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報》打造發聲平台-化隔閡 習文化 五語學堂似冷實熱
學會另一種語言,就像打開世界的另一扇窗。台灣在語言學習市場上,美、日、歐、韓語各霸一方,成為主流的選擇。然而,《四方報》的總編輯張正開拓藍海,推廣東南亞文化交流的媒體平台,與陳就娣女士紀念中心負責人李三財合作,設立東南亞語言免費學習的「五語學堂」。開辦半年來,報名踴躍,成功讓台灣社會與東南亞國家有更親近交流的機會。
以下全文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四方報》打造發聲平台-化隔閡 習文化 五語學堂似冷實熱

2013-02-28  執筆 黃奕瀠 中國時報
(圖片來源:張正提供)
台灣的語言學習市場一直是熱鬧滾滾的,美語、日語和歐洲語都各霸一方,這些年拜韓流所賜,連韓語學習都成搶手貨。不過,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這半年來,學習東南亞語言的機會也被打開,例如由《四方報》與陳就娣女士紀念中心合辦的「五語學堂」,從去年秋天開辦至今,已接近第六期,報名情況踴躍,課程很快額滿,而這些學習者的理由多半因為「想更認識這些文化」,以及「想和在台灣的東南亞移工、配偶親近溝通」。
政治大學廣電系學生吳庭寬便是其一。「我認為要接近一個文化的方式,就是學習它的語言。」吳庭寬有親戚在印尼生活工作,因此對這個國家產生了好奇心,不僅在學校修習相關通識課,還透過擔任《四方報》志工的機會,接觸在台灣的印尼朋友,「和他們說幾句印尼文,他們都會很高興。」他認為,語言是化解隔閡的好工具。
有趣的是,在學校帶吳庭寬認識東南亞文化的政大民族系副教授王雅萍,也是印尼文課的同班同學。這種師生共同學習的熱情,反映東南亞文化語言和現代台灣的親近,而這樣的需求還等著台灣社會的回應。
「開了這些課後才發覺,台灣的確有對東南亞文化感到好奇的人,只是不主流,畢竟社會氣氛不鼓勵你喜歡東南亞。」《四方報》總編輯張正認為,語言學習是最容易吸引到這群人的,他們甚至能在這裡找到同好。
在《四方報》創辦人成露茜的鼓勵下,張正接下《四方報》的籌辦和編務,希望能打造一個讓移工和外配看得懂又能發聲的媒體平台,而這平台也有推廣東南亞文化的企圖。
不過,為台灣人開辦語言班,倒是計畫之外。「有一天,陳就娣女士紀念中心負責人李三財跑來找我,說他有硬體資源,要不要一起合作開辦東南亞語言教室?」張正說,李三財是香港僑生,靠著教廣東話和韓語累積了不少經驗資源,希望能夠幫助像他一樣的外籍學生或配偶,於是,五語學堂就這樣開班了。
張正笑說,雖然現在看來是冷門的語言,不過,「誰知道這些東南亞語言將來會不會像韓語一樣,突然熱門起來呢?」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