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綠媒體的腳步,探索全方位的永續生活

跟著綠媒體的腳步,探索全方位的永續生活

Explore green, Experience life
Green Media以「綠的傳媒者」為定位,關注富含「自然.在地.永續」之精神的人事物,帶領讀者一起經驗更自然、更接近本質的生活方式。關注議題從土地、田園、市集到餐桌,藉由數位媒體、實體出版、線下活動等途徑,致力推廣綠色生活的理念與落實。旗下有整合台灣綠色餐飲產業的「綠色餐飲指南」,並偕同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長期支持並實際經營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

專欄文章

25篇)
  • 各地「田媽媽」大顯身手,展現低碳飲食新風貌

    各地「田媽媽」大顯身手,展現低碳飲食新風貌

    綠媒體/文:綠媒體編輯部
    在台灣鄉鎮裡有許多名為「田媽媽」的餐廳,那其實是各地的農家婦女,在農業部輔導之下,運用個人或團隊專長開創的副業,「田媽媽」餐廳招牌可說等同於健康、美味及具地方特色的田園料理,各地辛勤又有著精湛手藝的田媽媽們,努力傳承及實踐土地飲食記憶與文化,而他們正好將「低碳飲食」的台灣風貌展現出來。
    2023 年 6 月 29 日,舉辦「記憶中的那一味」選拔賽,從 110 位田媽媽餐廳決選出 12 家各 1 道料理,由 4 位名廚:簡天才、張皓福、吳健豪、楊柏偉進行交流輔導,並於 11 月 15 日舉辦成果發表會,呈現 12 道佳餚精彩的進化版。台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老師參加這場發表會後,稱許田媽媽這一天的料理呈現,「隱含著慢食、惜食、與蔬食這 3 個近年來的飲食運動,這 3 個運動契合著去年國發會淨零新生活的『零浪費低碳飲食』。」

    傳承在地鄉土料理,田媽媽是遍布台灣的慢食運動實踐者

    慢食運動強調本土有機食物與在地烹飪文化,重視發展及保護各地的傳統飲食,強調料理與地方文化的連結,地方飲食正是田媽媽專長,可以說每一家田媽媽餐廳,都是以發揚在地食材和傳統料理為根基,進而開始發展起來。像是位於台東成功的「成農花田餐坊」,最初是由成功鎮當地的農村婦女及綠島移民婦女組成,最早就是以「鬼頭刀魚乾滷肉」為主角,販賣火燒島便當。火燒島是綠島的古地名,位於台東東南方 33 公里的海面上,成功鎮早期有許多的綠島移民,隨著遷徙流動帶來當地的生活方式,鬼頭刀是台東沿海常見魚種之一,綠島居民會將其曬成魚乾保存,並和豬肉一起滷製作為料理。
    或者如位於南投仁愛鄉「原夢觀光農園」,由賽德克族的兩代田媽媽共同經營,小米醃肉和紅豆糯米飯,前者是泰雅族和賽德克族的傳統飲食,後者結合日治時期日本人帶來的赤小豆飯和部落糯米飯的文化,均蘊含著獨特的飲食文化意涵;更不用說料理中處處可見馬告、刺蔥和香蕉葉等部落植物的身影。
    王家燻羊肉展現的慢食風更是在地烹飪文化的極致,其餵養羊群的主食是自己種的新鮮草料或破布子與構樹,等羊把葉子吃完後,再把樹枝撿回去做柴火,一點也不浪費。而其羊肉料理的特色正是以緩慢的速度文火燜燒 24 小時,維持長時間高溫卻僅小滾的狀態,還得隨時注意風量,半夜不讓東北季風吹得火力過大,讓所有食材風味緩慢流動交換,直至鮮甘綻放,藥材與米酒都化做醇黑色肉湯,一滴米酒換一滴肉湯,非常珍貴。

    運用當地特產食材,開發惜食料理和產品

    惜食意味著從各個環節減少食物浪費,包含生產、採收、運送到購買,比方更謹慎有計畫的採買方式、高效的產銷配送、零浪費的餐飲服務等,從餐廳面來說,保存食的製作,或者「食材零浪費」的全食料理,都是可行又有效的方法。
    位於宜蘭冬山的「一佳村養生料理」2023 年新創作的菜色──三味瓜仔魚,在台灣鯛裡捲上自家醃漬的瓜仔脯。夏季瓜類盛產,宜蘭人會將越瓜加鹽日曬、脫水後,整條加入米醬、米酒、鹽巴、糖等醃漬,做成「醬瓜仔」;或是將越瓜曬得更乾,放入米酒、糖裝罐醃製一個禮拜,做成「瓜仔脯」,既突顯在地物產滋味,又充分發揮惜食精神。
    而幫哈密瓜找到第二春的「官夫人田園料理」,其最具特色的哈密瓜醬瓜是使用過往被視為個頭小、甜度低、沒人要的「瓜仔尾」來製作。其惜食概念下所研發而成的哈密瓜醬瓜,不僅有甜度還保有清脆口感,拿來煮湯香氣十足,連法餐南霸天簡天才主廚都驚艷不已。更不用說原本沒人要的「瓜仔尾」現在讓宜蘭壯圍的新南社區有了另一項哈密瓜產業。
    此外在競賽時就吸引眾人目光、是來自嘉義茶山的「一晴食坊」創作的「筍香捲」,用的材料是醃漬過的麻竹筍的外層筍茸,將這個粗韌高纖維的邊角材料轉化成可口的食材,微酸的筍味融合了內餡,高度的美味與創意展現,拿下今年競賽金獎實至名歸。

    展現本土農產食材的豐富性及料理多元呈現

    除了慢食和惜食之外,優先攝取蔬果以及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減少肉類的消費,也是減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徑。這次成果發表會上,有一道不可思議的菜色「大地時蔬」,由簡天才師傅設計,特別使用了由 12 家田媽媽提供的 60 種時蔬組成,涵蓋了來自花泉田園美食坊的野薑花、垂盆草和沙梨、新竹芎林飛鳳傳情米點坊的新鮮南瓜和長豆乾、南投鹿谷小半天風味餐坊的冬筍和醬筍、彰化芬園古早雞傳統米食的青木瓜、地瓜葉和荔枝乾、台南北門長盈海味屋的海木耳等等,不只擺盤美麗,滋味或許足以征服不愛只吃菜的消費者胃口。
    此外,這次輔導過程也讓主廚意外發現許多田媽媽自擁有的農場的特色食材,像是天然茶莊的南瓜藤、芋頭梗,其中南瓜藤很少人知道其美味料理的秘密,非常可惜。天然茶莊老闆蔡旭志的媽媽教主廚們如何手工撕掉莖纖維,清炒就能得到這樣一道清脆爽口的特色菜。而競賽時主廚們也被花泉田園美食坊野薑花從根莖到葉到花的全食料理入菜所吸引,西式料理本就有以花入菜的習慣,只是本土有機野薑花不常在餐盤中被看見,藉由這次的輔導,也讓大家看見本土有機野薑花的更多運用可能。

    守護在地風土飲食,在土地上慢火煨著,記憶中的 12 味

    此次成果發表,12 位田媽媽與 4 位主廚和輔導師們也同時一起定錨台式美感,深入討論擺盤、配菜、配色與包裝設計,共同找出專屬台菜風味的醬料滋味與呈現,像是原夢觀光農園的「太陽之手」,在輔導過後,從傳統賽德克族小米醃肉華麗轉身的「脆小米香豬肉佐馬告鹽」,展現部落雜糧、香料等物產特色,也為部落烤肉帶來新意。小半天風味餐坊的「阿嬤ㄟ醬筍丸」變成「筍友吉拿棒」,鹹香金黃酥潤,完全吸引新世代的眼光。官夫人田園料理「蜜瓜鮮肉」,從原本絞肉形式再加入新鮮哈密瓜、南瓜,在外型上完全大變身,成為擺盤精緻、也更健康的台式料理。古早雞達成「全雞利用」的雞冠化身「雞冠滷肉飯」,成為台灣第一家供應「雞冠滷肉飯」店家,它不只讓「記憶中的那一味」延續並達成全雞利用,更成為創新的那一味。
    12道來自土地家鄉的故事、12味伴隨的人情與老蒔新味,再創臺式美感飲食的新可能,未來這些得獎、輔導菜色都可以在田媽媽餐廳預約享用,我們期待未來田媽媽們能在那耕山耕海生活裡,繼續以味道編織為網,守護在地風土飲食,銘刻代表著家鄉和土地的人情風土以及其不能消失的「記憶中的那一味」。而他們同時也是慢食、惜食、與蔬食的推手,讓「零浪費低碳飲食」深入到台灣各地的田間,成為最強大的日常減碳力量。
    全文轉載自綠媒體,原文標題:慢食、惜食、蔬食:田媽媽展演「零浪費低碳飲食」新風貌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迎接新年,社企流舉辦讀者小聚,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與我們聊療癒!>> 即刻報名
    閱讀文章
  • 來一趟海港低碳旅行——搭船迎風眺海、嚐遍綠色餐廳!

    來一趟海港低碳旅行——搭船迎風眺海、嚐遍綠色餐廳!

    文:綠媒體編輯部
    高雄,這座擁有港口、灣區、山脈和海洋特色的美麗海濱城市,過去市民和海洋之間隔著一堵牆,無法親近碼頭和海景。但近幾年,高雄市政府積極推動「港市合作」,著力於建設遊艇碼頭,活化高雄港舊港區,打造了「亞洲新灣區遊艇碼頭專區」。加上環狀輕軌的加持,高雄港和市區的水岸地帶融合成了一個充滿觀光遊憩特色的區域,讓遊客可以在蔚藍的海洋上體驗遊艇之旅。
    走訪高雄亞灣區,不妨來場文化遊艇之旅,從海上賞析高雄國際級的地標建築,如世界貿易展覽會議中心、港埠旅運中心、海洋文化與流行音樂中心、市立圖書總館等。還可以遊覽紅毛港文化園區、駁二藝術特區和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等知名景點。

    大港巡航之旅:棧貳庫到英領館

    在午後黃昏之際,由棧貳庫專屬碼頭啟航,沿途介紹香蕉碼頭與漁人碼頭、遠眺壽山、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及旗後燈塔等著名景點,並橫越主航道進入第一港口支航道,觀賞亞洲新灣區內之各項重大建設,包括高雄展覽館、高雄軟體科技園區、新光碼頭以及高雄港埠旅運中心與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預定地後,返回棧貳庫專屬碼頭。
    棧貳庫,位於高雄港 2 號碼頭,曾是日據時代的糖業出口專用倉庫,後因戰爭被破壞,並於1962 年重建為現代化倉庫,見證了台灣經濟的興盛。經過活化重修,保留了原貌的鋼架屋頂和老牆,變身為文化地標。為紀念被拆除的倉庫,特別打造了「棧前屋」。現今的棧貳庫匯集35家台灣本土文創和餐飲品牌,成為全台最大的老倉庫活化案例,擁有全視角港灣景緻與夕陽美景,內部還有文創主題牆,成為熱門的拍照景點。
    香蕉碼頭,在民國 50 年代,台灣主要以農產品為主要生產,而香蕉是當時替台灣賺取不少外匯的產業之一,台灣南部香蕉幾乎全由高雄港出口,還因此贏得台灣香蕉王國的稱號。當時出口前的集貨倉庫位於高雄港第三號碼頭,「香蕉出口專用倉庫」(一般通稱香蕉棚)。香蕉棚代表著過去香蕉產業輝煌之發展歷史,目前是全台灣僅存之香蕉產業歷史建築。打狗英國領事館,台灣第一座領事館,於 1879 年建成,這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西方近代建築,也是唯一完整保留英國領事館官邸、古道和辦公室的重要古蹟。建築風格為巴洛克式,紅磚外觀、竹節落水管、特殊花欄、石雕和圓拱展現了當年風貌。

    高雄捷運+輕軌,串起綠色友善餐廳

    永續低碳已經成為全球共識,高雄串聯捷運紅、橘線、輕軌與公車路網,提供低碳綠色運具。想要一邊遊玩一邊愛地球?何不搭上捷運串聯輕軌,用最低碳的方式,自在嚐遍高雄的綠色友善餐廳,當然,第三屆綠色餐飲年會得獎的綠色餐廳更是不容錯過!

    第一站 ▎橘線西子灣站:Le Bon Marché 好市集手作料理餐廳 & Pappagallo 波波加洛西式餐館

    鄰近西子灣捷運站二號出口的 Le Bon Marche 好市集手作料理 ,百年老屋延續溫暖空間感,擅長南歐、地中海的傳統風味料理,堅持手作不使用半成品烹調,由主廚親自嚴選食材來源,佐餐準備豐富酒品選擇,店內除了用餐區之外,另有規劃商品區,優選的食材、原物料都可選購回家自行烹飪。Pappagallo 波波加洛西式餐館位於鹽埕區大義街上,就在高雄駁二特區旁,橘線西子灣站和鹽埕埔站步行都很近;菜單裡的手工鮭魚鮮蝦義大利餃搭炙燒小卷,用自製杜蘭小麥粉餃子皮,填入鮮蝦鮭魚,炙烤香氣小卷與焦化白酒奶油溫柔堆疊,是一道很費工的料理。

    第二站 ▎橘線美麗島站: 而今餐酒館

    位在前金區的而今餐酒館,甫獲第三屆綠色餐飲年會在地當季食材運用獎,主廚 Natsu 料理的菜色就像他的口頭禪:「這一切真是太有趣了!」,從鹿野紅烏龍、雲林的御鼎興醬油、洲南鹽場、水林小陳果菜園的瓜菜與地瓜、台灣產的聖瑪札諾蕃茄、仁愛鄉高山牛番茄、旗山小露吃、台北慢慢弄乳酪坊、澎湖海菜、紅魽和秋姑魚、宜蘭大溪的葡萄蝦、高雄釜巧克力……等等,各式各樣豐富的食材在餐桌上組合成有趣的菜色,像是跟著他的料理環島整個台灣,令人由心讚嘆臺灣竟然有這麼豐盛的物產。

    第三站 ▎紅線生態園區站: 思想•起文化廚苑

    2020 年從高雄餐旅大學院長職位退休的楊昭景老師,創立位在左營區的思想•起文化廚苑,最主要目的是推廣台灣飲食文化,讓大家認識台灣,從國家、從土地的角度去了解這片土地。菜單設計的主軸,先從台灣菜餚的味道切入,第二個思考的主軸,可能是時間主軸或季節;廚苑在屏東的高樹鄉自己耕種食材,大約有 6、70 種蔬菜水果提供給餐廳使用,自己耕種會很有感,吃得好不是吃的貴,「好的食物都很簡單」。

    第四站 ▎紅線巨蛋站: 漢來蔬食─巨蛋店

    漢來蔬食─巨蛋店今年奪得第三屆綠色餐飲年會最佳有機友善食材運用獎,與各地有機農場契作,採購有機稻米、葉菜、豆類及瓜果,同時也從苗栗百壽芽菜農場進用有機黑豆芽;為了取得優質食材,實踐時令料理的初衷,主廚每季研發新菜色,透過不同季節時令的蔬菜做出同樣品質及美味的料理。更不惜成本選用有機豆腐、智利進口藜麥和手工黑豆醬油等。

    第五站 ▎輕軌軟體園區站:Thomas Chien Restaurant & LA ONE Cafe

    輕軌軟體園區站的 Thomas Chien Restaurant,2023 年秋季甫重新裝修亮相,循環建材融入設計,令人耳目一新 。「天才餐飲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再度蟬聯綠色餐飲年會「年度最佳永續經營獎」,除了一直以支持小農採購、達到高比例綠色餐廳條件為原則,在 2023 年更開拓第五個品牌,持續扶植新主廚、團隊,並聘僱專業經理人採購專業分工,今年更以高達 72% 使用循環建材的新綠色空間展示全新形象,持續在優化綠色餐廳各層面,同時永續、穩健經營。
    嶄新的 THOMAS CHIEN Restaurant 大量使用環保循環材料,牆面採用牡蠣殼與水庫淤泥再生的『樂土』;地毯則是來自回收的漁網再製而成;整體空間設計概念結合高雄港灣、船舶以及法式料理等 3 大元素。THOMAS CHIEN Restaurant 新開幕菜單設計整體精神以「永續餐桌」為導向,食材使用以65%的季節時蔬與水果、35% 的海鮮與肉品,持續實踐對環境的承諾;同時,簡天才師傅長期以來與在地小農建立的綠色供應鏈,都在這份新菜單扮演重要角色。
    同為天才餐飲集團的 LA ONE Café,有別於隔鄰的 THOMAS CHIEN 著重精緻美學廚藝,這裡則讓人可以享受如同走進巴黎街頭咖啡館的閒適時光,這裡和許多當地的街頭輕食館一樣,提供歐陸家常經典料理及下午茶,食材都皆為一時之選,新鮮、安心、在地化。挑高大面落地窗引進日光綠意,後現代社會空間風格,氛圍輕鬆愉悅;提供餐點之外,也希望顧客在家中能享受輕鬆做料理的樂趣,主廚裡自製的傳統功夫菜、醬汁、湯品,以及嚴選的食用油、香草、調味料等,也陳列架上供選購。
    搭乘低碳的公共運具,品味安心、美味的綠色餐點,支持綠色餐廳,讓每一次的用餐選擇,都對永續未來貢獻一份力量,安排時間到高雄來一趟海港低碳旅行吧!
    全文轉載自綠媒體,原文標題:來一趟海港低碳旅行──乘文化遊艇迎風眺海,搭高捷嚐綠色餐廳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全台綠色餐廳有哪些?從 2023 年度綠色餐飲獲獎名單找靈感

    全台綠色餐廳有哪些?從 2023 年度綠色餐飲獲獎名單找靈感


    文:綠媒體編輯部
    全台最具指標性的綠色餐廳評鑑、由社團法人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綠色餐飲指南 Green Dining Guide 共同主辦的「第三屆綠色餐飲年會暨頒獎典禮」在 2023 年 12 月 14 日於高雄盛大舉行。 眾所矚目的綠色餐飲界年度聖杯大獎「綠色餐飲指南 GDG 年度大獎」,由國內外休閒農業之標竿農場、甫獲國際生態旅遊聯盟(Asian Ecotourism Network)「生態遊程創新獎」的「頭城休閒農場」榮獲;重量級「年度最佳永續營運獎」由簡天才主持的「天才餐飲事業集團」再度蟬聯;具指標性意義的「年度最佳主廚」則是由位於台東長濱法式餐廳「Sinasera 24」主廚楊柏偉拿下。至於各區餐廳競爭激烈的北中南東四區「最佳友善有機食材獎」得主,則分別由北區「fifteen 拾吾純植⻄餐廳」、中區「許愿」、南區「漢來蔬食巨蛋店」與東區「一簞食」獲得。(同場加映:下載永續行動指南,掌握好吃、好玩的永續小撇步
    綠色餐飲指南共同創辦人何佳穎感性地說,「目前全球都積極著眼淨零行動,尤其是前幾年的 Covid-19 疫情,讓全世界更加儆醒,雖然重創了全球的餐飲業者,但我們看到的反而是綠色餐廳們越來越勇!尤其疫情期間,綠色餐廳夥伴們開始合作、共購、共享,在友善永續的前提下協力合作、共享資源,在在證明了綠色餐廳正是走在全球餐飲的前端!」
    高雄市市長陳其邁致詞時則特別指出,台灣為邁向 2050 淨零排放目標,需要全民一同生活轉型,淨零綠生活絕對是未來的生活模式,高雄市政府農業局長年推動的「綠色友善餐廳」計畫,就是落實永續經營理念的具體事證。期待未來透過政府部門與民間通力合作,深化台灣的綠色餐飲產業鏈,達到落實行為轉型,創造永續環境,邁向低碳新生活。

    簡天才、張皓福、喻碧芳獲頒首屆 GDG 年度大使

    為了表彰在台灣綠色餐飲發展上一路貢獻新力的推動者,今年綠色餐飲頒獎典禮增設「GDG 年度大使」,首屆「GDG 年度大使」由高雄名廚、天才餐飲創辦人簡天才及台中名廚、TU PANG 地坊餐廳主廚張皓福以、資深美食記者暨健康餐飲東雅小廚主廚喻碧芳榮獲。
    綠色餐飲指南共同創辦人何佳穎談到,今年特別增設「GDG 年度大使」,希望表彰這些多年來持續推動綠色餐飲的主廚,透過他們對台灣綠色餐飲的卓越經歷與貢獻,期待能影響更多餐飲業者加入綠色餐飲聯盟,共同為更好的永續台灣努力。

    GDG 年度大獎頭城休閒農場,用 40 年一步步打造全方位綠色餐飲天堂

    本屆 GDG 年度大獎由用心經營超過 40 年的「頭城休閒農場」榮獲。2018 年獲得聯合國 GSTC(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永續旅遊旅館類認證的「頭城休閒農場」,廣達 120 公頃土地農場除全面有機無農藥,多樣設施更幫助獨居蜂、台灣藍鵲、山豬等台灣本土昆蟲、鳥類與哺乳動物活躍於這片土地。近年「頭城休閒農場」更致力於永續觀光;包括以農場蔬食搭配在於漁港等農漁特產創作的綠色餐桌上,是低碳里程食物更吃到對土地的善意;ESG 遊程有生態環境的探索學習,也有社區農漁生產者的探訪學習,共享社區資源、帶動地方經濟,體驗台灣山海的豐富,是值得全台效法的永續生態標竿。

    天才餐飲綠色進化不停歇!楊柏偉以長濱食材展現台灣法餐料理新聲

    再度蟬聯「年度最佳永續經營獎」的「天才餐飲股份有限公司」除了一直以支持小農採購、達到高比例綠色餐廳條件為原則,在2023年更開拓第五個品牌,持續扶植新主廚、團隊,並聘僱專業經理人採購專業分工,今年更以高達72%使用循環建材的新綠色空間展示全新形象,持續在優化綠色餐廳各層面,同時永續、穩健經營。
    近年嶄露頭角、榮獲500盤「矚目新秀獎」的「Sinasera 24」主廚楊柏偉,早在前往法國進修前,就已經開始與長濱國中長期合作餐飲教育,對於東部食材、土地、人文的感情非常深厚。回國接手「Sinasera 24」主廚後,與在地生產者形成良好的共生關係,以純熟的烹調手法與富創造力的思維,讓長濱在地的有機、友善食材被看見,並以永續為日常實踐。雖不在城市裡,但從食材採集、呈現方式到菜單概念,都有和國際接軌的高度,期待「年度最佳主廚」楊柏偉未來更為綠色餐廳開拓出新穎的道路。

    北中南東 4 大有機友善食材運用獎餐廳:90%-100% 有機友善食材餐廳的實踐典範

    綠色餐廳最重視的有機友善食材運用獎,今年也是各區評選激烈討論的獎項,最終由北區「fifteen 拾吾純植⻄餐廳」、中區「許愿」、南區「漢來蔬食巨蛋店」、東區「一簞食」獲獎。
    「fifteen 拾吾純植⻄餐廳」大量選用台灣有機友善食材,2022 年 12 月開幕迄今,合作的有機友善食材廠商數量總計 50 家、有機小農 17 位、有機友善食材佔每月所有採購金額 80% 以上。主廚與經營者仍繼續尋找更多有機友善食材,令人感受到其善待環境與土地的真正心意。中區「許愿」則是不斷進出產地尋找友善好食材之外,更進一步陪伴農漁民朋友們度過困難時期。其有機友善食材納入餐點設計以及大量運用在烘焙品中,比例之高,幾近百分之百。東區「一簞食」不僅大量使用深溝村農友友善種植作物,甚至自己當起農夫!盡可能選擇有機或友善作物、盡力縮短食物里程的堅持,相當難能可貴。
    評審也特別提到,南區「漢來蔬食巨蛋店」積極採用有機食材,且豆製品全為非基改,很高比例為有機黃豆製品。大型規模蔬食餐廳願意在友善食材方面下功夫,且十年來一直深受消費者歡迎,是非常值得肯定。
    擔任本屆評審長的綠色餐飲指南顧問、親子作家、家庭料理研究者番紅花談到,本屆評選的激烈過程,「每個獎項都報名踴躍,競爭更形激烈,但也因此我們看到綠色能量充滿。綜觀各得獎綠色餐廳,在綠色理念的實踐上,其實都很全面、很完整,從食材的運用、空間的規劃、人事的培養與管理、行銷企劃的創意、乃至人文的關懷、長遠的前瞻計畫,都有積極成熟的表現。欣見綠色餐廳越來越走入人群,透過飲食的給予、飲食的生意,成為台灣這塊土地上,永續的火炬。」

    綠色永續勢不可檔!後疫時代綠色餐廳快速成長

    一場跨越 3 年多的疫情,對台灣餐飲界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這 3 年來,全台加入綠色餐飲指南的餐廳不減反增!2023 年度新進綠色餐飲聯盟的餐廳數增加 65 家、總數已達 400 家之多,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型科技業員工餐廳、醫院、學校的加入。由第三屆綠色餐飲年度評鑑報名的踴躍度即可看出,從過往的獨立餐廳為主,如今集團事業也競相投入,在 ESG 浪潮下,綠色餐飲將是集團突破重圍、在永續運營上更具競爭力的關鍵。
    於此同時,綠色餐飲指南亦持續拜訪台灣綠色餐廳,並於今年 3 月正式獲得英國永續餐廳協會(Sustainable Restaurant Association,SRA)在台唯一授權,除了綠餐評鑑統一為全球標準外,更使得台灣葉級餐廳等同取得 SRA 國際審認,成功將台灣綠色餐廳的聲量推上國際舞台。
    農業部農糧署農業資源組組長黃俊欽特別談到,這些大型企業員工餐廳開始轉型加入綠色餐廳行列,不只是提供超過萬名企業員工享用有機友善料理,更估計每月採購超過 30 噸的有機農產品,這對於多年推動有機友善耕作的農業部而言,無疑是最好的實績。期許透過所有綠色餐廳的共同推廣,讓大家能以每日三餐來實際推動環境永續及台灣淨零排放目標,讓我們的家園生態環境更美好。

    ESG 浪潮下,大型集團員工餐廳加入綠色餐廳正流行

    繼第二屆綠色餐飲首頒「綠食先行獎」給大型企業及飯店後,眾多企業見此趨勢紛紛申請加入,因此第三屆「綠食先行獎」數量大躍升;企業員工、學校餐廳類計有崇越集團、Gamania 橘子集團、臺中市沙鹿區農會、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凱基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啓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飯店類計有雲品溫泉酒店日月潭雲月舫、台南老爺行旅、高雄洲際酒店 SEEDS 大地餐廳、台北君悅酒店茶苑獲獎。
    在風起雲湧的 ESG 浪潮下,大型科技業員工餐廳、醫院體系與飯店紛紛申請加入綠色餐飲聯盟,顯見永續餐飲的趨勢與影響力已經滲透到各種經濟層面,綠色餐飲指南創辦人黃俊誠特別指出,在經濟學裡有一個「4% 統計」理論,任何一個產業只要該組織跨過 4%,就能對該產業形成影響力,而綠色餐飲在大型企業的加入下,跨過 4%是指日可待,這將是綠色永續餐飲生態圈茁壯的里程碑。
    全文轉載自綠媒體,原文標題:越在地、越國際的 ESG 綠色浪潮正風行 第三屆綠色餐飲年度評鑑看見台灣綠色餐廳成長中
    食物零浪費挑戰倒數一週,即日起挑戰 7 日零剩食,只要在 12/25 前填寫表單,回報 12/18-12/25 挑戰狀況,前 1000 名回報者就可以獲得 LINE POINTS 30 點! >> 手刀填回報表單
    閱讀文章
  • 全新旅宿體驗——讓人住進採石場、眺望火山地貌的生態旅宿!

    全新旅宿體驗——讓人住進採石場、眺望火山地貌的生態旅宿!

    綠媒體/文:高湘寧
    通古拉瓦火山(Tungurahua)是厄瓜多最富盛名的旅遊景點之一,自 1999 年以來,活躍的火山活動,已造成 4 次噴發紀錄,雖對居民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及危害,熔岩卻也帶來礦藏與沃土,讓北面山腳下的市鎮巴尼奧斯(Baños)因礦業發展而興盛。在巴尼奧斯德阿瓜聖塔(Baños de Agua Santa)擁有一片採石場的業主,委託當地的建築工作室 La Cabina de la Curiosidad,打造全新的旅宿體驗。

    將永續理念轉化為觀光資源的遊憩體驗

    曾作為巴奧尼核心地帶的基地,古老雄偉的通古拉瓦火山橫亙於前方,帕斯塔薩河(Pastaza River)流經對岸,地理條件十分得天獨厚。今日,根據土地用途被劃分為兩個區域:40% 的面積仍用於採礦,從山頂到河床,翻斗卡車、挖土機、篩濾設備與開採的大量礦石,散布其中;另一區域,目前積極進行復育工作,因生態與氣候系譜較為複雜,影響原生植被的分布,地勢較高處生長著低矮的高山植物,地勢較低的背山之地,汲取來自溪流的充足水源,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皆具探索的珍貴價值。
    業主希望此地能夠結合攀岩、溯溪等探險旅遊活動,因此,在原有的露營區之外,增建住宿空間,同時希望以生態保育為前提,向採石場的歷史致敬。接受任務的 La Cabina de la Curiosidad,優先考慮的是,如何透過不干擾自然環境的構築方式,令每位旅人的身心沉浸於這個地景、時間與記憶的交會點。(同場加映:漂浮在紐約的城市綠洲——讓河流綠樹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天然木材與舊物再造所共構的開放空間

    La Cabina de la Curiosidad 將住宿小屋規劃為 3 座獨立量體,兩座為睡臥空間,另一座則是作為公共性質的餐廚空間。為保有通透無拘的全景視野,除了將建築的地基抬高,創造有如天文台的觀景體驗,室內機能與布局也相當精簡,讓火山成為這場感官饗宴的主角。此外,因量體的傾斜角度,自然形成一下沉式空間,團隊巧妙將衛浴設置於此,兼顧私密性與開放感。
    建材的來源,主要是取之於大地,以及採石場、巴尼奧斯的舊物回收再利用。如利用採石場留下的巨石作為新的地基,建築外部相當顯眼的桁架系統,亦使用採石場留下的篩網和管道,以便於組裝及運輸的預製方式所搭建,用以強化整體結構的粗鋼纜、鋼釘等,拆卸自報廢的機具;淘選後的碎石和砂礫,則作為步道與戶外空間的鋪面。
    統合以木質調性的屋內,使用受到火山熔岩滋養所新生的松木與科羅拉多橡木,溫潤的觸感與色澤,提供旅宿所需的舒適宜居;作為支撐結構的樑柱系統,以及部分金屬零件,則由巴尼奧斯留存已久的建築構件所改造;圍塑出洗浴空間的厚實石塊,是從基地旁高 40 公尺、寬 50 公尺的懸崖開採而來。
    旅舍的質樸氣息,既呼應採石場的場所精神,又能融入基地周邊景觀,正如 La Cabina de la Curiosidad 的設計概念:「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建立對話,呈現一種向標誌地景與歷史遺產致敬的獨特個性。」
    全文轉載自綠媒體,原文標題:【永續旅宿】厄瓜多巴尼奧斯德阿瓜聖塔|在採石場住一晚,遠眺火山地貌、取材新舊物件的生態旅宿
    閱讀文章
  • 年度創新包裝獎!倫敦 B 型企業 Notpla 如何把包裝變不見?

    年度創新包裝獎!倫敦 B 型企業 Notpla 如何把包裝變不見?


    綠媒體/文:陳又瑄、彭秋芬
    在全世界的永續趨勢以及政府的限塑政策下,台灣的環保意識也逐漸抬頭。近年來,不少冠有「生物可分解」、「生物基」等字樣的「綠色產品」出現,試圖取代一次性塑膠容器。然而,這些號稱可於自然界中分解的材質,真的能完全回歸大自然嗎?
    聚乳酸「PLA」(Polylactic Acid或Polylactide)主要成分為植物澱粉,是過往台灣普遍使用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但要讓其在自然界中分解,需要嚴格控制溫度與濕度,在一般的環境下要順利分解實屬不易;另外,民眾對塑膠材質的了解不足,經常將 PLA 與其他類的塑膠混淆,導致回收材的品質變低。因此,台灣政府宣布 2023 年 8 月起,公部門、學校、餐飲業等 8 大場所,全面禁用 PLA 材質的一次性餐具。
    我們如何不掉入商家「生物可分解」的綠色話術陷阱?來自倫敦的 B 型企業「Notpla」完美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為了讓包裝「消失」而產生的設計

    Notpla 品牌誕生於 2019 年,即為「not plastic(非塑膠)」的縮寫,他們所研發的水球型包裝「Ooho」專為液體設計,小巧輕便的外型,適合於馬拉松等運動賽事中為選手即時地補充電解質和水分。與一般生物材質的包裝不同,它是由海藻製成,海藻一天可生長一公尺,其生長不與糧食作物競爭,不需要淡水或肥料,且能為海洋脫酸作出積極的貢獻。
    Ooho 100% 無塑膠、純素,與 PLA 回收後需要嚴格控管環境的特性不同,它可以直接在家中堆肥,並在 4 到 6 週內被自然分解。除了堆肥的方式外,它甚至可以在飲用內容物液體時,同時將外包膜吃掉,直接讓包裝「消失」,不留下任何有害的環境痕跡。

    取代外帶盒中的隱藏塑料

    除了 Ooho 之外,Notpla 也注意到了現在外帶外送的市場趨勢所帶來的問題。外帶紙盒不單純是紙盒,為了避免食物中的油脂和水分滲漏,紙盒內襯通常有著塑膠塗層或是稱為 PFA 的有害化學物質。外帶紙盒能被妥善回收的機會很低,如果進入垃圾掩埋場,甚至會嚴重破壞環境。
    Notpla 外帶盒所使用的塗層也是由海藻製成,與 Ooho 相同,無論是作為堆肥或是與一般垃圾一起處理,它都會自然消失,不會留下任何有害物質。友善環境之餘,也無須擔心 Notpla 外帶盒的防油防水品質,它的功能跟傳統外帶盒是一樣的,甚至也可微波加熱,適合使用於各式各樣的食物。
    Notpla 從海藻中提取膠狀物質作為食品的包裝後,發現剩下的纖維和生物質同樣也可以被利用——做為紙張,因此,品牌的可持續紙張產品「Notpla Paper」應運而生,完美地達成了海藻的全利用。以海藻製成的膠膜和紙張,不只適用於餐飲業,更可進一步應用到飯店一次性沐浴備品的包裝。

    屢獲肯定的永續領頭羊

    Notpla 的產品現已與英國多達 4 萬 5 千家的餐飲服務商和企業合作,並被認可為永續發展領域的領先品牌。在 2022 年贏得世界知名的「為地球奮鬥獎」(The Earthshot Prize),這個獎項由威廉王子於 2020 年設立,旨在為全球嚴峻的環境生態挑戰,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緊接著2023 年又得到「湯姆福特塑膠創新獎」(Tom Ford Plastic Innovation Prize)。
    水球狀的液體包裝「Ooho」不僅多次被運用在運動賽事中,獲得廣大的回響,並且現在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奧林匹克公園中的水上運動中心,也可以在販賣機中見到它的身影,遊客可以透過這項服務,用對環境最無負擔的方式即時補充水分。而使用海藻塗層的 Notpla 外帶盒,則於 2022 年的英國包裝獎(UK Packaging Award)及 2022 年責任包裝博覽會(Responsible Packaging Expo Awards)上皆獲得「年度創新」的殊榮。
    「我們相信『大自然最知曉一切(Nature knows best.)』,我們只使用天然材料,因為這些材料已經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時間來適應環境。很高興看到海藻薄膜和海藻紙能促進永續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期待能盡快進入化妝品和時尚市場,將永續的影響力擴大到更多人身上。」Notp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Pierre Paslier 這麼期許著。
    全文轉載自綠媒體,原文標題:【永續設計】「大自然自帶最佳解方」:可完全分解的海藻薄膜和海藻紙,看倫敦的B型企業Notpla如何把包裝變不見!
    2023 年星展銀行(台灣)與社企流攜手推出「星展永續好時光」策展,邀請大家透過「零浪費生活風格」、「1.5°C 低碳生活風格」、「影響力生活風格」,認識更多不浪費、低碳排、挺人權的好點子,度過輕鬆的永續好時光! >> 立刻進站
    閱讀文章
  • 茶渣化身茶盒包裝:讓台灣有機茶的一生,都能友善環境

    茶渣化身茶盒包裝:讓台灣有機茶的一生,都能友善環境

    綠媒體/文:林柏虎、葉怡君
    那個閒暇午後,誠品書店中,書香中伴著茶香。有機茶專櫃中我看見由有機茶渣製成的牛皮茶包裝,是土地的顏色啊!「2023 全國有機茶比賽」、「本包材含 10~15% 回收茶渣資源永續再利用」。茶葉以終點包裹初生,教會人類看見善的流動循環。

    唯有溫柔友善,才是真正的地球生命教育

    「致力於有機茶的茶農,他們的努力值得被了解!他們的茶產品也必須和茶香一樣,餘韻繚繞,源源不絕地讓消費者看見。」瑠公基金會生產組長曾淑莉如此說。
    在這樣的理念之下,催生了有機茶比賽評鑑平台。自 2017 年起,有機茶比賽從最初地方的小型賽事邁向全國,雖然以品牌而言時程不算長,但在這段時間努力耕耘之下,已然成為台灣有機茶的代表性賽事,無論是話題性、曝光度,或是對環境的善意皆有目共睹。

    短短 7 年!風味表達與銷售生產都達到歷史新高

    7 年來,有機茶比賽項目從單一茶種增至目前 4 項茶種,區域從包種茶故鄉坪林拓展到全國,成績斐然。在一次又一次的輔導、評鑑、設計、交流、策展與媒體報導宣傳下,台灣有機茶的能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過程中透過台灣茶風味輪的推出讓茶葉的風味特色被清楚看見;有機茶農的銷售流量大幅提升;今年的有機茶生產面積更突破 500 公頃以上,達到近年來的歷史新高!
    最重要的是,茶農透過評鑑肯定自己的能力,不僅打破消費者早期印象中「有機茶風味不足」的誤區,更在純淨、健康、生態、永續已成為全球主流觀念的趨勢下,讓有機茶產生更多可能,進而也使整個產業鏈向前推進。

    茶渣再生包材,實踐社會責任

    瑠公基金會多年來不斷尋思更具社會責任的做法,今年不只是有機茶本身優質令消費者讚賞,透過農糧署的研發連茶渣皆可再利用,製成象徵著土地永續循環價值的茶葉包裝盒。
    本屆全國有機茶比賽捨棄市面上慣用的馬口鐵盒,改為選用紙盒做比賽茶的外包材,不只是好回收,而是包材本身就是回收品再製!包裝設計師陳奐達以細膩極致的追求,以上千個茶渣再生紙盒,回應了茶農的用心。
    透過農糧署的研發與竹山廠商的製造,將原先泡完後本該丟棄的茶渣再行利用,重新摻在紙漿中再生回收成為紙盒,讓茶葉產生更多的循環價值。農糧署研發、竹山廠商製造、再由瑠公基金會的有機茶比賽落實,茶渣不再是廢棄物,而重生化作新茶葉的溫柔保護傘。(同場加映:農業廢棄物製成「植物方塊」:無土植栽不怕蚊蟲,100% 可自然分解友善環境

    融入茶湯靈魂的橄欖綠包裝

    聊到研發過程,曾組長提到因為茶渣回收時一定含有茶湯,因此製造出來的紙盒並非純牛皮色,細看帶點橄欖綠。原先思考是否會造成設計上的困難,但最終與設計師達成共識,認為順應自然、不再添加其他顏色,才是最尊重再生包材的做法。
    外層的貼紙也以此為原則,捨棄華麗或者複雜的圖樣,就以「自然茶葉」做呈現,並根據比賽的 4 大項目選定代表性茶種:包種茶與烏龍茶以青心烏龍做代表、小葉種紅茶與大葉種紅茶則分別以台茶 12 號金萱跟台茶 18 號紅玉做代表,最終成品就是現在乾淨、清新的插畫風格。

    包裝貼紙藏著一幅台灣山巒景致

    曾組長特別談到,將真實的茶樹轉化為形象化的插畫,要在當中找到平衡,並沒有想像中容易:過於寫實感覺不夠活潑;過於簡略又可能流於粗糙乏味,「為了追求茶葉的真實性,來回修正了不少次。」設計師陳奐達笑著說,雖然消費者可能不會發現,但雙方對於細節的追求很有共識,還找了專書並請教茶農,極致的追求是為了回應茶農用心製茶的心意。
    不只如此,這次各比賽項目的有機茶貼紙合併在一起便是一幅山巒景致,呼應了台灣寶島得天獨厚的製茶環境;比賽等第則用顏色做區分,讓消費者能夠一目瞭然,大膽繽紛的用色,讓茶渣再生紙盒在淡雅中多了分活潑親切。
    TAGs(Taiwan-tea Assortment & Grading system)的全新 Logo 也是本次看點之一,結合台灣寶島的圖示,配上茶樹發芽、茶園梯田、代表認證的指紋與打勾等意象,組成的圖示風格清新可愛,又富含寓意,台灣茶分級分類系統的認證有了全新的歸屬與樣貌。

    從千個茶渣再生紙盒開始,燃起台灣茶業包裝無限可能的永續火苗

    回收 10-15% 茶渣再生的紙盒與全新製成的紙盒相比,可減少每公斤約 1.16 Kg 碳排放;本次入選點數條形組約 27 點,球形組約 93 點,共計 120 點,製造約近千個紙盒。如果以每盒重量 30 克計算,粗估碳排放量可以減少約 33.4 kg。
    也許這樣的減碳量比起人類對地球造成的整體破壞,看似杯水車薪,不過讓原先完全廢棄的茶渣賦予了新的價值,茶渣能夠回收、其他廢棄物也可能有機會轉化,而在此次有機茶評鑑的展售會中,已經開始有許多茶農與茶廠直接表明與聯繫,希望跟進這樣有意義又別出心裁的台灣茶永續包裝設計!在這樣的迭代與傳播擴展下,越來越多消費者甚至茶葉生產者本身的非常認同這樣的想法,將會有更多產業願意投入研發,僅僅台灣一年的包裝茶葉產量,乃至於茶產業相關的包裝,都將燃起台灣茶永續發展的火苗無限可能的未來。
    全文轉載自綠媒體,原文標題:【有機臺茶的生態風土學02】從茶渣到茶盒:隨著一片茶葉燃起台灣茶包裝的永續火苗
    歡迎至 School 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官網註冊成為會員,了解更多永續職涯新可能!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