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兒童融合藝術大展閉幕
新快網/記者謝源源 實習生譚頌偉 通訊員周嘉敏文(2013年7月18日)
7月16日,持續近一月的「當我遇見你——世界兒童融合藝術大展」在省博物館三樓展廳落下帷幕。閉幕式上,有大學生展示其畢業作品,將特殊孩子的繪畫設計成產品。更有熱心人士分享麥子烘焙、無聲餐廳、愛士多等社會企業為特殊孩子謀求出路的心得。

把特殊孩子作品變產品

閉幕式上,嘉賓、工作人員與觀眾一起交流了關於這次活動的心得與體會,特殊孩子走上社會後如何立足、就業,是各方關注焦點。
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生雷輝的畢業作品是將自閉症兒童、唐氏兒童的插畫、書法等變成鞋子、環保袋等的圖案。自閉症兒童曾銳佳喜歡畫超人,雷輝就把這些超人設計成小餅乾圖案。她告訴記者:「特殊兒童的一些作品並不比設計師的差,我希望這些作品能商品化,從而解決一些特殊兒童未來的就業問題,這個也是我畢業設計出發點。」
產品設計出來後如何商品化?在此次藝術大展的分會場紅專廠,少年宮設立了兩平方米的「愛士多」,讓特殊孩子現場作畫售賣,效果不錯。

創辦社會企業提供就業

一些機構也設立社會企業,為殘障人士提供就業機會。今年1月,廣州慧靈智障人士服務機構開設的「麥子烘焙」麵包工作坊正式開業,目前有6名智障人士在這里工作。
閉幕式上,麥子烘焙坊的負責人張鳳瓊說,目前麵包坊還不能盈利,但今年能做到。其分店也將在8月於正佳廣場開業。
在香港紅磡,有一家聘請聾人和弱聽人士的「無聲餐廳」。少年宮也將其負責人鄧家怡邀請來分享。 「我們讓很多人來體驗無聲世界。」鄧家怡說,餐廳定期組織「無聲飯局」,收費100元,客人戴上耳罩,在兩個小時的用餐中不能說話,他們需要學習怎樣用手語來點奶茶、凍檸水等。
不少特殊家庭為了孩子的就業,也考慮自創企業。如鄒富松等100多名家有腦癱小孩的家長成立了一個家庭支持服務中心,打算開有機農莊、做麵包房,為孩子謀出路。

專業人士:辦社會企業不能僅憑熱情

「我們非常高興看到社會企業概念和實踐的興起,但同時也注意到,很多的組織、個人是憑熱情和信念去投身社會企業,對商業運營規律知之甚少,這將帶來很多運營風險。如果社會企業盲目創業,存活率太低,一方面導致公益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損害投資人的信心和公眾的信任,無助於解決社會問題。」廖冰兄人文專項基金副會長馮世鋒說。
其實,社會企業失敗的例子不少。中國大學生公益創意大賽「益暖中華」2012年10月停辦,因為6成團隊未完成項目。第五屆「益暖中華」大賽中48支團隊獲獎,僅有18支團隊完成了自己的項目,30支團隊在暑期退出了大賽或未能實施自己的項目。
馮世鋒說,公益機構在做「社會企業」時,要考慮到商業投資規律,考慮這個企業能否持續幾十年。

新快知多

社會企業透過商業手法運作,賺取利潤用以貢獻社會。它們所得盈餘用於扶助弱勢社群、促進小區發展及社會企業本身的投資。它們重視社會價值多於追求最大的企業盈利。
全文轉載自新快網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