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特質 打造社會創業家
聯合報╱胡哲生(2014年7月7日)
不論是非營利組織想要借重商業手段,強化社會服務與財務能力;或是一般人因為看到社會問題,想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又需要在過程中賺取組織營運所需,都可以看到這種催生社會企業的過程中,一些不同於商業組織純以獲利為念的「社會創業者」出現。
什麼樣的人會因為「社會需要」而興起行動?他們需要什麼獨特能力,才能帶領組織走過包括「社會服務」與「商業競爭」兩方面的挑戰?
在與社會企業家的互動過程中,可發現他們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質:
  1. 社會關懷:對生活周遭或社區的事務,持有天生的好奇與關懷,不會視為他人或政府的事。
  2. 人性導向:對多數社會事務以人性的立場去思考輕重,即使是環境破壞與物資過度耗用的問題,也著重人應有的自我節制與生物多樣思維。
  3. 自信自立:面對問題常會先從心中思索為何這樣?如何改變?不論是依據自己的專業或社會歷練,總有自己的想法。
  4. 團隊感染:社會創業家有自己的行動構想,往往可以透過述說與確實的行動,感染社區(群)成員加入支持或共同行動。
  5. 享受忙碌:他們投入工作一定有挫折,但不減熱情,因為周遭友人的支持支撐他們的勇氣,即使有可喜的成果也只會更忙,因為他們享受為他人忙碌。
  6. 熱情資產:乍看社會企業的基地,常常都是東拼西湊萬物不備,但獨不缺熱情,似乎他們也不為跑三點半而愁,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靠資金投資而設立。
社會創業家有其人格上的特質,支持他們走更久更遠,也有些理念上的堅持,讓外部支持者不容易短時間就知曉與習慣的特徵:
  1. 不倚賴公部門資源:以免公部門的行政目標與資源報支的繁瑣程序,影響經營自主性與目標的純正性。
  2. 不追求大規模產銷:追求大規模產銷常會導引組織採機械化生產、超限使用環境或人力,造成環境、人力、人性化的負擔。
  3. 不強調競爭優勢:社會企業不在於與同行競爭,不以強勢地位擠壓上下游合作者的利潤空間,他們在乎的是服務對象的滿足,與合作者信任及社會人士的觀念改變。
理解社會創業家的人格特質,就理解社會企業的經營之道,對一般商業組織也有很大的啟發。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