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入學率 烏發展新型學校(上)
立報╱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2013年12月17日)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烏干達與許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一樣,面臨如何建立其教育體制的重大挑戰。
從最基本的層面來看,在這個全球人口成長數一數二快的國家,該國教育體制要能提供足夠的入學名額。在烏干達,18歲以下的人口比成年人為多。
所以當一種得過獎的全新形態學校,將在國際夥伴的支持下於當地推動、好填補這個鴻溝時,這套制度何以能讓烏干達教育現況有長足進步?是課程大綱嗎?還是結合科技與教學?或是建造新校舍?這套學校制度的優點究竟何在?
在金加鎮(Jinja)尼羅景中學(Kiira View)任教的資深教師表示,這套制度最好的一點在於,學校準時發薪水給教師。這是非常簡單、卻相當重要的一點。在烏干達,「教師缺席」是教育的主要障礙。

準時發薪 增加教師出席率

當教師沒有拿到薪水,或是賺的錢不夠多時,他們會兼差貼補家用;這表示課堂上就沒有教師了。
翻閱當地報紙就可看見這種情況的縮影。你可以在報紙頭條讀到學生參加全國考試的新聞,內文寫著這場考試對學生的未來有多重要,而孩子們在赤道豔陽下走上好幾哩,就為了讀書,顯示出這個國家真的很重視教育。
但是,翻到下一頁,你就會讀到教師因為遲遲收不到上個月的薪水、威脅要示威的新聞。
世界銀行也強調了此類基礎措施的重要性。日前世銀出版了一份報告,讚揚烏干達在擴大入學率上的進步;但報告也警告,不論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教師缺席的問題,這已讓「40%的公立學校教室中,沒有教師在教學。」

社會企業經營 監督教學品質

尼羅景學校採行的實驗性方法,也在烏干達各地推廣;參與學校改變管理模式,並以公、私兩方共同合作的模式經營。
名為「促進非洲學校平權」(PEAS)的社會企業是這波改革的關鍵角色。這個企業經營的學校網絡持續擴張,目標是要提高教學標準,並確保學校的管理得當、運作透明。
烏干達政府提供部分學校運作資金,而總部於英國的PEAS則監督這些合作學校的教學品質、效率和可信度。目前,PEAS在烏干達經營了21所學校,此組織的坎帕拉管理經理歐普克(Susan Opok)表示,他們計畫要拓展至1百所學校。
今年,這項計畫在卡達舉辦的年度WISE國際教育高峰會中,贏得頂尖獎項。而PEAS學校所認為他們最大的挑戰在於,烏干達中學的名額不足。
烏干達的小學入學率超過90%,推廣非常成功,但只有近1/4的年輕人繼續就讀中學。這對任何想改善年輕人就業機會,或是拓展高等教育的願景來說,都是很大的瓶頸。
這讓人們陷入顯而易見的貧窮中。坎帕拉及周遭冒出了以木頭、土壤和廢料搭成的臨時住宅,數百萬人居住其間。與這些人的生活相較,貧民窟似乎更為舒適。
PEAS連鎖學校想在最需要的地方,提供高品質的中學教育給貧困家庭。
這個連鎖學校另項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辦學概念;計畫想創造一個未來能夠自給自足的學校。組織創辦人倫德爾(John Rendel)說,他希望2021年後,烏干達的PEAS連鎖學校不再需要英國贊助。
除了創造更多入學機會外,PEAS也提供了一套結構穩健、能夠複製的系統化方式,來規範教學水準及課程內容。這套系統為改善教學品質奠定了基石。

低額學費 家長仍無法負擔

這套系統並非沒有爭議。爭議的來源在於,PEAS學校向家長收取少許費用。校方的論點是,家長繳交的這筆費用再加上政府補助,能讓學校未來得以財務獨立。這表示,學校教師能領到該領的薪資。
這筆資金也能避免學校急切的去發展那些作秀性質的短期計畫。在烏干達這個迫切需要增加入學名額的國家中,PEAS計畫要接管25所成效不彰的學校,而創建學校並不只是搭建校舍而已。
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指出,收取任何金額的費用,都會成為學生進入學校的阻礙。歐普克表示:「這筆費用是很大的犧牲。」而對貧窮、不識字的父母來說,確實如此。
此外,烏干達政府資助由私人機構所經營的學校,這點也引起了爭議。不過坎帕拉一名教育部官員表示,實情就是,公部門無法提供足夠的入學名額。當地政府把PEAS視為「好夥伴」,期待看到該連鎖學校繼續擴張。(待續)
全文轉載自立報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