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國家難題 青年創意獻策
台灣立報(2013年9月1日)「農地盤整搭配國土計畫法,健全永續農業」、「公益創投導入社會企業,協助遊民自立」、「媒體素養課程納入課綱」、「跳脫升學主義,培育中學生就業態度」。教育部1日舉辦「102年青年政策論壇全國會議」,共有10組青年團體進行提案,內容五花八門,從教育、農業、女性工作權到社區再造。
行政院長江宜樺(後左2)與教育部長蔣偉寧(後左),2013年9月1日在台北出席102年「青年政策論壇」,聆聽青年代表提出的政策建言。(圖文/中央社)

收容分級分類 遊民重返社會

青年政策論壇今年聚焦「活力經濟」、「公義社會」、「優質文教」、「永續環境」和「全面建設」。由台北醫學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和東吳大學組成的「HOME」團隊,深入街頭訪查與文獻探討,提出「The Second Chance」方案,他們發現,高達50%的遊民其實有工作意願,政府輔導遊民就業卻僅提供短期工作。
「HOME」團隊認為,若將公益創投資金導入社會企業,像是大誌雜誌、社企流機構,除了降低運轉壓力,也能建構遊民穩定經濟生活的基礎。就讀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的學生鄺若瑄指出,這項政策可與行政院2005年成立的「活化閒置公共設施專案小組結合」,透過緊急保護收容中心、自立支援收容所以及新生聚落等三階段的空間規劃,鼓勵遊民再出發,與社會企業媒合,她認為,除了教會遊民釣魚,重點在於給漁場,才能讓遊民自立發展。 針對「HOME」團隊提出的「The Second Chance」方案,衛生福利部次長曾中明直呼觀念很新穎,他坦言,緊急收容所確實沒做到分級分類的安置,由於遊民年齡層普遍較高,媒合工作有難處。

確立上下位 不再「一土多法」

來自政大地政系的「三個傻瓜」團隊有感於農地和人才在台灣追求經濟發展的脈絡下,不斷流失、破碎化,提出「樂活農業」方案。政大地政系學生宋炫章指出,農地在都市計畫和土地徵收下,近10年共流失了1萬公頃,相當於200座中正紀念堂的土地,農村勞動人口高齡化、重金屬污水污染,導致台灣糧食自給率不斷遞減,台灣農村前景十分堪憂。
團隊參考日本農村用地計畫,提出「農地資源總盤整」和「健全農村法定計畫」兩大行動方案。針對現行混亂的農地資源重新界定,進行分類,區隔出可變更、不可變更的農地,並搭配國土計畫上位法的制定,解決目前農地面對「一土多法」的問題。宋炫章指出,一旦建立好上下位的計畫體系,便可落實農村建設、農地管制等發展,他說,土地就如同我們的母親,是孕育我們的根本,他懇請在場官員給予台灣農業更好的未來。
面對政大地政系同學的獻策,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認為,討論農業結構不能忽略土地和水的資源利用、誰來耕種以及產業加入3面向,農業必須隨著時代改變、進步。他指出,傳統的耕作模式已無法吸引人才進入,農業必須和產業結合,甚至和文創結合,達到與人溝通的目的,才可解決目前農村面臨的困境。

媒體教育 訓練獨立批判思考

面對台灣媒體受到財團壟斷,台大各領域同學組成的「GML7」團隊,提出了「媒體素養教育革新」計畫。就讀台大中文系的王日暄表示,媒體素養教育的重點在於「解」「構」媒體,建立民眾獨立思考、解讀、批判媒體的能力。
他們參考教育部91年制定的媒體素養白皮書,制定了3階段計畫,針對國中小、高中的教育階段,提議媒體教育納入課綱,成為每星期1節課(1小時)的正式課程,搭配各種講座、社團推廣,再舉辦網路素養營、研發App,打造輕鬆的學習環境。
對此,教育部青年署署長羅清水回應指出,該提案具有建設性,過去政府對媒體素養教育的討論多侷限在結合語文、數學等教學領域,目前12年國教課綱討論將媒體教育納入探討,是否獨立為1門課程,仍待相關部會、國家教育研究院討論。
以上全文轉引自台灣立報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