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空間 極致行銷 創造超成長社企
經濟日報/楊珮玲(2014年3月6日)
1998年,做為公司亞洲地區行銷和事業發展的重要幹部,約翰.伍德擁有在微軟(Microsoft)的輝煌前程。九年日夜奔勞的工作好不容易得來一次的珍貴三周長期休假,他選擇到喜馬拉雅山去踏踏山路。這旅程,改變了他的一生。
(圖片來源:Rex Turgano CC BY 2.0)

一段旅程 開啟大事業

尼泊爾的文盲達七成。在尼泊爾住宿的旅館,他偶遇了負責調度當地山區教育資源的地方官員帕數帕提。帕數帕提對教育滿懷熱誠,卻苦於極度缺乏資源。他力邀伍德到當地小學看看,伍德看到了稱為圖書館的房間內只有數本書籍,因為太珍貴,還鎖在櫃子裡必須拿鑰匙才能開。這對在富裕教育資源中長大的伍德是一大衝擊。
離開時,校長希望他能帶著書再回來。伍德號召親友募集了3,000本書,之後再回到那所小學。孩子們看到書時燦爛的笑臉深印在他心裡,是他人生的轉捩點。
雖然沒有多少資源,只有父母在背後的精神全力支持和自己的一些存款,當時35歲的他決定離開微軟,成立「閱讀空間」。伍德說,全球有七億多人欠缺基本識字能力,他的目的是希望讓不論在哪個地方的孩子、不論男女,都有機會識字,也能在幼年期就有機會接觸以他們母語寫成的書,因為教育影響每個人和社會,也是解決貧窮最好的途徑。
在2000年成立,閱讀空間以超過網路企業的成長速度快速擴張,獲獎無數,被譽為過去十年最成功、成長速度最快的社會企業之一,許多知名企業都是它的長期贊助者,或是圖書館或學校建設計畫的認養者。
短短十數年內,它在全球十國的教育資源極度缺乏地區,已建設了超過1,500所學校和1.6萬家圖書館,出版了880冊以上的以當地語言寫成的兒童書、提供超過2.5萬名女性教育支援。全部的受惠兒童達到880萬以上。計畫在2015年達到受惠孩童1,000萬人的目標。
雖然閱讀空間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捐款,但它的募款方式充分運用商業界的圓熟行銷手法,有永續性和持續性,創造了非營利事業募款的許多新話題。

行銷手法 靈活又創新

伍德是美國西北大學企管碩士,加上在微軟的豐沛行銷經驗,有著典型優秀行銷人對數字和目標的高敏感度。對他而言,商業界不怕設定大膽目標,社企或非營利團體也不要例外,重要的是之後如何將所有指標具體化或數量化,定期評估、追蹤和視需求迅速修正。
靈活具創意的行銷方式更是組織生存關鍵。
例如他在東京針對資產雄厚的社會名流舉辦慈善「拍賣會」(auction)。「目前十所要建設的學校已被認購五所,還有五所!」「圖書館還有兩所!」從高價的項目開始拍賣,再漸漸移往金額較小的項目,讓參與者感到更易認購,拍賣會後段也買氣不減。在義捐風氣不甚興盛的日本,他一個晚上可能就可募到6,000萬日圓以上。
一般平民化的個人捐款也是「閱讀空間」的收入主力。
例如他們會主辦BFB(Beer for Books),參與者可呼朋引伴,喝一杯啤酒就有100日圓(或1美元)會捐贈給他們的當地語言書籍出版計畫。他也在媒體上積極曝光,幫組織宣傳。
而在開發中國家進行跨國計畫時,他們也重視當地社區的共同貢獻和參與,因為他們認為雙向的付出,才容易讓當地人士對計畫有參與感和共同利益。同時也儘量讓當地的分支組織有相當程度決策權,因為當地人最了解當地狀況。
(作者是專欄作家,曾長期旅日,現居美國。本專欄隔周四刊登)
閱讀空間的啟示
  • 傳統商業界的經營行銷技巧,可以與社會企業的解決社會問題目標完美結合,發揮最好的加乘效果,沒有矛盾。
  • 志向要高,計畫要縝密,完成幾個響亮的關鍵成功案件,可建立之後資金和案件源源不斷的正向循環。
  • 領導者一定要對組織目標抱著熱情,才具足夠感動團隊每個成員的力量
全文轉載自
「施比受更為有福」的時代來臨?「給予者」比「索取者」更加富裕?
快來參加社企流年會,讓八位創革者的生命體驗翻轉你的思維,使你追求夢想的理由超越「自己」,讓你重新擁有給予的能力。
按此進活動網頁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