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社會影響力成為美國職場新鮮人求職的重要考量
Net Impact近期的一份調查中指出,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大學畢業生和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上班族,在尋找一份具社會影響力的工作,而將近百分之六十的學生甚至願意為了加入一家符合自我價值的公司而減薪。
 
這突增的需求帶來的問題是-工作難尋、薪酬偏低,很多畢業生還不是很清楚他們追尋工作的性質、或是要從哪裡找到這樣的工作。
美國校園內的職涯發展中心還沒準備好給有這樣需求的學生一些適當的建議。牛津大學薩伊德商學院史科爾社會創業中心(Skoll 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t Oxford University's Saïd Business School)的主管Pamela Hartigan指出,「找我諮詢未來方向的畢業生如潮水般湧入」。很多學生聽說過一些大型組織,例如阿育王(Ashoka)、聰明人基金(Acumen Fund)、歐米迪亞基金會(Omidyar Network),但是不知道該怎麼毛遂自薦,或是這些組織需要的專長是什麼。Hartigan本身在牛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任教,經常邀請社會企業家來演講,讓學生可以當面提出問題並取得第一手資訊,而不需透過準備不周的職涯發展中心。
Jonathan Lewis企圖在線上提供類似的服務。他創辦了iOnPoverty影音入口網站,用來連結畢業生和發展穩定的創業家。影片的內容多半是訪問成功的社會創業家,或是大型組織的領導人,例如惠普基金會(Hewlett Packard Foundation)和追普.李察基金會(Draper Richards Foundation),提供實際、切中要害、內行的建議,以及給求職者的實作指南。畢業生可以了解眼前有那些選擇,提高獲得面試的機會。這樣的資訊對沒有業界人脈的畢業生尤其可貴。
目前美國並沒有足夠、發展成熟的社會企業來滿足這麼高的需求,Think Impact(提供學生在非洲鄉間工作機會的社會企業)的執行長Saul Garlick認為,要擴大這個產業,需要有更多的投資人不把社會企業當作「門面」工作,而是具有獲利潛力的事業。Garlick在大學時創辦Think Impact,並在畢業後把它從非營利事業轉變為營利事業,目前組織規模漸增,每個職缺會收到三十五到一百份的申請履歷。
更多的投資同時可能也會改善此領域低薪的現況,美國大學生普遍背負學貸,低薪會迫使學生在理想與麵包中做取捨。因此能夠全職投入社會企業工作是很少見的,更普遍的方式是像School Fund(為發展中國家的學童作群眾募資)的創辦人Matt Severson,在大學的時候創辦這個組織,畢業後進入Google以取得穩定的收入來源。或許有些人會難以兼顧理想與事業這兩條路線,但是目前的選擇真的不多。
原文請見Economist : Working Overtime(翻譯:蔡昕伶、黃仲豪)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