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大趨勢/洛克菲勒基金會 影響力投資 開花結果
經濟日報╱楊珮玲(2014年11月05日)
當許多政府面臨財務困難、無法百分百提供所需的社會福祉功能時,它做為非營利組織,顛覆傳統單方面接受政府補助金的「受與施」角色,提倡新概念如「社會影響力債券」,募集民間投資者來投資政府社福計畫,創造新融資方式。
它不只提供許多新興社企創業資助,當許多新興社會企業家苦於無法擴大規模時,它積極贊助各項基礎調查和研究,尋求幫助社企擴大規模的方法。
深切了解解決社會問題需多管齊下,它不只贊助新興社企的好計畫,也親自參與改變社會的好計畫。從印度到非洲,從改造農業到「全球百大最有韌性都市計畫」,配合時代變化找尋創新方式是它堅持的使命。
如果用通俗語言來形容某個領域的「龍頭」,意指它在那個領域裡給予業界新的方向感與展現領域裡的無限可能,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是全世界最知名也最具影響力的非營利慈善組織之一,可說是名副其實的非營利組織龍頭。做為不斷求新、不滿足現狀的標竿,它持續領導非營利組織走出不同的路。

擴大非營利組織影響力

去年剛歡慶其成立100周年的洛克菲勒基金會,是美國僅次於卡內基金會的第二歷史悠久的基金會。雖然近年來由於比爾蓋茲等超大型基金會的設立,它資產總值排名並非排名最前茅,但它持續的創新力,讓它仍被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基金會。近年來它深耕社會企業領域,更開創基金會與社企結合的最好典範之一。
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於1913年,由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父子設立。老洛克菲勒原本就對慈善活動不遺餘力,從醫療、教育、藝文到社會研究,基金會可說在美國各地的影響力無遠弗界。
它不只在慈善活動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過去近十年來,它在現任總裁茱迪斯‧羅登(Judith Rodin)的領導下,更充分參與和結合社會企業的理念,帶領社企領域裡的多項先端研究或計畫,成為幫助社企在全球發展的最有力支持者之一。
2005年,擁有豐富產業和學界經驗的羅登接下基金會舵手,積極尋找這個百年老店的新方向。

拓展實力 找上蓋茲高盛

她認為,一般的慈善基金會不論規模再怎麼大,都很難真正全面且廣泛地解決需要兆單位美金才能解決的環保水源和空氣等問題,唯有結合全球商業投資家的力量,一起來投資既能創造財務利潤、又能有社會和環保等正面影響力的計畫,才能使基金會的力量和影響力更深厚,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因此從七年前開始,基金會與一群慈善事業與民間投資者,創造了「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的名詞,強調投資希望達成財務和社會影響報酬的雙底線概念,不論是各式退休基金或保險業金融業的投資,希望充沛的民間資金能有部分導向具社會影響力的投資方向。
過去七年來,它投資了近5,000萬美元在相關影響力投資計畫。比爾蓋茲成立的「比爾‧默琳達」等多個大型基金會也是與它攜手投資的夥伴之一。大型年金或民間企業如大摩或高盛等,有些在內部設立相關直接投資組織,有些則選擇投資外部好的投資標的,投資對象從私募、股票到債券等,方向也愈趨多元。
例如「影響力投資債券(SIB)」就是其近年來推動極成功的領域之一。

新融資模式 替社企搭橋

在金融危機後,不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都面臨財務緊縮的困境,特別是在許多有預防效果的計畫上,預算受到許多前所未有的限制。
看到這個困境,基金會聯結許多民間投資者和政府想推動的相關計畫,以債券的方式來進行融資,近年來也漸在不同地方擴展開來,創造新融資模式。 它的目標是希望能做為民間投資改善社會計畫的有效觸媒平台。
為了讓民間投資家更有信心投入影響力投資領域,它致力建立促進投資成效指標和財務透明化,贊助如GIIN(全球影響力投資網絡)等組織;同時也盡力加強社企整體的基礎體力,贊助各項「擴大社企規模」(Scale Up)的各式研究和調查計畫。它也親自參與全球許多社企計畫。
事在人為。在非營利組織和政府同樣面臨許多新挑戰的時代,與其被動地憂慮組織的萎縮,不如主動去開拓更多更新的天地。洛克菲勒基金會積極在社企領域上的多管齊下、使命導向的精神和行動力,正展現了非營利組織的無限潛能。
(作者是專欄作家,曾任美日國際金融機構專事行銷與國際事業企畫。長期旅日,現居美國。本專欄隔周四刊登)
全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