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想嚮亞洲」

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想嚮亞洲」

2020 年,全球邁向後疫新時代,在劇變發生後「亞太社企高峰會」的籌劃並沒有因此中斷,反而為了發掘更多台灣社會創新經驗,今年更正式更名為「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Asia Pacific Social Innovation Summit」、以「想響亞洲 Reimagine Asia」為題,盼透過社會創新的能量開啟亞洲的新想像。 更多詳情請見>>第三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想響亞洲」

專欄文章

23篇)
  • 支持媽媽勇敢追夢!計畫參與者真情告白:白蘭比我更重視我的夢想

    支持媽媽勇敢追夢!計畫參與者真情告白:白蘭比我更重視我的夢想

    社企流/文:蘇郁晴
    想到媽媽,你腦中會浮現什麼畫面?是在廚房裡忙進忙出為家人料理三餐的背影、還是抱著孩子一夜沒睡,疲憊卻又幸福的神情⋯⋯大多數的媽媽,總以照顧家人為優先,常將自己放在最後順位。
    根據《​​台灣母親女力大調查》顯示,有超過 5 成的媽媽是家務負責人和幼兒主要照顧者; 8 成的媽媽認為沒有自己的時間;約半數的媽媽將自己的夢想放在最後。
    發起這項調查、陪伴台灣走過半世紀的洗衣品牌白蘭,不只想做大眾打理家務的好幫手,更要做媽媽們的逐夢後盾,鼓勵每位母親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導者。
    為了支持媽媽實踐夢想,白蘭於 2020 年攜手社會創新組織 Impact Hub Taipei,發起「媽媽夢想勇敢 GO」計畫,號召媽媽們進行夢想提案,並提供培訓課程、諮詢輔導等資源,陪伴她們放膽追夢。

    夢想並非遙不可及!白蘭助媽媽們踏上逐夢旅程

    「有時候,不一定是社會對媽媽有這些期待,有些媽媽也會為自己貼上標籤。」擁有一名 3 歲孩子的聯合利華行銷總監蕭沂函分享。
    為了支持媽媽找回塵封的夢想,媽媽夢想勇敢 GO 計畫提供入選者客製化的培力課程、實踐夢想計畫所需的夢想導師等資源,協助每一位懷有夢想的母親打破社會框架、追尋自己的理想生活。入選的媽媽還能獲得一年份的白蘭洗衣產品。
    在培力課程中,白蘭會為媽媽們安排實踐夢想所需的技能與知識,例如邀請致力推動社會設計的「Social AED」發起人林紹偉舉辦設計思考課程,引導媽媽們面對實踐夢想過程中的困難,並運用工具激盪出創新的解方。
    ​在夢想導師的媒合中,白蘭會依據媽媽們的夢想企畫,從聯合利華內部挑選專業經理人,進行 4 次一對一的會面,提供專業的建議、資源及協助。舉例來說,聯合利華內部的品牌經理 May 和 Sylvia 都曾擔任過媽媽的追夢陪伴者,提供有個人粉絲專頁的媽媽如何經營宣傳自己、以及提高互動與社群黏著度等社群行銷建議。
    除了提供專業技能與個別夢想的建議外,白蘭也特別安排了療癒手作課程,提供媽媽們難得放鬆、相互交流的美好時光。過去,白蘭就曾邀請園藝治療師楊慧慎,帶著媽媽製作艾草巧克力,結合手作、植物及甜食,盼能為辛勞的媽媽們舒緩壓力。
    ​「在第一屆計畫結束後,最明顯的改變是,媽媽們起初都覺得追求夢想太遙不可及,但歷經過整個活動、受到夥伴間的正能量影響後,她們追夢的眼神充滿光彩、也越來越有自信。」蕭沂函分享這半年來的觀察,自己也深受感動。

    重拾塵封的畫筆,一本《獻給媽咪的繪本》誕生

    參與第一屆計畫、準備懷上第三胎的媽媽吳志芳,過去曾在外商銀行工作,生下第一個小孩後,便辭去工作,一肩扛起育兒與打理家務的責任。
    雖然吳志芳很喜歡能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但繁忙的日常生活,讓她幾乎難有自己的喘息時間,而在她經營個人粉絲專頁「這段路,我與乃森、賊米、吶吶以及萬事萬物」時,也發現有許多媽媽正面臨這樣的問題,於是吳志芳以製作《獻給媽咪的繪本》為提案,希望能將這些經歷化為創作素材,在支持與鼓勵所有媽媽的同時,也希望讓社會大眾了解,媽媽的生活看似簡單其實不然。
    ​「我從小就很喜歡畫畫,但成為媽媽後,常常沒有自己的時間,若不是有白蘭的計畫,我根本不可能再提起畫筆,更不用說要製作繪本。」吳志芳開心地分享,原先她對於如何出版繪本毫無概念,而白蘭不僅為她找來出版業資深編輯做說明、簡介繪本出版流程;更邀請摘下波隆那拉加茲獎故事類首獎的插畫家林連恩作為導師,給予繪本創作與編排的建議。
    最讓吳志芳感動的是,當時的夢想導師 May 正要準備生產,卻仍為她收集滿滿的資料,「他們比我還重視我的夢想,我也不能辜負他們。」吳志芳真摯地號召其他媽媽加入追夢的行列,「夢想不需要一步到位,只要開始往前走,終究會抵達彼岸,而妳也會更喜歡這個不斷進步的自己。」

    「參與計畫,讓我更有勇氣追尋夢想」

    另一位計畫參與者林珈卉,擔任家庭主婦 27 年,在每日照顧兩名孩子、處理家務之餘,也學習插花超過 20 年時間。兩年前,林珈卉與花藝課同學一起成立「蒔光盒子」,提供鮮花訂閱服務。2020 年,為了擴大影響力,林珈卉與另外兩名成員參與媽媽夢想勇敢 GO 計畫,盼能完善產品與服務、觸及更多受眾。
    ​「白蘭開設的課程及媒合的夢想導師,都會以自身經驗,提供我們最真切的建議、指引我們該從哪裡開始著手。」她分享,在導師們的建議下,她們針對產品與服務做了滾動式的修正。
    雖然為期半年的計畫已經結束,但蒔光盒子與夢想導師的連結仍持續下去,目前她們正在籌備一場聯合利華員工插花活動,這正是導師為她們串連的機會。「這個計畫讓我們充滿勇氣、更有自信的追尋自己的夢想,因為知道背後總有最有力的後盾。」林珈卉感性地分享。
    「夢想看似困難,但若你踏出第一步,就會發現沒有那麼艱辛。」林珈卉鼓勵媽媽們參與媽媽夢想勇敢 GO計畫,作為追夢的起點,「這裡不但提供資源與陪伴,還有一群不畏追夢的媽媽們相互支持與鼓勵。」

    ​妳有夢想提案,白蘭有滿滿資源!第二屆徵件計畫開跑

    第二屆媽媽夢想勇敢 GO 計畫已於 9 月開始徵件,將找來更多專業導師及評審陪伴媽媽逐夢,今年的活動評審邀請到了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親子天下出版暨產品企劃部副總監陳珮雯等,「希望能吸引有想法卻苦於沒有資源協助的媽媽前來提案參加,激盪出更多的正能量。」蕭沂函期許。
    若妳也和上述媽媽們一樣,想實踐自己的夢想,歡迎進入徵件計畫官網了解詳細徵件辦法,讓白蘭成為逐夢的雙翼,助妳在往夢想邁進的路途中,能無憂無慮振翅飛翔。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第三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想嚮亞洲」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閱讀文章
  • 老宿舍變身全台首創的 NPO 聚落!專訪幕後推手:這裡不只是辦公室,更是組織串連彼此、擴大影響力的「家」

    老宿舍變身全台首創的 NPO 聚落!專訪幕後推手:這裡不只是辦公室,更是組織串連彼此、擴大影響力的「家」

    社企流/文:李沂霖
    在台北市重慶南路與寧波西街交叉口,有棟 4 層樓高的建築,外觀是亮眼的黃、橘色點綴,一旁有路樹環繞,環境幽靜而生機蓬勃,難以看出它是超過 50 年的老公寓。
    來到這裡,一樓是家樂福首間「影響力概念店」,可以在此找到促進零奴隸革命的公平貿易巧克力、或是落實友善動物理念的非籠飼雞蛋;逛累了,還可以到隔壁的義美咖博館歇腳喝咖啡。
    再往上走,則是各式各樣非營利組織的辦公室,有致力提升尼泊爾教育環境的「遠山呼喚」、研發眼動科技為失語者開啟溝通契機的「森思眼動」等團隊。
    「這裡是我 20 年來夢想的重要實踐。」李安妮笑著說。這裡是台北 NPO 聚落(NPO Hub Taipei,以下簡稱 NPO 聚落),而李安妮則是促成此聚落誕生的關鍵推手之一。
    20 年前,長期推動婦女權益的李安妮,舉辦了一場「跨世紀婦女博覽會」,串連超過 50 個婦女團體,一同促進兩性平等。當時,李安妮看見台灣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簡稱 NPO)推動台灣社會的省思與改變的影響力,然而,多數 NPO 規模小、人力缺乏且財力有限,連擁有一個固定的辦公室都很困難,也缺少有效的方式彼此串連、放大能量,更遑論能輸出這些活力到國際。
    李安妮便心想,是不是能夠打造一個基地、一個能辦公的空間,解決眼前的問題?
    這個念頭埋在李安妮心中,直到 2018 年與北一女教師舊宿舍及 Impact Hub Taipei 相遇,地利、人和,催生了台灣第一個 NPO 專屬的「家」。

    政府空間、企業出資、民間經營,催生第一座 NPO 專屬基地

    話說 NPO 聚落的前世今生,這裡原是北一女教師的宿舍,自 1968 年完工,隨著時間推移,教師紛紛遷移,成了閒置荒廢的空間。為呼應公民團體對於台北市內辦公空間的訴求,台北市社會局著手進行這棟老宿舍的整修計畫。
    整修計畫將這棟老建物做外觀上的調整後,下一步則是尋找民間團體做內部空間的規劃與經營。擅長經營共同工作空間、串連並支持不同組織發揮影響力的 Impact Hub Taipei 似乎就是相當合適的人選。
    然而,要承接這項計畫,資金是相當大的挑戰,許多民間單位,包括 Impact Hub Taipei 都不敢貿然接手。李安妮得知此事後,便親自走訪了 Impact Hub Taipei 位於和平東路上的總部。
    「一踏進去,我 20 幾年來心中的想望,馬上就浮現出來。」笑稱與 Impact Hub Taipei 的初次相遇就是一見鐘情的李安妮說,整體空間的氛圍,就是她心目中的 NPO 基地能長成的樣子。「這裡不同的進駐單位都充滿活力,大家主動向我打招呼、介紹自己的組織,就像進入一個大家庭般。當下我就深信,Impact Hub 的經營方式,是能夠為一個空間注入生命力的。」
    在與 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陳昱築(Rich)與張士庭(Oliver)見面後,李安妮看見兩位年輕人的熱情與專業深受感動,便自告奮勇攬下資金籌措的責任,3 人一起接下這項老屋活化案子,由李安妮負責尋找天使資金、Rich 及 Oliver 則專注做空間規劃。

    貫徹永續精神,為 NPO 打造能擴大影響力的「家」

    第一位天使投資人,李安妮找到關注公益的義美總經理高志明支持。義美除了投入資金,更加入核心的工作小組,為 NPO 聚落的建置出謀劃策。
    歷時數月的施工、設計後,老舊的宿舍搖身變成可讓不同規模的 NPO 落腳的辦公室。Oliver 表示,許多 NPO 的規模、習性各不同,有的組織僅有一人、也不需天天進辦公室,那麼就只需要租用某些時間的一個位子,其餘時間就與他人輪流使用;也有組織人數較多,需要固定的空間可以討論事情,通常就會直接租一個大房間作為固定的辦公室。目前,NPO 聚落共有超過 20 個團隊進駐。
    在空間設計上,則貫串永續為核心,小至嚴格規範進駐單位落實垃圾分類、回收,大至硬體設備選擇「租用」冷氣服務,都是為了讓整個 NPO 聚落緊扣永續發展的精神。Oliver 也坦言,在這樣的原則下,原本一樓「最值錢」的店面,他們捨棄了連鎖超商、餐廳等較「賺錢」的選項,找來理念一致、同樣貫徹永續精神的商家成為進駐夥伴。
    「我們並不是要當二房東,而是希望讓這裡變成一個『家』,讓影響力擴大。」Oliver 與李安妮共同說道。
    整頓老舊的空間,重新裝潢、配置管線等工程固然艱難,但更加挑戰的是,如何讓這個聚落成為 Oliver 與李安妮口中,能讓進駐單位產生認同、彼此串連進而擴大影響力的家。
    Oliver 分享,在 NPO 聚落,他們時常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有時候一起煮飯、有時候一起聽演講,進駐其中的單位,就在各式活動中有了認識彼此的契機。
    漸漸地,各單位在發展業務或舉辦活動上,都有可以彼此協力的地方,Oliver 舉例,其中一個進駐單位為婦女新知協會,致力輔導二度就業的婦女培養縫紉技術;而另外一個進駐單位高林基金會,則是以推廣縫紉、服裝、設計為主,結合資源共享創造社會影響力。雙方便攜手開課,在高林基金會的縫紉教室培養有需求的婦女縫紉專業,並由婦女新知協會媒合工作。「而我們舉辦活動時,也會採購她們做的產品。」Oliver 補充道,這種大家相互連結的「一條龍」合作模式,時常在 NPO 聚落發生。
    「我們的角色就如催化劑,希望將不同類型,無論是服務型、倡議型、資深的或新創的 NPO 都能夠串連在一起、激盪出新的想法。」Oliver 說道。
    這座由政府、民間單位、企業協力建置的 NPO 聚落,在開幕短短 3 個月便獲得 2019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經營特別獎」,大大肯定了公私部門的夥伴關係(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簡稱 PPP)得以實踐。
    而今 NPO 聚落發展剛滿一年,Oliver 表示,有超過 9 成的單位滿意空間的氛圍、且認為在此能有效促進組織間的交流。「但最讓我們感到有成就感的,是有越來越多組織自己自主去發起一些改變,更會主動問我們『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可以一起做的?』」
    目前,NPO 聚落仍在持續整建中,李安妮興奮地分享,二樓會規劃辦公空間、會議室以及可容納 60-80 人的活動場所,讓更多 NPO 可以進到這個場域,促進更多改變的可能。
    「我認為 NPO 聚落就是一個容器,可以容納相當多元的組織,且任何組織進來都能呈現他們最自在、最舒服的狀態。」Oliver 說道。
    兩人期許,NPO 聚落作為一個具旺盛生命力的有機體,可以讓不同的 NPO 在此串連、一同成長,並將影響力擴大至所在的社區、更進一步接軌國際。「看著這些組織的理想得以實踐,就等於我們的夢想已經達成了。」李安妮感性地說。
    本文為第三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想響亞洲」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閱讀文章
  • 未來 10 年社會創新發展白皮書:6 大建議實踐全球永續性

    未來 10 年社會創新發展白皮書:6 大建議實踐全球永續性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呼應 11 月社會企業月,第三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於 11 月 4 日發表未來 10 年亞太社會創新發展白皮書,提出 6 大建議的策略方向,彙整近 20 國、超過 80 位海內外重量級專家,線上共創未來經濟復甦計畫與社會創新的重新推動。6 大建議方向如下:
    • 適當的對話空間與辯論環境,建立共同利益與目標
    • 培養公民永續意識,並重視青年的社會認知與社創參與
    • 強化組織的彈性管理,與培養決策者的危機應變能力
    • 科技與永續的結合是未來的趨勢,相輔相成產生加乘效果
    • 吸引更多資本投入社會創新產業,共創財務永續性
    • 建立跨國界的社創生態系統,共同實踐全球永續性
    來自亞洲創投慈善網絡(Asian Venture Philanthropy Network, AVPN)東亞區主管 Ken Ito 表示,在 2019 年 AVPN 總共投入超過 40 億投資,社會影響力是未來持續看好的產業!
    今年全球企業深受疫情衝擊,愛迪達副財務長 Brad Casselman 也分享因應之道,強化正向的團隊文化以建構獨特的企業核心價值;並在資源有限狀況下,促使效益極大化。而在疫情期間,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換位思考,如何創新並發揮自身影響力,帶動社會改變與永續發展。(延伸閱讀:「面對挑戰要想著贏,而非不能輸」愛迪達副財務長 Brad Casselman 提出疫情衝擊之下的企業因應之道

    促進良性對話與辯論,讓青年成為帶領社會創新發展的助力

    白皮書建議中提及,在建立社會創新生態系統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致的發展目標,且找到願意一同參與共創的夥伴,並在過程中思考與反饋出最適合雙方的合作計畫,因此,建立良好對話空間、辯論的環境,並匯集共同利益及共同目標是關鍵。
    而在驅動社會創新發展上,青年扮演重要的助力角色!以印尼為例,目前印尼共有 6665 萬名青年人口數,將近新加坡總人口數的 12 倍多。
    擔任印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社會政策顧問的 Angga Dwi Martha 認為:「青年不只是永續發展的受益者,同時也是推動者之一。然而年齡歧視卻是青年發展的一大阻礙。」青年常被定義為過於年輕、教育程度不足或缺乏社會歷練,而無法獲得足夠資源來實踐永續行動。
    因此 Angga 也給予想投入永續發展的青年 5 項建議,「找到自我熱忱」、「自我能力的培養與建置」、「建立社群網絡連結」、「提高主動性並持續發揮創造力」、「倡議前先投入議題研究與數據分析」。他也呼籲社創組織或企業應該去挖掘有潛力的青年,並透過專業能力的培訓及提供更多發展空間與機會,來提升青年在永續議題的參與度,進一步帶領青年參與永續行動的決策與討論,培養下一代的社創新星。(同場加映: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不分國家與世代——專家籲:促進國際社群合作是關鍵

    全球變動下的組織彈性與科技創新

    在氣候變遷及經濟發展的影響下,全球危機將只增不減,對於社創組織決策者來說,需隨時保有危機應變的能力,才能夠在混沌的情況下提供正確的應變決策。
    Tony's Chocolonely 國際發言人 Ynzo Van zanten 也提供他們因應疫情影響的作法,首先是以組織的團隊夥伴為優先,隨時關心身邊的所有工作夥伴;再來是觀察公司現況的營運發展,哪些產品服務的需求量驟降、或哪些產品服務的需求量大增,以計算整體的公司財務以及資源分配狀況;最後是了解合作夥伴的疫情因應政策,以降低整個生產鏈中的供應風險。
    而隨著科技發展,不僅促進工業鏈生產方式,也為人類打開全新的思維模式,如同市民永續創辦人林庠序所說:「善用『有溫度的科技』結合在地居民的文化與生活習慣,就可以讓便利的科技與人類的習慣產生相輔相成的效益,亦可降低科技的排他性。」未來不論在人工智慧的發展、科技媒體的應用等等,都可以為永續發展目標帶來創新的加乘效果。

    社會影響力投資實現財務永續性,投資者與未來領袖成共利關係人

    社會創新發展背後,社會影響力投資扮演重要角色,而近年來美國專家 Lisa & Charly Kleissner 提出資產全部投入影響力投資,而不犧牲財務可持續性的「百分之百影響力投資」更成為重要趨勢!
    樹冠影響力投資創辦人楊家彥表示:「百分之百影響力投資的意義在於,被投資的團隊必須是有潛力達到損益兩平的財務自主型公司,而投資人也能夠期待投資組合可以達到財務正報酬,以實現所謂財務永續性。」因此,樹冠影響力投資本身 3 大投資準則為:「組織財務可持續」、「社會影響力特性」、「團隊素質與能力」。他鼓勵所有的創新創業家逐步落地實踐影響力計畫,逐漸累積公司經營的實力與策略系統,就能夠找到理念切合的投資者。
    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特助張宏尉會計師也提醒所有新創創業家:「社創組織若想要達到損益平衡,就要懂得隨時審視組織本身的財務狀況,就可以即時了解到哪些組織的服務或產品需要被調整及改變。」最後,楊家彥也總結:「影響力投資追求比較高的社會影響力、而非單純財務利益,並與未來領袖成為共利關係人。」(延伸閱讀:當社會企業遇上影響力投資:懷抱使命、長期獲利,才能創造改變世界的永續影響力

    疫情下的轉機,社會創新浪潮再起!全球共創社創生態系統

    根據統計,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 GDP) 67% 由中小企業所創造,而近年來社會企業又是中小型企業市場中成長最快速的產業,在 COVID-19 疫情的影響之下,許多國家的中小型企業、社會企業等組織在缺乏完整的生態系統以及經濟系統的支持之下,皆面臨了即將倒閉的危機。我們到底該如何協助彼此度過此次全球危機呢?
    Impact Hub 全球總監 Gabriela Gandel 認為「社會創新」可以帶來改變的浪潮,其中社會創新有助於疫情災後復原的 5 大重要關鍵,首先社創組織較能以創新方式提供疫情中所需的必要物資與服務,且提供人民穩定的工作環境與社會福利保障,以及運用創新的方案解決疫情之下所產生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同時,持續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最後賦權與創建活化社區組織以打造更完善的社創生態系統。(同場加映:疫情衝擊下逾 4 成社企面臨失敗風險——Impact Hub 如何展開即刻救援、創建亞太區社會創新網絡?
    最後,誠如 Impact Hub Manila 的創辦人 Celeste Eden Rondario 所說:「面對疫情社會創新創業家無所畏懼,所謂危機中的轉機,疫情將為社會創新組織打開更多的市場機會。」
    閱讀文章
  • 「越重視 ESG 的公司,具有越強的恢復力」從環境、社會與治理 3 大面向衡量企業永續力

    「越重視 ESG 的公司,具有越強的恢復力」從環境、社會與治理 3 大面向衡量企業永續力

    社企流/文:陳星穎
    隨著大眾對永續意識的抬頭,不僅是消費者看重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是否符合環境、社會效益,越來越多投資人更以「ESG 原則」為指標,衡量一間企業在 「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3 大面向的表現,作為該公司是否值得長期投資的判斷標準。
    2020 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邀請 3 位熟悉創投事業的經理人:亞洲公益創投協會(Asian Venture Philanthropy Network,簡稱 AVPN)東亞地區總監 Ken Ito、標普全球企業永續部門總監 Cheryl Chen 與 Zingforce Ventures 創辦人 Sertact Yeltekin,交流 ESG 投資在全球的趨勢發展。

    AVPN 跨足全球,盼打造更完善的公益創投生態系統

    成立於 2012 年的 AVPN ,發起於新加坡,旨在壯大亞太地區的公益創投理念,希望透過市場機制來達成降低貧富差距的永續發展目標。
    AVPN 的會員大部分都在亞洲,僅有約 20% 的合作組織在亞洲以外的國家。在東京 AVPN 負責日本市場的 Ken 表示,「我們想要在全世界建立更完善的公益創投生態系統。」
    目前 AVPN 的合作夥伴包含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相關組織,也有微軟、Google、黑石等大企業,「他們也想要一起參與能發揮社會影響力的工作,所以會想知道他們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價值跟專業來幫助這個產業。」
    Ken 表示,「過去 2、3 年我們發現了各式市場開始進行整合,所以許多 ESG 投資人都希望將企業的社會責任投資作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其實對於社會創新產業是一大助益。」
    2019 年,日本企業的社會責任投資市場已突破 40 億美金,儘管 ESG 投資對於日本而言是個外來的觀念,但 Ken 認為這個趨勢正在蓬勃發展中。

    標普全球企業永續部門總監:「ESG 管理需要更清楚的流程與方法」

    標普全球作為一家提供金融統計數據的大公司,近幾年因應社會趨勢也開始發展 ESG 評估。企業永續部門總監 Cheryl 表示,標普全球最主要提供的是股市指數,同時也分析哪些國家值得投資,「現在我們也會一併評估他們對於環境生態的貢獻,去年我們就已經發展出超過 100 種的 ESG 指數。」
    回顧 ESG 發展的一些歷史脈絡,過去 20 年,ESG 評估已經在企業永續發展的領域累積巨大的能量,在政策部分,紐西蘭在 2019 年成為全球第一個強制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的國家;在商業領域,也有非常多世界前 500 大的企業以 ESG 原則投入永續行動;在亞太地區,香港、菲律賓都逐漸為 ESG 的做法制定相關的政策。
    然而 Cheryl 認為,即使 ESG 的發展飛快,不過對於 ESG 的衡量,還有許多定義不清的領域,「人們需要更清楚的定義才知道如何做永續的 ESG 管理,歐盟國家從 2021 年 3 月開始,就會要求企業揭露他們的 ESG 評估做法,這樣未來大家就可以更清楚 ESG 的評估流程,也能夠有更明確的指標來衡量進度。」
    Cheryl 最後補充,當全世界都面對公衛的危機,各地的工作機會受到威脅,或許也是喚醒人們按下重新設定鍵的機會,「我們可以重新審視我們很多事情的做法。現在你會發現很多企業都有危機時期的工作流程,你會看到那些特別重視員工的企業,他們在疫情之中還是可以維持非常好的表現。」 她也發現,越是重視 ESG 的公司,通常具有越強的抵抗力和恢復力,這也印證了 ESG 的發展對於企業永續生存的幫助。

    讓影響力投資主流化

    「我們要在意利益還是我們的社會環境?還是要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尋找一個更永續、更共益的方法?」Zingforce Ventures 創辦人Sertact 在見證今年疫情的衝擊之後,拋出了這樣的問題。
    身為一個影響力投資人,Sertact 過去也是從主流的投資轉進這個領域。當時還不知道影響力投資該怎麼做的他,來到亞洲與一群投資夥伴成立了一個幫助新加坡社會企業的基金會。「這個從一般投資轉到影響力投資的過程對我來說非常特別,」Sertact 回憶。
    當時他不斷思考如何將影響力投資主流化,「我在新加坡跟一個銀行家討論的時候,他都戲稱我是一個嬉皮,但我覺得這是未來 5 年必須要採取的行動,否則我們無法達到 2030 年的永續發展目標。」
    Sertact 認為 ESG 所仰賴的理論就是希望可以給投資人好的報酬率,「但我們不會在影響力這方面妥協,ESG 只是奠定一個標準,讓企業去思考他們對於社會環境的影響。」
    為了讓影響力投資的概念進入主流市場,社會企業必須計算影響力的經濟利益,Sertact 表示,「ESG 評估其實是一個非常繁瑣的工作,投資人的工作大概只有 3% 在衡量這些投資帶來的社會影響力。如果我們想要帶來改變,我們就必須花跟計算財務報酬一樣的時間去研究社會跟環境的影響力。」
    Cheryl 總結,在社會公益跟利潤之間,人們經常覺得兩者需要互相取捨,「我覺得社會公益和利潤的二分法不會在一夕之間消失,但是彼此的界線會越來越模糊。沒有人說將來一定要在社會公益和利潤之間二選一,兩者其實是可以兼容並蓄的。追求利潤的企業,應該也要考慮自身的社會責任。」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第三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想響亞洲」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閱讀文章
  • 以「公私夥伴關係」破除補助思維——解密政府、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的三贏之道

    以「公私夥伴關係」破除補助思維——解密政府、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的三贏之道

    社企流/文:陳星穎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以下簡稱「PPP」),意指「公私夥伴關係」。自從 2015 年聯合國公佈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ment Goals,SDGs),許多國家意識到要創造永續的社會影響力,政府、民間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缺一不可。
    三方夥伴關係如何幫助社會共創永續發展的模式?2020 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邀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胡貝蒂、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以及 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昱築,分享他們心中對於的 PPP 的理想樣貌。
    擔綱主持的立法委員范雲提及,「傳統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合作經常是以補助的方式進行,然而補助其實是一個不對等的關係,所以 PPP 希望能夠透過公、私較為平等協力的合作,創造政府、企業、使用者的三贏,達到公共政策的目標。」

    社會創新組織、政府、企業三方合作,打造全台首座 NPO 聚落

    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昱築以去年啟用的 NPO 聚落作為 PPP 典範案例。NPO 聚落原址為北一女教師宿舍,20 多年來因為教師陸續搬離,逐漸成為都市的死角。直到過去 5 年民間團體的倡議,台北市政府才釋出這個閒置空間,由 Impact Hub 將其改造成非營利組織可以進駐的辦公環境。
    「政府會主動來找我們是因為他知道 Impact Hub 過去一直有在經營空間跟孵化器,」陳昱築解釋合作牽成的原因,「其實那時候我們公司才 3 年多,還在創業的死亡低谷徘徊,我就很擔心這件事能不能成功。」鉅額的空間硬體建置費,並不是一般新創團隊能夠負擔起的,所幸在友人牽線之下,Impact Hub 陸續得到義美集團、大金空調、悠遊卡公司等企業的支持,讓 NPO 聚落的理想藍圖得以實現。
    在 NPO 聚落成型的過程中,陳昱築表示,這次的良好合作經驗是基於政府與社會創新組織彼此的信任,「我們有共同的目標,在解決問題之前,互相信任。」他認為過去政府容易把社會創新團隊視為廠商,除了有比較多的要求之外,甚至可能壓縮廠商合理的利潤空間,「畢竟我們是社會企業,該享有的利潤還是要兼顧的。」
    陳昱築表示,當政府與社會創新團隊彼此都願意調整自己的定位,雙方才會是平等的夥伴關係,共同合作的目標也能更順利地實現。

    家樂福設立影響力概念店,與 NPO 聯手食物轉型

    作為企業端代表的蘇小真,開場即介紹自己的多重身份,「我除了是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之外,也是家樂福的 CSR 跟媒體公關總監,所以我本身就處在一方面是非營利組織,一方面在企業當中。」擁有雙邊經驗的她,認為非營利組織跟企業之間要成功對話的關鍵,在於對彼此的同理。
    過去 2 年,家樂福大力推動食物轉型計畫,然而,要推動食物產業的轉型,背後其實牽涉到許多利害關係人。蘇小真表示,「很多企業都非常害怕跟非營利組織合作,因為覺得他們會用非常激進的方式溝通。很多人對不同的組織都會有一些偏見,可是事實上不是組織的問題,是人的問題。」她認為,雙方必須要坐下來對話,了解彼此可用的資源,才能推動合作的發生。
    為了讓彼此互相理解,家樂福在 2019 年設立了第一家「影響力概念店」,希望打開關於社會創新的對話空間。
    蘇小真說明,「它不是一般的家樂福,我們把這家店設定成未來商店的形式。未來商業放在架上的商品都應該是已經幫助消費者做好選擇,消費者買的任何商品其實都會對社會環境產生正面影響力。」
    蘇小真期望影響力概念店可以作為起點,促成政府與民間組織更多的永續發展計畫,也讓民眾看見未來台灣商店的價值,「每一個人其實都可以透過選擇發揮影響力,為了地球,為了社區,為了我們愛的人。不要輕忽每一個人選擇的能力,從一顆蛋、一瓶豆漿選起,你都可以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延伸閱讀:「從價格導向變成價值導向」踏進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看見商品背後的永續價值、用新台幣做出改變

    公部門串連企業與社創組織能量,攜手解決社會問題

    接在兩位民間代表的分享之後,公部門代表胡貝蒂表示,聯合國 SDGs 是台灣施政上很重要的目標,然而這 17 個目標只由公部門來推動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必須借助社會創新組織、私部門企業,甚至是消費大眾的力量,才能讓這些目標在 2030 年達成。
    過去幾年,在唐鳳政委的帶領之下,政府部門在跨域合作的努力主要有三:
    1. 創建 Buying Power 平台,讓社會創新組織上架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產品,並且由政府獎勵企業做有意義、有責任的消費與採購。
    2. 舉辦總統盃黑客松,集結各路「黑客(hacker)」實現公民票選出的願望,透過數位應用加速公共服務優化。
    3. 解決新創團隊應付採購程序的痛點,透過「政府採購共同供應契約」,讓創新的服務或產品能夠進到政府部門裡。
    胡貝蒂特別介紹獲得 Buying Power 特別獎的案例——「众社企」。過去一直陪伴身障朋友出遊的众社企,因為非常貼近身障者的需求,受農委會與交通部邀請,規劃農村聚落以及國家風景區的無障礙環境。與身障者共同討論、設計後,众社企不負期望,為政府規劃出亞太首屈一指的身障友善旅遊景點。
    胡貝蒂表示,社會企業的痛點往往在於找不到合適的通路,而企業則苦於尋找社會創新的案例,政府作為平台,可以串連公私部門的能量,透過揭露資訊的方式促成更多的交流,進而媒合良好的合作機會。
    目前在國會服務的范雲總結,「我們需要也樂見更多的 PPP。行政院去年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投資計畫共有 95 件,民間投資的總額已經到 1745 億,事實上並不低,但是我們期待更多。」期待透過法規的改善,降低良心企業與政府合作的負擔,好讓彼此能共同解決更多社會問題。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第三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想響亞洲」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閱讀文章
  •  專訪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胡貝蒂:從整備國內環境到串連國際資源,願作社會創新組織成長的沃土

    專訪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胡貝蒂:從整備國內環境到串連國際資源,願作社會創新組織成長的沃土

    社企流/文:李沂霖
    「我們期許自己是一座花園、提供沃土,讓身處其中的百花綻放。」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胡貝蒂,以「花園」比喻中小企業處(以下簡稱中企處)所扮演的角色,而她口中的百花,就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社會創新組織。
    隨著社會問題越來越複雜,懷抱社會使命、並以創新手法找尋解方的社會創新組織因運而生,成為促使社會進步的關鍵能量之一。
    「我們的工作,就是支持這股力量持續發展。」胡貝蒂說道,為使社會創新組織遍地開花,中企處先是開闢沃土——從零到一建置「社會創新組織登錄資料庫」;接著豐富生態——開辦「Buying Power-社會創新產品及服務採購獎勵機制」(以下簡稱 Buying Power);此外,更導入活水——推動「亞太社會創新合作獎」。從整備國內環境到串連國際資源從基礎建設到引進資源,為社會創新組織打造肥沃的成長環境。

    開闢沃土——建置「社會創新組織登錄資料庫」,鼓勵各組織揭露社會使命

    提及當初建置「社會創新組織登錄資料庫」的原因,胡貝蒂表示,原是想作為一個平台,廣納全台投入社會創新之組織,使民眾可以在此認識並了解社會創新組織的理念。而後,也據此訂定「社會創新組織登錄原則」,讓政府各單位能援引使用,提出相應的資源給予社會創新組織。
    「期許此資料庫能讓原本分散社會各處的涓涓能量匯流在一起,進而串聯社會創新生態系中的每一份子,共同協助社會創新發展。」胡貝蒂說道。
    而此資料庫對社會創新組織而言有兩大效益,其一是增加曝光管道、第二是能取得育成輔導資源。舉例而言,推廣食物零廢棄的組織「RE Green」便因登錄資料庫,公開其社會使命,進而獲得至台北市英僑商務協會(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aipei,簡稱 BCCT)頒獎典禮擺攤的機會,也藉此增加了外銷商機媒合及採購合作的可能性。

    豐富生態——打造「Buying Power」串連政府、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機會

    為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第十二項(SDGs 12)「責任消費與生產」,中企處打造 Buying Power 機制,鼓勵各級政府及中央各機關、國營事業、民營企業及民間團體,採購社會創新組織產品或服務。「一方面可協助社會創新組織拓展行銷通路,另一方面則鼓勵市場認識這些有理念、有動能的社會創新組織,透過獎項誘因促成實際合作。」
    自 2017 年推動 Buying Power 以來,已有超過 150 家企業及公家單位參與;採購額度也持續上升,從第一年的 8500 萬、至第三年已達 3 億。胡貝蒂表示,「這些數字證明了,社會創新組織彼此合作、以達雙贏共好的思維,已日益受到重視。」

    導入活水——辦理「亞太社會創新合作獎」,匯流國內外社會創新經驗

    除了在台灣社會創新生態圈中建置具備豐沛資源的沃土外,中企處更將關注範圍擴及至國際,於 2019 年辦理首屆「亞太社會創新合作獎」,評選及獎勵亞太地區的社會創新案例,並邀請至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辦理頒獎典禮。
    透過這項國際型的獎項,能吸引他國優秀的案例參與、也能讓台灣在地的社會創新能量被更多人看見。來自各國的組織可相互交流、彼此學習,共同激盪面對社會問題的解方,回應 SDGs 17「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胡貝蒂分享,在 2019 年第一屆的亞太社會創新合作獎中,台灣獲獎團隊如清理海洋塑膠微粒的「點點塑」、與勵馨基金會聯手培力弱勢婦女的「芙彤園」等組織,皆令她非常印象深刻。而國際的獲獎團隊中,榮獲評審團特別獎的印尼組織「基貢德哇時尚村實驗室」則最吸引胡貝蒂的目光,「他們聯合產、官、學界共同合作,發展一套循環生產流程,將原本高汙染、高壓榨的時尚產業工作環境轉變為健康多元的時尚村。」
    而今年的亞太社會創新合作獎名單甫於 9 月公布,根據胡貝蒂觀察,第一屆和第二屆的團隊其實異質性很大,第二屆的獲獎案例像是:香港因應新冠肺炎而成立的社會企業的零利率緊急貸款基金「Community Resilience Fund」、越南「Journey of the Senses」培訓聽力與視覺障礙者成為餐廳、花店等地的服務者。「共同點是這些合作案例都積極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也與不同合作夥伴一同努力,在這個社會和環境風險越來越高的世界裡一起『打群架』,解決問題。」

    引進資源,讓百花綻放

    展望未來,胡貝蒂期許中企處繼續作為一座引進各種資源讓百花綻放的花園,「我們的目標就是,促進社會創新友善發展環境,期望接下來,台灣社會創新組織可以持續多元發展,進而成為可複製的『社會創新模式』,成為國內外交流的典範。」
    本文為第三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想響亞洲」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