無前例的噩耗。意外發生之後,製衣勞工惡劣、血汗的工作環境則也隨之曝光,引起大眾一片譁然,紛紛呼籲企業重視供應鏈的公平正義。
呼應企業倫理的核心,就是「公平義取天下財」,包含企業應以公平、合理的薪資待遇對待供應鏈上的廠商。如以高品質包款為人所知的時尚品牌「MOTHERHOUSE」,同樣於孟加拉設置工廠,而他們秉著「創造 Staff 心中的第二個家」為核心,提供當地生產者合理的薪資、以及優於當地的年金制度與醫療保險。
這個案例顯示出,要生產出優質的商品,優良的工作環境不可或缺。而在消費者對於「道德時尚」(Ethical Fashion)的關注下,不少人要求品牌公開旗下的供應鏈。貫徹企業倫理精神,更成了消費者是否買單的關鍵。
(貫徹企業倫理精神,應以公平、合理的薪資待遇對待廠商、打造良善供應鏈。來源:Motherhouse Taiwan 粉絲專頁)
(貫徹企業倫理精神,應以公平、合理的薪資待遇對待廠商、打造良善供應鏈。來源:Motherhouse Taiwan 粉絲專頁
在環境層面上,時尚產業被視為是最具環境破壞性的產業之一。而在 2018 年氣候變遷大會(COP24)上,40 多家時尚品牌龍頭共同簽署「時尚產業氣候憲章」,呼籲產業優先採用環境友善原料,並支持產業發展循環經濟。
隨著永續意識抬頭,企業與消費者皆越來越重視品牌、商品如何對環境更友善,除了在源頭選擇友善環境的原料製作,在末端則可將回收再利用作為目標,降低廢棄物生成。
以台灣服飾品牌「Storywear」為例,他們將回收衣物重製成為新的服飾,以不製造垃圾的方式產製商品,創造永續循環。考量環境影響、邁向永續發展已然成為現代企業應注入組織中的 DNA。
(考量環境影響、邁向永續發展已然成為現代企業應注入組織中的 DNA。來源:Story Wear 粉絲專頁)
(考量環境影響、邁向永續發展已然成為現代企業應注入組織中的 DNA。來源:Story Wear 粉絲專頁
「你的每一筆消費,都在為你心目中的社會投票」
這句話或許你我都不陌生,下次要購買衣服時,不妨一起嘗試:
聰明消費、支持友善品牌: 消費前,可以多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正需要這件衣服,避免過度浪費的情形發生;消費時,可關注友善環境、友善供應鏈的品牌,讓每一次的消費發揮最大的效益。
珍惜與善用: 透過維修、二手交換、回收再製等方式,將服飾做更妥善的運用。
理解製衣流程、敦促企業進步: 主動了解、關注一件衣服是如何產製而成,並加入支持企業公開透明供應鏈的行列,促進企業積極改變。
一起成為貫徹企業倫理精神的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留意每一次選擇所帶來的影響,為心目中理想的社會投下一票。
註一:根據全球有機紡織認證規範(Global Organic Textile Standard,GOTS),有機棉是指,在停止施撒化學肥料、農藥後經過 3 年以上的田地所栽培的非基因改造棉花。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全台首創倫理長培育計畫,用 3 年超紮實課程與實作訓練,厚實小微企業的經營力與影響力! >>> 即刻免費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10 / 12篇)

以人和環境為本的暖職場!綠藤生機職員心內話:身為員工,我很驕傲

Photo Credit: 綠藤生機粉絲專頁
社企流/文:蘇郁晴
走進綠藤生機位於敦化南路的辦公室,眼見由木頭元素構成的會議室、周圍環繞著數不清的綠色植栽,彷彿是一座小小森林。
若多加留意每個角落,還能發現隱身於牆面、門上、甚至是天花板上的精神標語,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以人為本位、以環境為本位,人與環境的安全是最重要的考量。」此話來自綠藤的精神導師林碧霞博士,更是綠藤秉持的企業核心精神。
綠藤生機是台灣第三家獲得「B型企業」認證的企業、更是亞洲唯一連續 4 年榮獲「對世界最好」大獎的公司,在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等面向皆有亮眼表現。
(綠藤生機的核心理念。來源:綠藤生機粉絲專頁)
(綠藤生機的核心理念。來源:綠藤生機粉絲專頁

以人為本位——提供優於勞基法的福利,且隨時追求更好

在內部治理上,如何秉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照顧員工?綠藤內部強調「重新定義勞資關係」,意思是「現在的你」x 「這份工作」=「更好的你」+「更好的公司」。於綠藤工作超過 3 年的業務總監蘇勇嘉 (Freddy)分享,為了使員工能夠安心、用心工作,並能達到自我成長,綠藤有幾項內部制度,例如,具競爭力的優渥薪資、優於勞基法的休假制度、打造學習型組織及多元的溝通管道。
在教育訓練上,對員工而言,讀書會和大大小小的課程已是日常,更特別的是,綠藤每天早上 9 點皆會準時開辦「肥皂箱分享時間」,每次都會由不同的團隊夥伴輪流擔任主講者,演講主題涵蓋綠藤的創辦故事與理念、到永續、環境相關議題等等。此外,還有週一的正向心理學課程,助眾人打擊「Blue Monday」、開啟正向、活力的一週。
每日早晨的肥皂箱分享時間,成了綠藤另類的上班打卡制度,「肥皂箱是準時早上 9 點開始,幾乎沒有人會遲到。」Freddy 語帶驕傲地說,「我從來沒有想過,中年以後,還能有這麼海量的學習。」
(綠藤內部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教育訓練。來源:綠藤生機粉絲專頁)
(綠藤內部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教育訓練。來源:綠藤生機粉絲專頁
除了有大量的學習資源能協助員工自我精進,而在多數人最在意的薪資福利上,綠藤更不馬虎。
以百貨零售業來說,傳統公司專櫃人員的底薪通常不高,業績獎金則依個人表現給予抽成;綠藤則提供予每一位專櫃夥伴中上水準的底薪,且業績是全台的綠藤門市一同計算,並給予合理的抽成,目的是希望專櫃夥伴不需因為業績的壓力,而推銷顧客可能不需要的商品。
Freddy 分享,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時,百貨公司等鄰近商場皆門可羅雀,綠藤的實體門市也受到影響,但綠藤優先關注的是專櫃夥伴的健康與心理狀況。
「我們在 3 月底時,就公布 4、5 月不管業績有沒有達成,全綠藤的專櫃夥伴都能拿到業績達成的抽成獎金。」Freddy 說。除了給予員工業績達成的薪資外,Freddy 和資深零售經理,不僅透過視訊會議,更直接到店以面對面對談的方式,讓員工了解公司目前的狀況、使他們安心。
開放、積極地溝通亦是綠藤相當重視的一環,「我們內部常說,我們要創造一個讓夥伴願意傾吐的環境。」Freddy 表示,公司內部設有多元溝通的管道,讓內部成員可透過每月  1-on-1 制度、不定期和年度文化問卷等方式表達問題與心聲。當接收到這些意見時,相關人員會立即而明確地給予回覆,避免這些寶貴意見石沈大海,更確保每位夥伴都能感受到尊重。
當前陣子因疫情影響使服務業人心惶惶、深怕失去工作之際,一位專櫃夥伴向 Freddy 分享,某日在下班回家途中,臉上輕拂著微風,當下他覺得因為公司有保障、體貼夥伴們的心情,自己能夠生活無虞真的很幸福。

「加入綠藤後,我認為自己也有責任對顧客、環境發揮影響力」

秉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內,綠藤善待每一位員工;對外,綠藤則重視環境影響,致力從日常業務中落實環境友善,舉例來說,綠藤的產品容器皆以單一、可回收材質為優先選擇;商品外包裝的紙盒更採用森林管理委員會(FSC) 認證、原料取自永續森林所製的紙張。
此外,在與顧客溝通上,綠藤更一反銷售越多越好的「常理」,向消費者傳遞「Know More,No More」與「真實需求」的理念,邀請眾人不只要對自身肌膚了解更多,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更要對身邊的環境了解更多,避免過度消費、或者是選到不適合自己的產品而造成浪費。
「加入綠藤後,我認為自己有責任對消費者、合作單位和社會環境發揮影響力。」Freddy 充滿熱忱地說。「以人為本、以環境為本」不只是貼在綠藤辦公室中的標語,早已深植在公司每個成員的心中。
(「以人為本、以環境為本」早已深植在公司每個成員的心中。來源:綠藤生機粉絲專頁)
(「以人為本、以環境為本」早已深植在公司每個成員的心中。來源:綠藤生機粉絲專頁
根據社企流、信義文化基金會與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今年發起的《企業倫理認知與行為調查》指出,超過 9 成的青年世代認為,一間貫徹企業倫理精神的良心企業,在經營公司上應提供安全、安心的產品與服務;在對待員工上,要提供良好的薪資福利;而在面對社會及環境上,則不能破壞生態環境。
回應民調結果,綠藤由內而外,贏得員工信任、獲得消費者肯定、更促進環境正向影響,皆符合青年世代對於一間貫徹企業倫理精神之公司的想像——這樣的企業文化,使綠藤成為年輕人嚮往的工作場域,就連實習職缺每年都吸引了超過 800 人申請。
在職場多年,曾經以為所有事情「應該就是這樣了」,Freddy 進入綠藤後,真切感受到原來到一間企業可以如此不一樣,「身為一個綠藤的員工,我很驕傲。」他說。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全台首創倫理長培育計畫,用 3 年超紮實課程與實作訓練,厚實小微企業的經營力與影響力! >>> 即刻免費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11 / 12篇)

「全球最具道德企業獎」台灣唯一得獎者——信義房屋:「企業倫理」是企業經營 DNA

Photo Credit: 信義房屋
社企流/文:李沂霖
1980 年代,彼時經濟發展正盛,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替股東賺錢是再平常不過的商業準則。
然而,當時卻有一家企業逆勢而生,寫下「以適當利潤維持企業之生存與發展」的立業宗旨,一反「企業應追求股東的最大利潤」之常理,明定企業應與各利害關係人維持合宜的倫理關係、不得損及任一方的權益。這些利害關係人包含員工、顧客、股東、供應商以及社會和環境。
懷抱如此「離經叛道」的企業使命,信義房屋誕生之初,創辦人周俊吉曾被媒體形容是「讀書人」而非「生意人」。而今,當全美超過兩百位主要企業的執行長共同喊出「股東利益不再是企業的唯一追求」、投資人紛紛視企業的 ESG 指數(Environmental 環境、Social 社會、Governance 公司治理)為績效衡量基準,在在證明了信義房屋的堅持及遠見,才是做生意的永續關鍵。
近 40 年來,信義房屋的立業宗旨,不僅被掛在總部入口作為精神指標,更是企業對內與對外的行為準則,始終如一。

內部治理貫徹「信義」精神,創企業之先設立「全面倫理管理委員會」

信義房屋策略長周莊雲表示,在內部治理上,信義房屋貫徹「信義」精神,定期舉辦研討會向同仁傳遞企業精神——「信」就是重視承諾、說到做到;「義」就是合宜的思考或行為,因此信義就是「該做的事,說到做到」。內部以此為核心設計規章制度,作為工作準則。
2012 年,信義房屋更創台灣企業之先,設立企業倫理辦公室及倫理長職務,以「全面倫理管理委員會」(Total Ethical Management Committee,簡稱為 TEM 委員會),參與公司重大決策。
TEM 委員會為集團內最高的一個經營決策的會議,企業的重大決議,都需以企業倫理作為準則。「假如有一個案子可能對某個利害關係人很重要,可是卻會危害環境,那我們就不會讓此案通過。」
周莊雲表示,企業倫理是信義房屋在經營事業上的根本,也就是說,企業在做任何決策時,都會同時考量到對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影響、以永續發展為目標。TEM 委員可以說是扮演著把關的角色,確保企業經營各面向的策略、方針符合企業倫理精神。

從日常業務做起,對顧客好也對社會、環境好

從上而下,企業倫理如何於日常業務中落實?周莊雲說明,身為房仲業,信義房屋致力提供客戶安心、有保障的服務,如自 1989 年首創的「不動產說明書」,便是為了保障消費者知的權利、建立安全的交易制度。此舉讓信義房屋在 90 年代房仲業衰退期反而逆勢成長 50%,便是應證了創辦人周俊吉所說「只要對客戶有利,長時間一定能夠獲利。」
從顧客的需求思考,信義房屋也提出買賣價金履約保證、漏水保固、高氯離子(俗稱海砂屋)瑕疵保障、高放射瑕疵保障,甚至還有凶宅安心保障、蟲蛀保障等服務,持續著力於顧客所在意的環節,提供安心的交易服務,如此便是企業倫理的展現。
而延伸居住的議題,信義房屋將「家」重新定義,讓家的範圍擴大到整個社區 ,自 2004 年起,便以「社區一家計畫」(今更名為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投注資源支持社區營造工作,至今已協助上千個社區實踐改造計畫,範圍涵蓋全台 98.9% 以上的鄉鎮市區。
「除了提供社造支持,更可貴的,是看到許多同仁在日常中自發性地去協助社區居民,比方說修紗窗、馬桶等生活問題。無論成交與否,展現了信義房屋『先義後利』的企業倫理精神。」周莊雲說道。
(周莊雲提及,同仁展現先義後利的行動,是最可貴的倫理精神。來源:信義房屋)
(周莊雲提及,同仁展現先義後利的行動,是最可貴的倫理精神。來源:信義房屋)
在環境層面上,信義房屋同樣從自身經營出發,從用電、用紙面向上,制定更友善環境的作法。
周莊雲分享,在不動產仲介服務業中,常常用到紙張作為廣宣品、文件使用,對此,信義房屋便致力發展數位工具,降低紙張使用。此外,信義房屋也率先制定房仲業第一份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以管理碳排狀況、實踐減碳措施。
(信義房屋分店揭露碳足跡。來源:信義房屋)
(信義房屋分店揭露碳足跡。來源:信義房屋)

台灣唯一獲獎!「全球最具道德企業」

在經濟、社會、環境面向上取得交集,便是企業倫理之核心,是信義房屋始終不變的經營原則。
2018 年,美國研究機構「道德村協會」(Ethisphere Institute)公布「全球最具道德企業獎」(World’s Most Ethical Companies)榜單,信義房屋成為台灣唯一一間上榜的企業,更是該獎項設立 12 年來第一次獲獎的台灣企業。
道德村協會研究指出,入榜的企業過去 3 年的股價表現,與美國大型權值股指數相比,高出將近 5%,顯見道德價值觀與企業的財務表現息息相關。
(信義房屋獲「全球最具道德企業獎」,為台灣唯一上榜的企業。來源:信義房屋)
(信義房屋獲「全球最具道德企業獎」,為台灣唯一上榜的企業。來源:信義房屋)
深知企業倫理之重要性,信義房屋盼將影響力擴大,讓更多人、更多企業貫徹企業倫理精神,於是,信義房屋與學校及非營利組織聯手,推廣企業倫理教育。
周莊雲提及,信義房屋盼讓企業倫理的概念儘早於校園扎根,最早在 2012 年與政治大學一同成立「信義書院」,讓企業倫理成為商學院的必修課,培養學生的倫理及永續經營觀念。此外,信義房屋也與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攜手,舉辦講座、教師營隊、培育師資,拓展企業倫理教育的影響力。
根據教育部大學校院課程資源網統計,如今,已有超過 80 所學校、170 個系所都開設了企業倫理議題相關課程。在今年的青年世代《企業倫理認知與行為調查》中,有超過 99% 的受試者聽過企業倫理,其中有超過半數的人表示是在校園中接觸到相關資訊,可見在長期的耕耘下,企業倫理教育已有顯著的成效。
「希望企業倫理能深植到每間公司,成為企業的 DNA。」周莊雲堅定地說,「提到德國的品牌,大家會馬上想到他們精湛的工藝;提到日本的品牌,可能會聯想到他們的高品質。提到台灣,我們希望大家想到的是『企業倫理』。」
這樣的願景,並非曲高和寡的想望,而是信義房屋走了近 40 年的堅持,更是當代企業經營的趨勢。
2019 年美國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 200 多位主要企業的執行長聯合發布聲明指出,股東利益不再是企業的唯一追求,更重要的是需一併考量員工、消費者、環境等利害關係人——也就是貫徹企業倫理的精神經營企業。 周莊雲表示,企業使命已逐步改寫當中,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倫理精神、採取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行動。信義房屋深信,當越來越多企業一起實踐企業倫理,將有望提升整體競爭力,成為獨一無二的台灣品牌特色。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全台首創倫理長培育計畫,用 3 年超紮實課程與實作訓練,厚實小微企業的經營力與影響力! >>> 即刻免費報名

文章標籤

專題文章

12 / 12篇)

不一樣的教師營:導入桌遊與數位互動,讓學生玩翻「企業倫理」

Photo Credit: 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社企流/文:高捷
時值暑假期間,本是學生、教師休息放假的時刻,在新竹的麻布山林卻聚集了數十名大專院校老師,不是純粹的踏青、用餐,而是為了一場兩天一夜名為企業倫理的教師夏令營。
這些懷抱著對企業倫理熱忱的教育者深信,企業倫理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基礎,而企業倫理教育則是商管人才養成的起點,是每一位即將踏入職場的學生之必備精神。
深知企業倫理教育的重要性,自 2004 年開始,信義文化基金會便著手推動企業倫理教育扎根計畫,參與這項計畫的大專院校老師們,在前台大校長孫震博士的號召下,攜手產、學人士,進一步在 2009 年成立了「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做為企業倫理教育推廣、教學培訓與知識交流之平台,每年透過營隊與活動舉辦,將有興趣與熱忱的教師們串連成為一個社群。
而企業倫理教師夏令營與冬令營,就是每年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固定舉辦的活動,至今已邁入第八年,目的是讓教師們有一個固定場域可以做交流,最重要的是,讓剛接觸企業倫理教學的教師可以省去自行探索的時間與成本,更有效地掌握教學方法與重點,也能傳承過往老師們的經驗。
現任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秘書長、明新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楊政學,每年肩負營隊舉辦的重責大任,他說明:「暑假的夏令營,在課程設計上會以創新教學手法示範和教學課綱設計為主,呈現多元教學法的特性與應用,適合剛接觸的老師;寒假舉辦的冬令營則是強化倫理思辨,透過個案的研討與辯論賽來串接教學。」
教師營的核心價值,除了企業倫理教學上技術與技能的傳授,更重要是讓有熱忱的老師可以彼此凝聚成社群,讓心中那份對教育的熱愛持續點燃。
(現任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秘書長、明新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楊政學。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現任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秘書長、明新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楊政學。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引發學生對企業倫理的興趣,桌遊、角色扮演樣樣來
剛於今年 8 月舉辦的全國企業倫理教師夏令營,以「翻玩企業倫理,增能數位力」為題,首度導入桌遊教學與數位教學心法,以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現場的衝擊。
除此之外,楊政學表示,一直以來,企業倫理課程有個很大的挑戰,就是要引發學生的興趣,因此今年特別增加了桌遊教學設計、實作體驗的單元,讓老師們回到學校時能有更多創新教學的方式。
楊政學笑說,因為「企業倫理」課程名稱其實不太吸引人,而且容易被當成營養學分,因此透過桌遊或遊戲的方式較能夠抓住學生目光。
舉例來說,想要在課堂上探討勞資糾紛議題,老師可透過角色扮演遊戲,讓學生分別擔任勞方與資方,從不同立場看待決策上的不同之處,藉此理解不同立場的背後企業倫理思維,避免從單一角度的去判斷對錯,擴大思考的視野。
(今年的企業倫理教師夏令營,首度導入桌遊教學與數位教學心法。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今年的企業倫理教師夏令營,首度導入桌遊教學與數位教學心法。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楊政學也強調,企業倫理思辨沒有絕對的對跟錯,不同時間、環境、角度都會有不同決定,重要的是釐清支持自己的企業倫理價值為何。
透過教師營中的培訓課程,希望讓參與者可以同時具備「術、道、德」三層次一起提升,「術表示學習多元教學方法與技巧;道則是強化本身倫理思辨;德是提升自身生命與倫理素養。」換言之,教授企業倫理的教師,不只要課堂上告訴學生,更要在自身價值觀、人格、行為上成為典範。 楊政學觀察,每個對企業倫理教學投入的老師,身上都有共同特質,包括對企業倫理教育有使命感,所以營隊中彼此展現的不只是教學法或專業技能,也能分享對學生、教育的熱愛。
「像是協進會首任理事長孫震博士與現任理事長許士軍博士,都是高齡 80 歲以上的教授,至今依然親身來到營隊帶領教學,這對後進老師來說就是一種身教與精神傳遞。」楊政學說道。
(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現任理事長許士軍。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現任理事長許士軍。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參與教師營就像「回娘家」!過半數老師每年回流
目前參與營隊的教師背景以商管居多,主因在於企業倫理課程都是商管學院的系所開課,但隨著更多學校列為必修,重視程度更大,也逐漸拓展到其他學院與通識課程中,近年來營隊也可見到資訊系、餐飲系、日文系、護理系所教師的身影。
每次的教師營都有一半以上的老師回流,是楊政學深感驕傲與欣慰的地方,這表示教師營對老師來說是有價值、有幫助的,更有老師參加超過 5 次以上,將教師營視作「回娘家」一般。
(每次的教師營都有過半數的老師回流,將此視作「回娘家」一般。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每次的教師營都有過半數的老師回流,將此視作「回娘家」一般。來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借力使力,突破格局——連結產、學、社創組織擴大影響力
談及推動企業倫理教育的挑戰,楊政學表示,關鍵在於學校對企業倫理教育本質的重視,尤其是學校高層,是否在經營學校、行政環境上也能落實企業倫理,並給予實質的資源,像是列為必修課程、提撥相關經費等。
此外,對老師們來說,整體環境還是著重升等、產學績效,體制上並不友善老師去教企業倫理,做研究、產學案才能提高教師評鑑。因此,企業倫理的推廣就更看老師本身的熱情,因此從體制著手也是未來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對此,在企業倫理教育推廣上,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便採「借力使力、突破格局」的策略,結合其他組織的力量,讓影響力擴大,例如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攜手推出「台達企業環境倫理研究獎助計畫」,每年提供獎助金,鼓勵企業發展與環境永續議題相關研究人才。
此外,也深耕校園,與國內各大學一同推動「全國大專校院倫理個案分析暨微電影競賽」,透過平易近人的影片拍攝形式,讓學生培養企業倫理觀念與精神,迄今已邁入第十年。近年來,更串連社會創新組織如 B 型企業協會、社企流、優樂地永續等策略夥伴,共同讓企業倫理推廣突破同溫層、擴大影響力。
楊政學認為除了深耕校園,更可以產學攜手,共同推廣企業倫理精神。舉例來說,企業可以在聘雇時,將企業倫理的認證取得、學分取得視為參考要素之一,如此一來,學生也會更加重視,在校園中自然會去積極參與相關課程,更進一步便能促成學校的重視。
楊政學堅定地說,企業倫理是商業經營上的關鍵核心,更是大學教育中具前瞻性的學習項目,未來,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盼讓更多人投入其中,將企業倫理從校園拓展至職場,成為每個人必備的核心精神,擴大影響力。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
(此專題由信義文化基金會、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與社企流共同企劃。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全台首創倫理長培育計畫,用 3 年超紮實課程與實作訓練,厚實小微企業的經營力與影響力! >>> 即刻免費報名

文章標籤

1/12篇文章

注入一點良心,讓世界更好——從實踐「企業倫理」開始

2/12篇文章

全台第一檔企業倫理 podcast,跟著管理學大師聊倫理、談永續!

3/12篇文章

企業倫理將成核心競爭力!企業前輩分享實踐心法,助青年在職場發揮影響力

4/12篇文章

出社會前必修課!以微電影、個案分析了解企業倫理

5/12篇文章

企業不能只賺錢!「企業倫理大調查」揭露青年世代新思維,8 成年輕人盼促進社會正向改變

6/12篇文章

上班只能受氣、不公不義只能隱忍?成為職場上的《半澤直樹》,促進正向組織文化

7/12篇文章

從《黑水風暴》看「成功企業」的新定義——對社會、環境負責才是真成功

8/12篇文章

拒絕食安風暴,從認識碗中的食物開始

9/12篇文章

衣櫃裡的良心革命!下一次購衣,一起為公平正義買單

10/12篇文章

以人和環境為本的暖職場!綠藤生機職員心內話:身為員工,我很驕傲

11/12篇文章

「全球最具道德企業獎」台灣唯一得獎者——信義房屋:「企業倫理」是企業經營 DNA

12/12篇文章

不一樣的教師營:導入桌遊與數位互動,讓學生玩翻「企業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