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新顯學:社會企業
編譯:賴菘偉
二十年前,隔著大西洋遙望的兩間頂尖商學院裡,都種下了社會企業的種子。
在當時,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Institut Européen d'Administration des Affaires)的兩名學生用email詢問全校是否有人對建立非營利相關的課程及就業感興趣。隔天,便獲得126位學生及教職員回覆支持,而且由校方提供50,000歐元種子基金,成立由學生及教職員主導的INDEVOR社會企業社團。
在大西洋的彼端,John Whitehead,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前合夥人,也對哈佛商學院院長提出了類似的想法,並提供小額捐款來資助一些實驗性計畫,希望以此激發哈佛商學院提出創新的方法來改變社會。他認為如果這些實驗性計畫能達到改變社會的目標,就會有更多資金湧入,也因此催生了哈佛商學院的Social Enterprise Initiative組織。
在過去幾年, INSEAD種下的社企種子在歐洲地區穩定地成長,而且促成了INSEA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itiative的成立,現在這個組織舉辦研討會及論壇、贊助研究、支持學生學習如何連結商業知識與社會影響力。
在波士頓,哈佛商學院的Social Enterprise Initiative也正以相似的軌跡成長。
以下是哈佛商學院社會企業相關的統計資料:
不只是INSEAD及Harvard Business School表達了對社會變遷的渴望。近幾年來,在其他頂尖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課程裡,學生對於社會企業的興趣也日漸增加,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學校便提供了更多相關的課程。
以下是各MBA學校課程涵蓋社會公益內容的比例: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高達95%的課程都涵蓋社會公益的內容,排名第一。
柏克萊大學的兼任教授Nora Silver說:「這個世代的學生是首先被要求在高中或大學時期進行社區服務的世代。這些學生不論進入哪個領域,長大後都期望將社會影響力整合到工作之中。」
以下是各MBA學校關於管理社會組織的課程統計資料
此外,教職員對於社會公益的興趣也與日俱增,他們會與許多社會領域工作者共同研究,並將其轉化為課堂上的案例及討論。
現在的MBA課程不只是塑造未來產業的領袖,同時也培養了社會公益的改革家。課程內容不僅教導需要的商業技巧,也訓練學生除了為公司也要為社會盡一份心力。MBA課程協助這些想成為創業家的學生了解多重底線(multiple bottom lines)的觀念;對想成為企業精英的學生灌輸企業內社會創業家的願景,使他們能結合商業利益與社會價值。這些結合社會及商業原理的MBA新血輪,能夠帶領我們通過錯綜複雜的現況,並創造機會,使世界能夠永續發展。(編按:Multiple bottom lines是指企業最終目的不再只有盈利,而是將創造財務利潤、解決社會問題、改善環境等許多議題共同納入企業營運的目的。)
資料來源: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