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S-Value Talk

ESG S-Value Talk

當越來越多企業關注 ESG,紛紛起身減碳,從環境面向(E)著手,社會面(S)相較之下關注度與理解度較低一些。為增進大家對於社會面(S)的理解、亦提供企業實踐 S 面向的行動靈感,社企流自 2022 年下旬起,舉辦 ESG S-Value Talk 線上講座,每次選定 S 面向的主題,邀請企業與會,一同探討企業如何攜手社會創新組織,從員工照顧、勞工權益、到社會參與,由內而外實踐 S 價值。

想了解更多 ESG 實踐的創新案例、參與邀請制線上講座,歡迎來信:s-value@seinsights.asia,掌握  ESG S-Value Talk  活動最新消息!

專欄文章

5篇)
  • DEI 為什麼重要?未來發展關鍵是什麼?One-Forty 陳凱翔:將由性別平等走向多元族群共融

    DEI 為什麼重要?未來發展關鍵是什麼?One-Forty 陳凱翔:將由性別平等走向多元族群共融

    社企流/文:李沂霖
    DEI——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共融(Inclusion),是近幾年企業推動 ESG 中 S(如員工關係、員工照顧)與 G(如董事會的多元組成)的熱門議題,也成為企業創造人才永續的必備戰略。
    社企流 ESG S-Value Talk 邀請到深耕 DEI 議題、與企業共創解方多年的 One-Forty 創辦人陳凱翔,分享對於 DEI 國內外趨勢的觀察、以及企業實踐的建議。

    DEI 是什麼?為什麼很重要?

    在徵才、留才不易的當代社會,DEI——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共融(Inclusion),迅速竄升為備受企業經營者、人資矚目的關鍵字。究竟什麼是 DEI ?
    • 多元(Diversity): 重視並接納不同人的多元性,如年齡、性傾向、種族等
    • 平等(Equity):確保人人都能依據自身需求,獲得平等的機會、資源等待遇
    • 共融(Inclusion):讓人能夠自在發展,於組織中感受到自我價值與歸屬感
    談及 DEI 的重要性,陳凱翔說明,企業落實 DEI 的影響力,可分為 3 面向來看:

    一、吸引留任人才

    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與麥肯錫(McKinsey)攜手推出的報告《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Lighthouses 2023》中提及,近 4 成求職者表示不願於一間未具備多元共融精神的組織就業;約 6 成的求職者期待一間組織的領導者公開展示其對於多元共融的重視,這項趨勢在千禧世代、Z 世代年輕人身上更為顯著,對他們而言,選擇一間具多元、包容精神的組織,是他們求職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對企業而言,實踐 DEI 有助提升雇主品牌,吸引留任潛力人才。

    二、加強組織韌性

    全球變動環境增加,企業落實 DEI 將加強組織在變動風險下的韌性,避免因性別、種族、弱勢族群的差異待遇引發公關危機。

    三、增加組織獲利

    世界經濟論壇預估,2026 年全球企業 DEI 投資將高達 154 億美元。一間落實 DEI 的企業,將更有機會吸引投資者關注。根據同一份報告指出,83% 投資者表示,願意支付平均 10% 的溢價,收購一間具備積極 ESG、DEI 實踐紀錄的公司。
    除了投資人重視之外,隨著永續意識抬頭,消費者亦關注一間企業是否具備永續、多元共融之精神。一項全球調查發現,有 58% 的消費者會根據品牌的價值影響其購買決策。

    DEI 該怎麼做?陳凱翔談趨勢:多元族群共融是重點

    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體認到上述 3 面向的重要性,開始積極投入 DEI 行動。而 DEI 面向涵蓋相當廣,該聚焦哪些層面、又該如何具體實踐?
    「DEI 國際趨勢已逐漸從聚焦『性別平等』,往『多元族群共融』的方向發展。」陳凱翔分享,擁抱多元文化的企業,在創新、生產力和客戶滿意度等方面皆具有優勢。根據 2023 年麥肯錫調查亦指出,具種族多樣性(Ethnic Diversity)的企業,其盈利能力比其他企業高出超過 3 成。
    這項趨勢,對台灣企業而言相當值得關注原因有二:

    一、重視多元族群共融,有助吸引更多潛在人才與消費者

    首先,在台灣約有 75 萬名東南亞移工、57 萬東南亞新住⺠、與 30 萬新二代,且數量逐步增加。他們不僅會成為企業招攬的人才、也是企業服務的消費者,一間公司如何由內而外,吸引多元族群人才與消費者的認同及支持,將是當代企業必修的課題。

    二、全球對供應鏈管理要求漸增,台灣為 RBA 高度重點國家

    其二,超過 230 家指標型企業組成全球最大的產業聯盟「責任商業聯盟(The 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簡稱 RBA)」,致力於全球供應鏈中推動企業社會責任,重要訴求包含:確保工作條件及其供應鏈安全無虞、勞工受應有尊重且不應為了被雇用而支付費用、商業營運合乎環保並遵守道德等項目。
    在聯盟的重點訴求下形成一套 RBA 行為準則,會員企業可依此檢視供應商稽核成績,決定是否繼續合作。簡言之,若供應商稽核表現良好,有助提升會員企業合作意願;反之,若稽核成績不佳,則將面臨會員企業取消訂單的局面,讓供應商無不特別關注且恪守 RBA 的規範。
    該聯盟會員涵蓋 Apple、Dell、Google、HP、IBM 等國際企業;而台灣的台積電、鴻海、宏碁、華碩、仁寶、日月光等 17 家大廠亦名列其中。據 RBA 年報指出,台灣受稽核的廠商佔全體 8%,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是該聯盟的高度重點國家。
    陳凱翔指出,近年來 RBA 核心主軸為品牌商在全球供應鏈的外籍移工權益,包含勞動權益( Labor Right)、能力建置(Capacity Building)、社會兼容(Social Inclusion)3 大重點面向。《天下雜誌》報導提及,儘管並非每一間聘雇移工的企業都有加入 RBA,仍有不少大廠為了讓供應鏈更符合普世價值,也會委託第三方單位比照 RBA 標準,查核未正式參與 RBA 稽核的供應商。

    促進多元族群共融,世界經濟論壇給企業的 10 大準則

    在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Global Racial & Ethnic Equity Framework》中,提及企業可遵循的 10 項落實 DEI、促進多元族群共融的準則:

    一、領導承諾(Leadership Commitent)

    從企業管理階層做起,認知到企業營運在社會中的代表性與重要性,承諾對於族群包容性上保持開放與透明。

    二、員工網絡(Employee Networks)

    建立組織內部上下一致的員工網絡,確保組織全體行動與多元族群共融的戰略一致。

    三、工作環境(Work Environment)

    促進包容的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讓不同族群的人感到自在、並擁有歸屬感。

    四、政策與程序(Policies & Procedures)

    建立員工溝通政策與程序,確保內部成員可安心地提出關於歧視、騷擾等投訴,並獲得公正的處理。

    五、品牌、溝通和行銷(Branding, Communication & Marketing)

    投入於內部與外部的品牌形象經營與溝通,包含吸引多元族群的認識支持、回覆針對種族問題的負面反饋或建議。

    六、創新與產品設計(Innovation & Product Design)

    將來自少數族群的建議和知識納入產品設計中,以實踐更公平、兼容的服務。

    七、人才招募、留任與發展(Recruitment, Retention & Development)

    在人才招募上,實施一個無偏見且包容的流程,以確保能建置廣泛多元的人才庫。在人才留任與發展上,秉持尊重與支持每個員工的發展,提供符合不同需求的職涯發展資源。.

    八、知識分享與培訓(Knowledge Sharing & Training)

    提供技能發展機會,支持全體員工實踐族群包容,並幫助不同種族員工維持職業生涯。具體落實於公平透明的人力資源流程和福利、薪酬和績效管理等面向。

    九、技術公平(Technological Fairness)

    倡導演算法和數字的公平性。比如提升內部對對演算法和數字公平性的認識、建置公平性評估方法和工具、進行公平性和反偏見培訓。

    十、外部利害關係人與社會影響力(External Stakeholders & Social Impact)

    運用組織的創意與影響力,協助消除所處社群中實踐多元族群共融的障礙,致力讓不同族群的客戶、供應商與社區茁壯成長。

    從國際到台灣,企業的 DEI 實踐方式

    具體而言,實踐多元族群共融企業可以怎麼做?陳凱翔以萬事達卡公司(Mastercard)為例,該企業於波蘭為烏克蘭難⺠打造「Where to Settle」 整合性平台。 協助計算生活成本、求職機會與薪資、房源等資訊。在社會影響力方面,據統計,戰後移居波蘭的 150 萬烏克蘭難⺠中,共有 20.05% 的人因 Where to Settle 平台而受惠,得以儘快實現經濟獨立,並融入波蘭社會。而以企業價值而言,Mastercard 的 DEI 行動連結品牌「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的宗旨,讓所有人都有機會能接受普及、平等的金融服務。調查指出,在接觸 Where to Settle 平台後,高達 80% 的烏克蘭使用者和 57% 的波蘭使用者,提升了未來使用 Mastercard 的意願。
    而深耕台灣多元共融議題的 One-Forty,也致力攜手企業推動 DEI 行動。在組織經營方面, One-Forty 打造移工教育培力系統,協助企業提供移工職涯發展資源、建置友善共融職場。例如與台灣福興合作,針對福興企業內超過 300 名菲律賓移工提供包含中文、理財、團隊溝通的課程內容,有效增進移工歸屬感和企業認同感 、提升工作效能。(同場加映:台灣福興林宜錚XOne-Forty 陳凱翔 :從企業內訓到辦攝影展,願每段跨國旅程都精彩值得
    針對大眾溝通,One-Forty 致力於創造文化交流機會,增進大眾對於移工的認識與理解,進而協助企業拓展移工消費者市場。像是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打造更友善移工的館區體驗,One-Forty 製作東南亞語言版本介紹影片,讓更多移工認識故宮並增加其造訪、參觀機會。
    「一個社會的進步,來自於我們如何和不同國家、語言、文化的人們共處。」陳凱翔深信,「移民、移工並非社會問題的存在,而是能為我們的國家帶來新價值、新視野的答案。」期許未來能有更多組織重視 DEI 精神與實踐、讓更多促進多元族群共融的可能不斷發生。
    參考資料
    想持續掌握更多有關 ESG 的趨勢、新知,歡迎透過以下方式追蹤最新消息:
    • 鎖定 ESG 專欄文章:專欄將持續更新國內外 ESG 的最新消息、實踐案例,歡迎持續鎖定:https://bit.ly/3FxSyGv
    • 參與 ESG S-Value Talk 線上講座:此為邀請制線上講座,聚焦 S 面向主題,探討企業如何攜手社會創新組織創造永續影響力,歡迎來信洽詢:s-value@seinsights.asia
    • 與社企流合作:如有任何 ESG 實踐問題、想了解社企流提供的服務方案,歡迎來信與我們聯繫:s-value@seinsights.asia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當大缺工時代來臨,企業該如何有效建立新世代人才庫?

    當大缺工時代來臨,企業該如何有效建立新世代人才庫?

    社企流/文:李沂霖
    企業的人才發展已是重要永續議題,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第八項(SDG 8)提及「打造優良的工作環境、促進青年就業及培訓」;而在國內外重要的永續獎項與指標(如 DJSI)中,皆是重要的評估項目。
    面對大缺工時代,企業該如何有效吸引新世代人才?又該如何降低離職率?社企流 ESG S-Value Talk 邀請到非營利組織 Skills for U 創辦人黃偉翔,分享深耕技職教育多年、作為企業與青年之間媒合橋樑的觀察。

    大缺工時代來臨!過半數企業表示徵才不易

    黃偉翔參考多項國際報告指出,到了 2030 年,全球人才短缺數量將達 8520 萬人、且超過一半的全球企業表示,無法找到具備所需技能的人才。聚焦台灣,根據 2023 年 Manpower Group《全球就業展望調查》最新調查,台灣近 9 成雇主表示在填補職位空缺方面存在困難,人才短缺數據創下 17 年來新高。
    當找人不易成為當代企業普遍的痛點,黃偉翔認為,可分別從培養專業技能、提升組織認同兩個面向來著手解決。
    在專業技能培養的部分,黃偉翔指出,技職教育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石之一,例如合作夥伴裕隆集團在發展電動車時,便曾面臨台灣汽修科人才不足、招不到符合專業技能需求者之困境。而技職人才的不足,背後原因則包含台灣長期「唯有讀書高」的風氣使然,導致技職教育較不受重視、缺乏相關資源。
    黃偉翔自 2014 年起,推出《技職 3.0》媒體平台、創辦 Skills for U,致力讓大眾認識、看見技職教育的重要性與發展性。透過技職教育推廣,吸引青年投入相關領域學習,並接軌產業需求,使企業有人才可用、讓青年擁有良好就業發展,是 Skills for U 一路以來的使命。
    回應缺工問題,如何從教育切入,及早向下扎根、培育未來人才,是企業可著力的面向。黃偉翔舉例,Skills for U 與洋酒集團帝亞吉歐(Diageo)協力打造「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學院」,邀請餐飲業資深從業者,進入校園為餐飲科系學生提供侍酒實務與商業管理課程,透過實戰經驗傳承,為青年破除迷思、培養技能,盼為缺工問題最劇的餐飲業儲備人才。
    此計畫自 2022 年啟動至今,已經到開南大學、醒吾科大、景文科大、中華科大、南台科大等校園展開產學合作計畫,影響超過一千名餐飲科系學生。黃偉翔認為,在教育場域導入企業資源,強化科系與產業連結的方式,是提升青年興趣、促進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解方之一。

    吸引新世代人才,從了解他們的特質開始

    在提升組織認同的面向上,黃偉翔提及,新世代工作者面對更多元的職涯選擇,多數青睞與自己價值觀相符的企業,「雇主品牌、甚至主管個人品牌,比起以往更受年輕工作者重視。」要吸引青年就職、或降低離職率,企業如何讓新世代工作者了解並認同組織願景、而主管如何理解新世代工作者特質、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都是徵才、留才的關鍵。(同場加映:DEI 怎麼做、企業永續文化如何建立?人資必備策略一次看
    綜合自身觀察與國內外調查,黃偉翔觀察,新世代工作者普遍擁有以下特質:
    • 注重組織、雇主、主管個人品牌
    • 希望參與決定過程,不只是被分工
    • 期待成長機會與表現舞台
    • 重視公平
    • 要對等溝通、而非權力使喚
    回應上述特質,黃偉翔以自身經驗為例,歸納可提升青年對組織認同感的 3 大重點:
    • 清晰願景,實質行動:明確傳達組織願景、並採取實際行動,讓所有人為共同相信的事情努力
    • 對等溝通,釋權參與:建立透明公平的溝通管道,讓大家為自己的團隊做決定
    • 支持成長,給予舞台:支持學習成長、給予發展空間,讓每個人都能發揮影響力

    當代企業必修課:打造良好雇主品牌

    企業欲有效建立新世代人才庫,黃偉翔認為,掌握青年對職場的期待、打造良好雇主品牌,是當代企業的必修課。他也期許,隨著企業對於永續發展的重視、以及吸引人才的需求漸興,能有更多企業串連政府與社會創新組織的資源與力量,讓技職專業更受大眾重視、使人才與產業接軌,打造優良永續的工作環境。
    想持續掌握更多有關 ESG 的趨勢、新知,歡迎透過以下方式追蹤最新消息:
    • 鎖定 ESG 專欄文章:專欄將持續更新國內外 ESG 的最新消息、實踐案例,歡迎持續鎖定:https://bit.ly/3FxSyGv
    • 參與 ESG S-Value Talk 線上講座:此為邀請制線上講座,聚焦 S 面向主題,探討企業如何攜手社會創新組織創造永續影響力,歡迎來信洽詢:s-value@seinsights.asia
    • 與社企流合作:如有任何 ESG 實踐問題、想了解社企流提供的服務方案,歡迎來信與我們聯繫:s-value@seinsights.asia
    閱讀文章
  • 企業投入教育議題可以怎麼做?從 LIS 經驗,找到強化永續目標的金三角

    企業投入教育議題可以怎麼做?從 LIS 經驗,找到強化永續目標的金三角

    社企流/文:李沂霖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四項(SDG 4) 確保人人享有優質教育,是企業投入社會參與的熱門議題。社企流觀察到,企業在參與教育議題時,常遇到「企業除了降低偏鄉資源落差,還有什麼面向值得投入資源?」、「教育現場的需求是什麼?」「如何促進員工長期投入企業志工?」等問題。
    對此,ESG S-Value Talk 邀請到非營利組織 LIS(Learning in Science)創辦人嚴天浩擔任講者,透過 LIS 開發教育內容多年、與學校和學生互動的經驗、以及長期和數間企業合作的學習,分享對於教育議題的洞察。

    資源捐入之外,如何激發學習動機更是關鍵

    「什麼是教育?」嚴天浩指出,「若參考台灣最新的 108 課綱定義,教育是指培養學生適應現在和面對未來,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其中,培養孩子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便相當關鍵。」
    「而科學,是培養邏輯力、解決力的最佳利器,卻往往是孩子最先放棄的科目。」嚴天浩說道。根據教育研究機構評測指出,台灣八年級學生對學科學的重視程度世界排名倒數第二、台灣 15 歲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低於全球平均值。
    為改善這樣的問題,LIS 自 2013 年投入教育領域,致力透過教材研發與設計支持教師,改變孩子的學習歷程、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在 LIS 多年深入教學現場的經驗中亦發現,學習單位其實並不缺乏資源的捐入,但卻很少看見學習弱勢的孩子主動使用。因此嚴天浩認為,若企業欲參與教育議題,如何透過引導與陪伴,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是可思考投入資源、深入參與的面向。

    企業永續目標如何與教育現場需求結合?

    進一步拆解教育的歷程,可分為 4 個階段:引起動機、培養興趣、能力提升和自主學習。從引起動機到培養興趣,常見的教育形式包含:營隊、單堂課程、體驗或展覽等。而到了能力提升的階段,則需要長期的帶狀課程,像是結合學校特色、課綱設計等方式進行教育。
    嚴天浩指出,企業協力社會創新組織投入教育議題的著力之處,便是找到老師、企業、政策三方需求的交集。
    以老師的需求而言,包含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效果、以及讓備課的 CP 值更高;而企業的需求則是從永續目標、企業文化與關注領域出發。此外,也需顧及政策的目標,包含課綱需求、課本內容、數位學習、雙語教學等。
    嚴天浩舉例,LIS 曾和美光科技合作一項教材影片「物體的形狀變化與彈性-原住民的黑科技,一根樹枝竟然可以變出能射穿靶的弓箭?」,以科學角度來看原住民工藝,以政策面來說,回應了課本中教授「彈力」的需求;而以企業需求而言,美光科技企業文化中強調 DEI——多元、平等、共融的精神、關注 SDG10 減少不平等的議題,因此與 LIS 合作這項科學X原住民文化教材,正是從企業所關注的議題出發、更與企業的科技本業結合。
    而對老師而言,這一項教材連結原鄉孩子的日常經驗,成功引起在地學生興趣,亦促進身處城市的學生了解原住民文化的動機。根據 LIS 舉辦的教師研習調查顯示,93% 的教師皆認為本影片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更想了解原住民文化;也有 93% 的教師認為此影片能幫助他們在現場教學彈力的科學概念。

    讓企業志工發揮影響力

    緊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的目標上,企業的角色除了投入教材製作、協助教學者優化教學情境外,另一個可投入的行動,便是志工參與。嚴天浩坦言,當企業志工在寒暑假進到校園擔任營隊、課程的教學者,「這對老師而言,備課 CP 值相當高!」不過,嚴天浩也提醒,「要讓企業志工發揮專業、投入教學,需花半年、一年的時間,不是一件短期可成的事情。」企業是否有長期投入的準備、如何訓練企業志工等面向十分關鍵。
    以 LIS 與企業合作的經驗為例,在進入教學現場之前,LIS 會先確保該課程具備「對的老師」與「對的教材」,意即在教學前的準備,會針對企業志工進行培訓、並使用 LIS 經過研發、測試有效的教材進行教學。 「當我們在設計一堂課的時候,我們會思考如何讓學生覺得有趣,也會確保一份教材無論是上課的簡報、影片,都能讓教學者,不管是學校老師還是企業志工,打開教材時播放的影片、或詢問的第一個問題,學生就會有反應、感興趣。」
    問及如何促進員工長期投入企業志工的行列,嚴天浩認為,讓企業志工、也就是教學者獲得成就感很重要。「當台下學生對你講的東西很有興趣,甚至問你下次還會不會再來時,多數人就會願意持續參與。」運用對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產生興趣、讓教學者發揮影響力並從中獲得成就感,每個步驟都環環相扣。
    面對教育這項與大眾息息相關、且人人有感的議題,越來越多企業願意傾注資源、盼助一臂之力。在推動確保人人享有優質教育的路上,或能從 LIS 的經驗與建議中思考,除了設備捐助之外,亦可從促進學習動機的面向著手,透過教材設計、企業志工等投入,與社會創新組織一同發揮具規模化且永續的影響力。
    想持續掌握更多有關 ESG 的趨勢、新知,歡迎透過以下方式追蹤最新消息:
    • 鎖定 ESG 專欄文章:專欄將持續更新國內外 ESG 的最新消息、實踐案例,歡迎持續鎖定:https://bit.ly/3FxSyGv
    • 參與 ESG S-Value Talk 線上講座:此為邀請制線上講座,聚焦 S 面向主題,探討企業如何攜手社會創新組織創造永續影響力,歡迎來信洽詢:s-value@seinsights.asia
    • 與社企流合作:如有任何 ESG 實踐問題、想了解社企流提供的服務方案,歡迎來信與我們聯繫:s-value@seinsights.asia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迎接新年,社企流舉辦讀者小聚,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與我們聊療癒!>> 即刻報名
    閱讀文章
  • 公司全員挺永續!5 分鐘看建立「企業永續文化」的關鍵

    公司全員挺永續!5 分鐘看建立「企業永續文化」的關鍵

    社企流/文:李沂霖
    企業要永續經營,除了從上而下,聚焦與本業相關的重大性議題,設定願景、目標,建立企業永續策略外,若能由下而上,從每個員工培養起對永續的覺察、認知與行動,從每個人於職場中的微小行動累積,進而形塑為整個企業永續文化,無疑是企業在實踐永續上一劑有力的強心針。

    為何企業應該重視企業永續文化、促進全員投入 ESG?

    根據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公司 ManpowerGroup 發布的《The Search for ESG Talent Research》報告,超過 5 成的企業已開始規劃內部員工的永續訓練。而甫於 9 月落幕的 2023 天下永續公民獎報導亦指出,「提升員工永續素養」是評審越來越重視的主題之一。
    促進全員投入 ESG,對內有助凝聚內部共識、培養永續人才、提升永續任務執行效率;對外則能降低漂綠的爭議與風險、避免公司商譽受損。據《 Google Cloud Sustaunability Survey》指出,近 6 成全球高階主管表示,他們曾誇大、不實傳遞公司的永續成果。今年 6 月,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就因漂綠之嫌遭受消費者集體控告,便是企業未如實展現永續表現之負面結果。
    無論從人才培養、還是降低風險的角度來看,促進員工的永續素養以建立企業永續文化的重要性,將是當代企業領導者應越來越重視、並採取行動的關鍵一環。
    那麼,該如何有效建立企業永續文化?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綜合多年經驗與國際研究報告,分享可行的方向,分別以履行/創新、正式/非正式劃分為 4 個象限:促進承諾、界定期待、創造動能與驅動變革。

    從 4 大象限看如何建立企業永續文化

    一、促進承諾:為員工降低門檻,激勵自主永續動能

    「促進承諾」旨在透過非制式、較靈活的方式,鼓勵員工的積極參與永續,以實踐企業現有的永續承諾。做法包含:
    • 鼓勵員工行動:由公司提供資源、鼓勵員工自主採取行動。如客戶關係管理服務商 Salesforce 由員工自組「Earthforce」綠色小組,於公司發起無肉午餐日、志工淨灘活動、辦公室垃圾分類挑戰等活動,由員工擔任主動的角色,永續行動自然而然落實於同仁的日常工作之中。
    • 營造適切環境:由公司營造適切環境,降低員工採取永續行動的門檻。像是 Google 美國總部 Googleplex,於多項建築裝設太陽能板、園區內提供共享單車、餐廳供應在地食物,種種作法便利員工在職場環境中,便能夠節能、減碳,輕鬆擁有更永續的選擇。

    二、界定期待:制定具體政策,融入員工目標與績效

    「界定期待」是指透過建立正式的政策、框架、規範,來實踐企業的永續承諾,並進行衡量與追蹤。做法包含:
    • 整合績效目標:將永續融入組織、部門與個人層級的目標與績效。例如英國最大服飾零售商 Marks & Spencer(瑪莎百貨)發起 Plan A 計畫,將永續融入公司的業務運營和供應鏈中,涵蓋了M&S業務的各範疇,包括供應鏈管理、減少碳排放、水資源管理、減少廢棄物、促進永續產品和社會公平。在此計畫中,瑪莎百貨也將永續發展目標納入員工的績效評估中,並依據員工在 Plan A 實踐中的成果和參與程度進行獎勵,表現優異者有機會轉入公司管理發展計劃,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職涯。
    • 提供賦能培訓:將永續融入員工的專業能力,提供相關培訓資源。如星巴克的「Greener Apron」計畫,與大學合作開發的系列線上課程,涵蓋了各種永續議題,包括節能、水資源管理、負責任採購等,促進員工了解在工作、家庭、社區中如何實踐永續。

    三、創造動能:培養永續識讀,催化行動產生

    培養員工對永續的認識、進一步願意找尋跟嘗試創新解方,有助長期催化組織回應永續的動能。做法包含:
    • 建立共通語言:了解永續的內涵與重要性、相關的議題與現況,是促進改變的基礎。該如何確認組織內部對於永續的知識、態度與實踐程度,建立共通的語言便是關鍵的一步。如 Sulitest 提供永續識讀測驗與認證,有助協助組織內部以同樣的基準,了解員工永續認知程度、並促進同仁在組織永續目標上達成共識。
    • 推動創新試驗:串連組織內外資源,找到永續行動創新的可能。像是 IKEA 啟動全球創業孵化器計畫「IKEA Bootcamp」,支援可解決當今世界重大問題的創新創業公司,並將這些創新融入IKEA的業務模式中,回應企業專注的永續生活、循環經濟、永續糧食創新等關鍵議題。

    四、驅動變革:將創新精神融入公司營運,作產業的先驅者

    將創新精神融入目前既有的營運框架中,並將永續元素融入產品、服務開發中,以作為產業的永續先驅、先行者為目標。舉例如下:
    • 揭露透明資訊:如 Patagonia 率服裝產業之先,發起「足跡編年史計畫(The Footprint Chronicles)」,於網站透明公開產品從原料採購、製造到配送的整個生命週期足跡,讓員工和消費者都能看到公司的對環境的影響與成本。此舉能促使員工對於工作帶給地球的影響更有意識,進而建立自身推動永續目標的責任和行動。
    • 舉辦調查回饋:如 3M 啟動全球性調查,蒐集大眾對於永續的看法以及對企業的期待,此調查結果則作為 3M 永續發展策略之參考,並有助促進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

    看見挑戰與契機,讓社企流為你開啟組織內部的溝通與訓練!

    聚焦台灣現況,企業欲由內而外推動永續時,常面臨以下挑戰:
    • 缺乏現況了解:許多企業希望與同仁溝通永續,卻不知從何開始,不了解同仁對永續素養程度(對永續的態度、認知、行動程度)及對各議題的感興趣程度
    • 缺乏共同語言:目前已有各式專有名詞與框架(如 ESG、SDGs、CSR)在推廣永續概念的進程上扮演要角,但也容易讓人因不理解或覺得複雜而退卻
    • 缺乏驅使動力:同仁認為永續與自身沒有關聯,在工作上認為是永續發展部門的職責,難以對永續有共鳴,未能與自身生活與工作建立關聯
    邁出建立企業永續文化的第一步,導入社企流「企業永續素養培育」,將能助你的組織一臂之力!企業永續素養培育包含 3 項服務:
    • 學習評測:社企流首創永續學習評測工具,協助員工以寓教於樂方式學習永續基本概念、連結工作生活情境
    • 培育課程:依據評測結果,規劃進一步的培育課程,分享實踐永續的創新作法與標竿案例,並透過回饋單調查同仁滿意度、內容實用度與實踐意願
    • 進階工作坊:協助學習社會創新工具(如改變理論、設計思考),促進同仁於工作執行或策略規劃時加入永續視角,透過回饋單調查同仁滿意度、工具實用度與應用意願
    學習評測將以永續關鍵名詞、生活與職場情境入題,協助同仁認識永續基本概念與關鍵議題、識別生活與工作中的永續風險、理解公司實踐永續的的原因與價值,進而融入自己的日常決策當中。
    在評測結果出爐後,便可進一步為同仁設計培力課程、工作坊,提供永續議題知識、解方、或工具,增進員工永續素養,逐步建立企業永續文化。此外,後續可透過回饋單調查同仁學習狀態、滿意程度,以利了解企業內的永續文化推動成效,作為長期策略規劃的參考。
    「如同我們會以全民英檢、多益、托福等測驗,來初步評估一個人的英文程度,而今可將永續看作是一項重要的語言,可透過測驗去確認個人具備的能力為何。」林以涵比喻。
    社企流自 2021 年向公民與企業發起永續素養大調查,累計約 3 萬填答數,合作企業包含:星展銀行(台灣)、友達光電、信義房屋等 10 家企業。
    參與企業回饋:「同仁表示了解到永續並非一個遙遠議題,而是與自己身旁的議題切身相關,只要日常生活中的一點改變,就能參與永續行動。」亦有填答者分享:「做完調查後更了解公司永續發展方向,也增加了對公司的榮譽感。」
    如對社企流的「企業永續素養培育」有興趣,歡迎來信索取服務方案資訊、若有任何問題,也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s-value@seinsights.asia
    閱讀文章
  • 舉辦員工旅遊,也能實踐 ESG?看島內散步如何攜企業踏上永續之旅

    舉辦員工旅遊,也能實踐 ESG?看島內散步如何攜企業踏上永續之旅

    社企流/文:李沂霖
    你有想過,企業的員工旅行、部門 team building 等活動,都能實踐永續嗎?
    常見企業舉辦活動或旅遊,從而凝聚員工情感、慰勞平時上班辛勞。這樣的出遊舉動,若能更符合「永續旅遊」的精神,不僅能助力地方創生,更不失為是企業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實踐 ESG 的妙方之一。
    在 SDG 11 永續城鄉、與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中分別提及,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以及促進地方文化與產品永續觀光的重要性。
    根據國際永續旅遊組織龍頭「全球永續旅行委員會」(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cil,簡稱 GSTC)的準則,永續旅遊共有 4 大面向,分別是永續經營管理、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文化衝擊最小化以及環境衝擊最小化。(同場加映:這次假期,別再報復性旅行!蒐羅全台10 大永續旅遊景點,給自己和土地一趟放鬆之旅
    該如何實踐上述準則?企業又能扮演什麼角色?

    島內散步 3 大原則,讓旅行更永續

    長期投入台灣在地永續旅行的島內散步,因應永續趨勢,提出了相應的解方。
    回應 SDGs 目標與 GSTC 準則,島內散步以 3 大原則「呈現地方價值觀,精確文化轉譯」、「不侵擾在地環境,尊重既有生態」、「與地方取得共識,做到互利共好」,分別回應文化永續、環境永續以及地方產業永續的價值。
    在文化永續上,島內散步透過田野調查、導覽員培訓,深度挖掘並正確詮釋在地文化,再藉由文化轉譯、設計遊程體驗,降低大眾的參與門檻。
    在維護環境永續方面,島內散步以「低碳、低消耗、低打擾」為原則,在進行導覽時使用無線導覽機避免打擾居民生活、亦會評估地方乘載量以免過度觀光破壞地方環境。更盡量地以「吃在地、用在地」為主,讓每一次的遊程都能讓參與者真正體驗地方人文風土。
    此外,島內散步與地方共創價值、互利共好,透過串連地方商家與產業,為當地行銷、帶來收入;同時也輔導地方團隊,提升其經營能力進而優化遊程;更投資青年留在家鄉,協助並支持組織員工或導覽員返鄉經營,促進地方產業永續。(同場加映:深化旅行的意義!「島內散步」不帶走馬看花的導覽,更為企業設計獨特的在地化旅程

    攜企業照顧員工、擴大品牌價值

    上述模式,需建構於穩固的商業支持系統之中,而島內散步也發展出 6 大面向服務——企業員工照顧、團隊凝聚建議、永續價值共創、社會責任行動、品牌異業合作以及國際教育交流。讓企業透過永續旅遊,照顧員工、促進認同、擴大品牌價值。
    以島內散步與台達電子合作的經驗為例,當疫情好不容易趨緩,國旅大爆發之際,各地也傳出遊客爆量,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破壞環境等消息。台達電子一方面盼實現同仁疫後渴望戶外放風小旅行的心願、另一方面也希望員工旅遊能符合台達電「節能減碳愛地球」的訴求。
    在此前提下,島內散步為台達同仁打造春遊療癒小旅行,設計 5 條不同行程,帶領眾人散步田野、探訪職人餐桌,減輕疫情下的煩悶感。參與者紛紛回饋:「此行程超乎預期,結合歷史知識與文化,真實的散步體驗提升不少一日遊旅程的綜合價值。」
    除了員工旅遊之外,企業參與也能體現於志工服務之中,如知名半導體慈善基金會長期關注偏鄉教育與在地深耕議題,帶領志工夥伴陪伴偏鄉小學的孩童。而在疫情期間,島內散步打造「雲端散步」服務,以線上形式突破空間限制,使志工能與孩童遠端維繫情感。
    在這場雲端散步的體驗中,志工與學童在線上跟著島內散步的腳步,前往新竹獅頭山自然風景區,認識在地環境生態。過程中也設計活動關卡,由基金會的志工擔任關主,與孩童互動、傳遞生態知識,達到環境教育之目的。「小朋友在活動過程裡是很投入、專心的、積極地想要去參與跟回答。在疫情期間,對小朋友、志工、老師而言,都是一個很棒的體驗。」參與者說道。
    從永續旅遊著手,對內照顧員工、對外顧及外部群體權益、促進地方發展,便是實踐社會價值值得參考的具體方式之一。(同場加映:島內散步 ESG 永續旅行
    若您是企業領導者、永續相關部門從業者,歡迎透過以下資訊了解更多 ESG 實踐方法: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