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John Cameron on UnsplashPhoto Credit:John Cameron on Unsplash
全球每年製造的電子廢棄物達到 5 千萬噸,但回收率卻僅有 20%。面對電子廢棄物的問題,新加坡政府除了立法規定生產者責任、找來第三方監督外,社會企業也提出解方,以社區為單位發起以維修代替購買活動,期望從源頭解決電子廢棄物問題。
社企流/文:劉俐君
數位時代下的電子產品年年推陳出新,電子廢棄物早已是各國頭痛的環境問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在 2019 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每年全球製造的 5 千萬噸電子廢物,卻僅有 20% 回收率,若積極採取行動,預估到了 2050 年電子廢物製造量將翻倍,上升至 1.2 億噸。「當你將電子垃圾扔進垃圾掩埋場時,污染就開始了。」國際永續發展顧問 Deepali Sinha Khetriwal 提出警告,電子垃圾是一種無聲的垃圾污染,不似塑膠垃圾容易在各處被看見,電子垃圾會隱藏在掩埋場中並釋放污染物質。處理電子垃圾除了面臨掩埋空間不足的挑戰,在回收和掩埋過程若處理不當,將會導致重金屬污染,帶來環境及人類健康隱憂。
重視高科技製造、研發技術發展,同時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小國家之一的新加坡,處理電子垃圾更是首要解決問題。由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在 2018 年研究中,指出每年新加坡產生約 6 萬噸電子廢物,相當每人每年丟棄 73 台手機。此趨勢下,新加坡唯一的垃圾掩埋場會在 2035 年被填滿。
意識到電子垃圾處理的重要性, 成立於 2011 年的社會企業——永續創新實驗室(Sustainable Living Lab)在 2014 年就在社區中發起 Repair Kopitiam 行動,倡導以維修代替購買,減少垃圾的累積。

咖啡店裡賣的不是咖啡,而是維修服務

雖然在馬來語中 Kopitiam 是咖啡店的意思,但 Repair Kopitiam 可是不是一間咖啡廳,而是一項倡議運動,旨在透過維修的方式來降低物品被丟棄的可能。Repair Kopitiam 在新加坡設立 9 個固定地點,自 2014 年起,每個月最後一個週日舉辦社區維修活動,從故障的電子設備到撕壞、損毀的衣物、家具,為社區居民帶來免費的維修服務。
雖然 Repair Kopitiam 不是正式維修中心,但卻聚集有維修專長或有興趣投入的志工。擁有機械工程師背景的 Danny Lim 表示,「我們修復在製造過程中已造成碳消耗的物品,讓它們被重複利用」,他提到若是遇上新型家電用品時,維修技術上面臨困難,也會透過彼此的學習與討論並解決問題,「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學習過程」。(延伸閱讀:可以用一輩子的行動電源!紅點設計大獎得主,讓舊手機電池擁有燦爛的第二春
(維修咖啡店每月舉辦一次,目的是讓更多人具備維修物品的能力。來源:Repair Kopitiam)
(維修咖啡店每月舉辦一次,目的是讓更多人具備維修物品的能力。來源:Repair Kopitiam
這項計畫的終極目標是讓更多人具備自行維修物品的能力,除了維修聚會之外,Repair Kopitiam 還透過多樣化的課程和活動,讓有更多人透過學習維修獲得成就感,並回饋於社會。目前也已經成功培育 4 千名志願的維修教練,將其影響力深入、擴展至當地社區。

政府介入立法,讓生產者責任不再只負責生產

為了更有效地解決電子垃圾問題,新加坡政府也在 2019 年制定永續資源法(Resource Sustainability Act),明定電子電器產品製造商的製造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註一),規定生產者責任不再只是負責生產,也需要負擔後續電子垃圾處理及回收的費用和物流。
為確保製造商負責,新加坡政府委任德國回收公司 Alba Group 為管理,不僅負責讓生產商承擔相關責任,更要監督電子廢棄物的回收。電子、電器產品生產者須將收集的垃圾交給 Alba,再由 Alba 組織收集活動(collection drive)並與地方議會聯繫以收集全國的廢棄物,為了方便民眾更好地執行處理使用過的電子產品,Alba 更在新加坡市區放置了 600 個電子垃圾箱。之後,再將其廢棄物送往位於非城市化地區的分類中心。
(便利民眾使用的電子垃圾收集站。來源:Alba)
(便利民眾使用的電子垃圾收集站。來源:Alba
這些收集來的電子廢棄物,在分類中心裡,一面有著工人用石膏材料包裝老舊的家電用品、秤重後裝上卡車;另一邊的貨櫃則裝滿分類過的舊手機、筆電、燈泡、電池及充電器;Alba 將分類完的廢棄物送往國內外回收業者進一步拆卸和分離,再將廢棄物送往海外的金屬貿易商或精煉廠。Alba 公關處主管 June See 表示,他們在 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12 月期間,收集了 8900 噸的電子垃圾。這也代表著,民眾開始有意識地了解回收廢棄電子產品的重要性。

公私部門協力,共同面對電子產品回收的挑戰

然而,回收電子產品法令頒佈後,開始執行時也面臨了許多挑戰,例如大眾沒有照著指示回收,導致需要耗費許多人力及資源在分類和移除包裝及廢物,或是法令規範的不夠周全,除了大型電器與舊電子產品外,其餘如熱水壺、電鍋等小型家電、或是鐘錶、小型醫療器材等產品並未納入範疇中。June See 表示,在法令還未明定前,Repair Kopitiam 在社區發起的維修力量能暫時彌補回收的缺口。
新加坡的電子垃圾實驗提供的經驗若運用到其他國家,可能有助抑制或解決全球電子垃圾問題。有政府針對製造者制定法規,並由第三方監督實行,在計畫不足之處,就依靠社區的力量彌補。從根源解決電子垃圾累積的問題,改變消費者的習慣,也能讓生產者在製造過程中思考並負起垃圾、污染處理的責任。
註釋
註一:EPR 框架延長了生產者責任的範圍,涵蓋產品從原料、製造、運輸、銷售到回收的整個生命週期。
參考文章
核稿編輯:葉于甄
從事社區營造有 N 百種方式,一起來聽兩位返鄉青年透過藝術,讓人更想回家的歷程及故事>> 立即報名

文章標籤

  • 社企案例地球村

    社企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