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馬來西亞社會企業十大特點
編譯  葉靜
編按:Pioneers Post(英國一間報導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之媒體) 於今年前往馬來西亞探訪,深入挖掘此新興社會企業發展地區的十個趣味特點,就一同看看東南亞國家的社企發展到什麼階段,有何值得借鏡或反思的地方吧!

1. 不可穿鞋…

馬來西亞有在室內不能穿鞋的習俗,雖然只是文化習俗,但同時也能為企業帶來好處。一些社會企業,如教授都市居民園藝課程的Eats Shoots and Roots、協助青年行動的Myharapan及社會企業支持組織Social Enterprise Alliance(以下譯為社會企業聯盟),皆有員工在室內需打赤足的規定。從文化角度來看,打赤足是怕鞋子會將不潔帶入屋內,但對於企業經營來說,其實也不是件壞事。如此一來,清潔地板所需的時間和費用將可減少,且能在心理上創造更為平靜的工作環境,因脫鞋能讓人感覺將煩心事物都褪去在門外。

2. 年輕專家擔任領航者

在馬來西亞,社會企業領域的提倡者主要為年輕一輩的專業人士,對於他們來說,社會企業是一個誘人且吸引人的領域。其中一個原因是一些知名的社企支持組織,例如前段提到的Myharapan以及英國文化協會,皆積極協助發展由青年領導的企業。Myharapan執行長Nurfarini Daing表示,組織在任用新員工時,主要看重求職者能為社會企業帶入什麼專業技能,「你需要具備極佳的能力和技能與各方人群溝通合作,如此便能提升社會創業家的層次」。

3. 人才回歸

在馬來西亞可以逐漸看到人才回歸本土。當地創業家多是在英國受教育後回歸馬來西亞當地,運用其專業商務經驗,在地深耕社會企業。

4. 憂慮社會企業只是一時熱潮

馬來西亞的社企領域雖有新一代的熱情,但同時也擔心充滿抱負的創業家可能會失去興趣或無法實現承諾。因此,許多小型社會企業透過其他組織如英國文化協會或社會企業聯盟,得到財務及育成計畫的協助。但社會企業聯盟的內容總監Yen表示,目前成功率是十分難測量的。許多社會企業在中短期內透過與其他組織合作而獲取成功,但僅少數有辦法達到永續獲利。另外,英國文化協會的企畫經理Shamala Ernest也分享類似看法,現今在馬來西亞的社會企業浪潮下,組織是否能持續肩負責任及實現成長承諾,仍是一大問題。

5. 混淆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與社群媒體(Social Media)

由於社企的發展在當地仍在初期,當地對於社會企業的本質仍舊存有困惑。社會企業聯盟的Yen分享到,當談到在社會企業工作時,人們會因為相似的字義而誤認為你是從事社群媒體或是公關類的工作。而當進一步解釋所做的事情是和社會善因有關時,反應則是:你不該從所服務的貧困者身上賺錢。

6. 非政府組織(NGO)在國際捐贈縮減下,急於運用社會企業的模型

專門提供愛滋病教育相關服務的PT 基金會行銷溝通經理Raymond Tai表示,馬來西亞在經濟高速發展及轉型為高收入國家之下,當地NGO(非政府組織)所獲得的國際捐贈正急速減少。PT 基金會本身便主要仰賴政府資金,但缺點是緩慢且缺乏國際捐贈者能提供的專業及技術相關支持。許多非政府組織因而開始尋求能自行產生營收的方式,但像PT基金會這種提供被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的人群避孕物品、協助及住宿等服務的組織,因為缺乏足夠且穩定的收入來源,較難進行改變。

7. 政府支持未明

2013年,第五屆全球社會企業高峰會於吉隆坡舉辦,是首次辦於歐洲以外的國家。當時,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宣布將透過馬來西亞全球創新和創造力中心(MaGIC),提供2千萬令吉(馬來西亞幣)的社會企業資金。然而直到現在,政府仍未進一步說明什麼樣的對象具備申請資格,以及如何申請資金。

8. 需說服企業加入社企支持系統的一環

社會企業聯盟的Yen說明,目前其組織會針對一般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策略提供建議,並建立與社會企業的連結。然而,迄今關係都仍是建立在短期合作且較淺層。雖然Myharapan也積極和國際企業像是DHL及馬來西亞國營石油天然氣公司Petronas建立關係,但執行長Daing也表示希望能看到更多來自中小型企業的協助。

9. 小型企業和社會企業的合併是終極目標

馬來西亞許多社會企業支持組織的目標,是希望將社企與傳統的商業結合。Myharapan 執行長Daing表示,「我們不希望特別把社會企業從一般企業中分離出來」。他們希望達到的,是讓馬來西亞所有新興的小型企業,都能在商業模式中具備與「社會」扣連的面向。

10. 社會企業擁有極大潛力

Shamala Ernest表示,現今馬來西亞的社企網絡仍十分小,且多數的組織彼此認識、一同參與相同活動,又爭取同樣的資金來源。然而結合各項支持社企發展的方案,以及具專業技能青年的熱忱,再加上有許多國際組織樂於支持,馬來西亞社會企業的發展將指日可待。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