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生活方式叫「不持有」
北京新浪網(2013年7月11日)
在不久前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期間,美國藝術家Tara Subkoff與超模Milla Jovovich合作舉行了一個名為「未來/完美(Future/Perfect)」的行為藝術展。在半透明的空間中,起初僅僅放置了一張桌子和一張床。接下來的六個小時,Milla不斷通過電子設備進行網上購物,結果導致玻璃屋最終被各種各樣的包裹所填滿。藝術家用這樣的方式敦促人們反思:日益便捷的網購有如一股充滿蠱惑的力量,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類似的可悲境地。
這個行為藝術讓我想起日本「Simple Life」達人金子由紀子的《不持有的生活》。書中提到數年前日本《婦女之友》雜誌的調查顯示,在日本面積為87.7平方米的四口之家中,如果把所有物品都算在內的話,整個家庭的物品總數為5926件。
而如果仔細考證每一件物品的生產過程,會發現它們對環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以一件最普通的t恤為例,專註于回收衣料的美國社會企業USAgain曾指出:生產一件T恤居然要消耗超過七百加侖的水,足以填滿二十二個浴缸。而種植供製造一件T恤使用的棉花,通常會使用三分之一磅的殺蟲劑和除草劑。
即便如此,咱也不能不穿衣服吧?!可現在的問題是,人們在快速消費的浪潮中大量購買同時也大量扔棄衣物。就拿美國來說吧,平均每人每年要丟掉六十五磅織物,這相當於全美每年有一千三百一十萬噸的織物被丟棄,其中只有15%被重複使用或循環再造。
英國也被類似的問題所困擾。BBC著名女主播Joanna Lumley曾作為形象大使在一個名為ShwopDrop的行為藝術項目中露面。當時9513件被丟棄的衣物鋪滿倫敦的某條街道,場面蔚為壯觀。為什麼是9513件呢?據調查,英國平均每人每年要扔掉十六件衣服,這樣算下來每年約有十億件衣服遭棄——這相當於每五分鐘就有9513件衣服被送到廢棄物填埋場,此行為藝術以震撼性的視覺效果提醒人們正視這一社會問題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的確,在發達國家大多數人擁有太多超過自己需要的物品。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金子由紀子所倡導的「不持有」的概念才會如當頭棒喝般直指人心。在日語中「不持有」的意思,可以用四個R來表示,即縮減浪費(reduce)、回收再利用(recycle)、重複使用(reuse)、維修再利用(repair)。當然了,所謂的不持有,並不是提倡苦行僧似的生活,對於那些經常需要使用的物品,金子由紀子的觀點是寧可買質量好、價格高、經久耐用的,也不要亂買那些廉價的次品。
在以上四個R中,最後一個R(維修再利用)是最容易執行:凡是能修補的物品就爭取物盡其用,不要動不動就買新的代替。而關於回收再利用和重複使用,Marks & Spencer和樂施會在英國的實踐很值得其他商家效仿:它們鼓勵消費者把家裡閑置的衣服、鞋或包放進店內的指定紙箱,物品無論新舊,每件都能換取價值五英鎊的代金卷,在Marks & Spencer購物達三十五英鎊時可以使用。這些衣物通過樂施會在網上、樂施會商店或有需求的國際市場出售(你恐怕不知道吧,因為塞內加爾的內衣業沒有能力製作高品質的文胸,所以來自英國的二手文胸在那裡銷路極好),收入用以幫助全世界範圍內的貧困人群。例如以五英鎊的價格賣掉一件二手女襯衫,樂施會便可以給奈及利亞的四個家庭購買儲水容器以防範因飲水導致的疾病。而對於那些不適合售賣的衣物,則用以循環再造(品質良好的材料可以製成新的織物,質地不太好的也可以變身為閣樓絕緣材料或者汽車座椅的填充物以發揮餘熱。)
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在大多數情況下,回收再利用或重複使用也是有代價的。例如,雖然美國有不少舊貨商店以及專設回收箱,64%的人表示,如果車程超過五英里,他們就不願意去這些地方。而在日本,如果你想捐衣物,不但運費需要自己承擔,甚至每捐一箱衣服都要另捐相應的現金——因為慈善機構要租倉庫存放這些物資,還需要人手來分類,而且再統一運往災區的費用也相當可觀。
所以,解決問題的最根本辦法,還是從第一個R(少買一些以縮減浪費)做起最為實際。事實上,只有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才會用囤積的方式獲取安全感,覺得擁有的東西越多越富足。而今時今日,以血拚為樂,聽上去怎麼都帶著暴發戶的味道。再說了,比爾·蓋茨夫婦為什麼把錢都捐出去了,因為「不持有」啊。
全文轉載自新浪新聞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