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場「非創業競賽」吧!迴響計畫以行動為燃料,助上百位青年主動出擊
文:郭潔鈴
當你想到 10 年後的未來,希望看見什麼樣的社會?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關注的議題,例如空氣汙染如何減緩、海洋垃圾如何消滅,或是婚姻平權如何實現。然而當發展狀況不如預期時,多數人除了深深嘆一口氣,往往並不會產生下一步行動。
除了嘆氣外,個人還能有何作為?「迴響計畫 Rethink 2027」以 10 年後的未來為題,希望發起一場「行動孵化計畫」,讓青年相信只要踏出第一步,行動絕非難事。「我們想給這個世代的青年一個參與行動的藉口!」迴響計畫的總召 Jarah 說道。
由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台大創新設計學院承辦的「迴響計畫」,自 2017 年開跑,旨在鼓勵青年成為「行動派」,降低青年參與行動的門檻,使改變社會的動能持續滾動。
(迴響計畫總召 Jarah(右)和設計師韋呈(左)。來源:社企流)
(迴響計畫總召 Jarah(右)和設計師韋呈(左)。來源:社企流)

來一場「非創業競賽」吧

青年為何難以跨出行動的第一步?Jarah 觀察,只批判、不行動的理由有百百種,像是「這是結構性的問題,我沒有辦法去改變」等藉口,「但說到底只不過是沒有勇氣去跨出那一步。」
儘管業界、學界蔚為流行的創新創業競賽,皆鼓勵青年在學生階段即可小試身手,發揮創意想出可改變社會的點子。然而任職於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同時也是迴響計畫發起人的 Rax 卻觀察到,大多數的主流商業競賽,都設置了較高的門檻,使對創新創業較無概念的人難以提起勇氣參與。
Rax 語重心長地分析,「大部分的商業競賽,就像是掌握資源的人在彼岸,對著另外一岸的青年說:『請你們帶著商業模式或計畫書跳過來吧,如果跳得過來,我就投資你們。』」
而暫時無法跳往彼岸的人,若沒有高人指點迷津,或許會一路迷惘,甚至從此失去行動的勇氣。因此 Rax 盼望藉由發起迴響計畫,在岸與岸之間搭起橋樑,使行動之路更加順暢。
「我們的社會並不是能鼓勵你去做出行動的社會,因為多數人會要求看你的績效、看你有沒有辦法養活自己。」Rax 感概道。因此迴響計畫不要求參加者精心策劃一份商業計畫書,而是以參加者的執行力為優先考量。
Jarah 笑稱:「迴響計畫其實是一場『非創業競賽』!」不求創業、也非競賽的迴響計畫,盼望帶領青年從能力所及的最小行動做起,一步步驗證問題與答案,最後形塑出更接近社會現況、也更貼近使用者的解方。
(迴響計畫鼓勵青年從能力所及的最小行動做起。來源:迴響計畫)
(迴響計畫鼓勵青年從能力所及的最小行動做起。來源:迴響計畫

不斷向上的行動迴圈,助行動者形塑道路

為了給予計畫參加者一份行動指南,迴響計畫援引台大創新設計學院擅長的設計思考理論,發展出一套專為行動而開發的「行動迴圈」流程。
在行動迴圈中包含 3 個步驟:行動、學習、發想。參加者「行動」後,可獲得新資訊;再透過「學習」新資訊,獲得新觀點;最後以新觀點為基礎,「發想」出下一步的行動提案。
(行動迴圈示意圖。來源:迴響計畫)
(行動迴圈示意圖。來源:迴響計畫
舉例來說,想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的人,可以先至收容所蒐集資料,瞭解動物被棄養的原因;歸納出原因後,學習到原因是飼主並未充分理解照顧責任就領養寵物;最後發想出的下一步行動,就是設計出一套可以令飼主事先理解照顧責任的領養機制。
而執行下一步行動提案,就是進入下一個行動迴圈,如此不斷驗證問題並更新行動方案的流程,將能使執行者不斷提高視野,並逐步擴大影響力。
「這個一直跑的行動迴圈流程,就像是一個立體停車場的螺旋,它會一直往上,把你帶到更高的視野去看這個議題,並累積更多你可以觸及的人。」Jarah 表示。
奠基於行動迴圈之上,迴響計畫更發展了 3 大核心精神,鼓勵參加者勇往直前。3 大精神包括:
1. 先動,再說 2. 懷抱夢想,但從做得到的事情開始 3. 將遭遇的困難,轉化成學習的機會
Rax 補充說明,在開始行動之前,許多人往往傾向先等待別人回覆,例如等待專家接受訪談,此時迴響計畫就會建議參加者先從身邊可接受訪談的人問起。
「你永遠都有一個可以主動出擊的方式,而不是一直在等待別人做點什麼、或是給一個答案。」
當參加者不斷地試驗小而明確的行動,就如同在岸與岸之間鋪上一塊塊木棧板,最後終能形塑成一座大橋,開闢出一條軌跡清楚的行動之路。

3 大階段,伴行動者在實踐的路上不孤單

迴響計畫的整體計畫架構,同樣貫徹行動迴圈「先行動、再學習,後發想」的理念。計畫分為 3 大階段,包括「來吧!提案」、「去吧!行動」與「上吧!大夥」。
在第一階段「來吧!提案」中,提案者將會歷經 4 項任務包挑戰,以聚焦欲解決的問題。任務包的內容包括擬定訪談大綱、執行訪談、重新定義欲解決的問題,最後凝聚出下一步行動提案。
在第二階段「去吧!行動」中,參加者可依據上一階段發想的行動提案,進行 27 天的行動期;最後,在第三階段「上吧!大夥」中,將於對外公開的青年迴響行動節展現 27 天以來的行動成果,並於最終發表會中選出 3 組迴響團隊,各獲得 15 萬行動孵化金。
為了更加降低參加者採取行動的門檻,在計畫進行之初,迴響計畫便會為每組團隊導入一位設計思考教練,協助其活用行動迴圈的精神;不僅如此,迴響計畫也找來數位重視社會議題的新創代表作為團隊的行動夥伴,包括沃草的林祖儀、HaHow 好學校的黃彥傑、 人生百味的巫彥德等人,讓參加者獲得前輩的指引,在行動的路上不孤單。
(迴響計畫提供設計思考教練與行動夥伴等資源,助參加者在行動路上不孤單。來源:迴響計畫)
(迴響計畫提供設計思考教練與行動夥伴等資源,助參加者在行動路上不孤單。來源:迴響計畫

當行動的氛圍建立,迴響計畫就不需要存在了

迴響計畫自 2017 開跑至今已來到第二屆,兩屆相加共有逾 500 組提案者,並有 70 組團隊進入迴響計畫,提案者從大學生至社會人士皆有。
在所有組別中,最令 Jarah 和 Rax 印象深刻的,是一組由 3 位彰師大女學生組成的「盛夏少年」。回憶起過往,Jarah 眼神發亮地坐起身分享,「這群女孩想做的是偏鄉兒少的生活體驗提升,於是她們進了彰化的社區,找學校攝影社的同學教小朋友拍照。但是在第一階段大會師的第一天晚上,她們就跑來找我說想放棄,因為她們第一次跟夥伴討論這麼多執行的細節,所以她們認為自己可能沒有能力完成行動。」
然而 Jarah 溫柔且理性地安撫她們,說道:「現在感到有一點緊張或驚慌失措很正常,因為你們今天吸收了大量資訊,但還沒有時間消化。明天我們會協助大家收斂想法,所以希望你們還是可以來。如果明天結束真的還想放棄,可以再找我聊一聊。」
大會師第二天晚上,盛夏少年組出乎意料地並沒有再找 Jarah 談談。經歷了碰壁又再次找到出路的夜晚,3 位女孩彷彿重新尋回了行動的勇氣,一路勢如破竹,於第二階段的 Pitch Day 中拿下最高分。
在青年迴響行動節中,盛夏少年組更將小朋友拍的照片一張張印出來,並在每一張照片背後用手寫上一段小詩,並把小朋友的照片用棉線綁起來成冊,送給每一位來觀展的人,用心與精緻程度人人稱好。
「我一路看到她們都沒有放棄,一直那麼努力的在做好每一個細節,即使她們根本還沒有找到賺錢的方式,但仍然非常用心的在對待他們所做的事,就覺得行動這件事真的太重要了。」
回到迴響計畫的初衷,是引發青年採取第一步的行動,正如同 3 位盛夏少年鼓起勇氣的故事,未來迴響計畫將持續幫助更多青年將行動孵化,並將行動的勇氣不斷擴散出去。
若將時間軸拉到 2027 年,屆時迴響計畫期待對社會造成什麼改變?
Jarah 感性地說:「我希望到時候迴響計畫就不需要存在了,因為當行動的氛圍已經建立,大家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做。而這個氛圍,就是相信行動可以指引你持續往下的信念和勇氣。」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青年迴響計畫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想以具體行動支持我們,歡迎按下標題下方或文末的「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鼓勵社企流創造出更棒的內容!灌溉指南請點此
2018 青年迴響行動節於 12/8-12/9 在華山文創園區盛大舉行!
在青年迴響行動節上,您可以看見 2018 迴響計畫的 25 組團隊,在43天內從「發現問題」、「收斂問題」到「驗證解法」,讓社會和生活上的議題,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從團隊親身落地行動,看見最真實的挑戰,並提出一個具體邁向可存續模式的行動方案!想知道更多行動節請點此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