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學生作業 打動25個國家善心
文:黃仲豪
來源:官網
電力對我們的便利生活不可或缺,但是在開發中國家仍然有16億人口無電可用,而大型災害發生時,由於交通系統和電力系統的破碎,更讓照明問題雪上加霜,需要便宜、方便布建、可自行發電的照明來源。
電力不便,沒有方便的照明正是Andrea Sreshta在2010年參與海地地震救災工作時,觀察到的現象。Sreshta指出「照明問題普遍被忽略,我知道災民在晚上會覺得不安全,尤其是婦女和小孩,三不五時就發生強暴、擄人、或洗劫的事件。」
當時Sreshta還是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研究所的學生,她在回到校園之後有一門課要求設計一樣可以幫助災民的產品,大部分同學的設計著重在食物送達、飲水和避難所,但是她和同學Anna Stork兩個人決定著手解決照明問題。
這個想法催生了LuminAid,一個可折疊、便於運送、低成本的太陽能燈具。她們請MBA的同學幫忙發想營收模式,寫出一份營運計劃書,兼顧營利和慈善捐助,成為LuminAid站穩腳跟和未來成長的藍圖,從此這不再只是一門課堂上的作業。
LuminAid本身是個靠太陽能充電、輕巧、又低成本的LED燈,包在一個可以摺疊的塑膠包裡面,重量約等於一小顆蘋果。裡面有一個可調整亮度的LED燈,一個薄膜太陽能板和兩顆充電電池,太陽底下照射4小時就可以充飽電,最高可以持續發光8小時。要使用時,就對塑膠包吹氣,就好像吹氣球一樣,塑膠包會膨脹成一個燈籠,充氣後的大小約等於一個抱枕。還附有提把,方便掛起來或讓使用者提著走。
由於被塑膠材質包覆,所以LuminAid不只可以防水,充氣後甚至可以浮在水面上。塑膠包裝可以印刷文字或圖案,使用說明或者是捐贈者的圖樣可以印在外觀上,提高捐贈動機。
 
 
市場上當然也有其它低成本的太陽能燈具可供救災使用,不過LuminAid的優勢在於可以摺疊,原本只能裝8支手電筒的箱子,就可以裝進50件折疊好的LuminAid,這讓裝箱、運送和布建更有效率;LED光源相較於燈泡也較不易在運送過程中破損;大量生產下的成本每件約為6美元,相較於太陽能手電筒的10美元,對救災單位更有吸引力。
由於重量輕、體積小、方便攜帶,比燈籠或手電筒好用,可以吸引愛好戶外活動如露營、登山、攀岩的消費者,她們打算將這項產品引進戶外休閒市場,藉由歐美消費市場打平開銷。2011年11月,她們發起一項行銷活動「送一得一」,消費者花25美元送出一件LuminAid,自己也可以獲得一件,到今年7月為止已經送出3300多件,參與的消費者跨越25個國家。
消費者很認同這項照明產品能夠解決的社會問題,自己的購買行為不但滿足戶外活動的需要,同時還可以幫助到其他弱勢族群,這讓購買行為昇華到精神層次。有25個國家的消費者參與這項活動,捐贈的燈具也已經幫助非洲和亞洲超過十家的非營利組織、孤兒院、和小學。
這項創意已經贏得三項創新比賽大獎,公司也靠著露營和戶外休閒消費者損益兩平,不過更讓她們高興的是,在災區已經有數千人受惠於這樣發明。
由於災區復原之後,這項急難下使用的太陽能照明燈具,很可能會被電力照明取代,為了避免對環境造成負擔,她們正在研發使用可分解的塑膠材質來製造下一代的產品。未來還要在不增加LED的數目下,提高亮度。
在這又熱又平又擠的地球上,天然和人為的大型災害不知道在何時何地還會再發生,十三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歷歷在目,急難救助的作法和用具還有很大改善的空間,能夠像LuminAid這樣兼顧企業營運和社會救助的社會企業非常難得,但是這個例子也代表著急難救助市場其實也頗有獲利潛力。
本文原刊登於商業周刊
作者簡介:黃仲豪,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學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曾任職htc十餘年,受到社會關懷和公共利益呼喚,頓悟人生高度在肯捨,遂展開第二人生、投身非營利組織,希望協助運用企業智慧解決社會問題,現為社企流編輯。

文章標籤

  •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集結社企流每週在商業周刊網站專欄部落格「公益是門好生意」之文章,文章亦搭配影音刊載於TEDx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