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mobile menu
社企流 | 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平台
search box
繁
简
En
Facebook
More options
G+
RSS
Facebook
繁體
简体
English
關於社企流
專欄作者
聯絡我們
iLab育成服務
社企流 | 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平台
More options
文章
新知
案例
評論
活動
徵才
資源
新手必讀
好書推薦
社企檔案
支持網絡
專題
明日戶政所
支持社企流
訂閱電子報
站內搜尋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
如何稱呼您
*
社會創新 X 城市
最新城市文章
綜合
新知
案例
評論
綜合
海平面上升怕淹水?荷蘭科學家設計「雙重堤防」,預留緩衝區防洪又顧經濟
新知
6 天 前
2020 年全球唯二的 Open House 實體展!這群年輕人「打開台北」,讓 3 萬人探索城市美學
新知
2 個月 前
登日本最強永續城市!神奈川如何成為未來智慧社區典範?
案例
2 個月 前
每年龐大的廚餘量該怎麼處理?看瑞士如何讓廚餘再利用更有效率
案例
2 個月 前
老宿舍變身全台首創的 NPO 聚落!專訪幕後推手:這裡不只是辦公室,更是組織串連彼此、擴大影響力的「家」
案例
3 個月 前
展望 2021 全新局面,我們的城市該如何展開氣候行動?
新知
3 個月 前
未來 10 年社會創新發展白皮書:6 大建議實踐全球永續性
新知
4 個月 前
疫情衝擊下逾 4 成社企面臨失敗風險——Impact Hub 如何展開即刻救援、創建亞太區社會創新網絡?
案例
4 個月 前
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不分國家與世代——專家籲:促進國際社群合作是關鍵
案例
4 個月 前
社會創新能夠提供社會什麼?國際組織「SIX」以交響樂為靈感,與各國參與者合奏「讓世界更好」的新樂章
新知
4 個月 前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
新知
海平面上升怕淹水?荷蘭科學家設計「雙重堤防」,預留緩衝區防洪又顧經濟
新知
6 天 前
2020 年全球唯二的 Open House 實體展!這群年輕人「打開台北」,讓 3 萬人探索城市美學
新知
2 個月 前
展望 2021 全新局面,我們的城市該如何展開氣候行動?
新知
3 個月 前
未來 10 年社會創新發展白皮書:6 大建議實踐全球永續性
新知
4 個月 前
社會創新能夠提供社會什麼?國際組織「SIX」以交響樂為靈感,與各國參與者合奏「讓世界更好」的新樂章
新知
4 個月 前
解決社會問題,需要一座城市的力量!他們讓各部門發揮所長,放大社會影響力
新知
5 個月 前
在城市發展中導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桃園市長鄭文燦首度發布「地方自願檢視報告」
新知
5 個月 前
2020 亞太社創高峰會「想響亞洲」:線上參與可整年收看,早鳥票僅 399 元今日截止!
新知
6 個月 前
重拾尊嚴,從沐浴開始!美國 NGO 將巴士改裝成「流動浴室」,助無家者找回自信
新知
7 個月 前
在都市中種下一座座迷你森林!風靡歐洲的造林運動,市民齊心找回綠意
新知
8 個月 前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
案例
登日本最強永續城市!神奈川如何成為未來智慧社區典範?
案例
2 個月 前
每年龐大的廚餘量該怎麼處理?看瑞士如何讓廚餘再利用更有效率
案例
2 個月 前
老宿舍變身全台首創的 NPO 聚落!專訪幕後推手:這裡不只是辦公室,更是組織串連彼此、擴大影響力的「家」
案例
3 個月 前
疫情衝擊下逾 4 成社企面臨失敗風險——Impact Hub 如何展開即刻救援、創建亞太區社會創新網絡?
案例
4 個月 前
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不分國家與世代——專家籲:促進國際社群合作是關鍵
案例
4 個月 前
印度設計師用一只「陶器」,推動城市居民將廢棄物變作肥沃土壤
案例
4 個月 前
實踐生態保育,從自家花園開始!日本建商推庭院改革,鼓勵住戶種植在地原生種
案例
5 個月 前
一本讓高雄人自豪的雜誌——青年創辦《大雄誌》,介紹獨一無二的港都日常
案例
7 個月 前
汙染水都的海藻成了郵票!義大利設計師的創新發明,拯救運河裡的生命
案例
7 個月 前
亞洲最大「屋頂農場」在曼谷校園——她結合設計與農業,打造讓人吃飽又友善環境的多功能有機農場
案例
8 個月 前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
評論
跟著印花樂總監遊歐洲:5 個綠色生活趨勢觀察
評論
10 個月 前
在公園與書本相遇,是知識殿堂還是書的墳場?對「美好關係書席計畫」的 3 個觀察
評論
1 年 前
房子是用來居住、而不是持有的地產:德國「合作住宅」10 大特色盤點
評論
1 年 前
科技怎麼發揮影響力?找出公益應用中的痛點,讓小人物一起改變社會
評論
2 年 前
當青創入住社會住宅——左鄰右舍共組一個「家」,實踐多元融合的新居住文化
評論
2 年 前
20 年「地方創生」經驗談:從社區再造邁向智慧鄉鎮,歐盟 LEADER 計畫成功創造人口回流的可能
評論
2 年 前
雙城對談:看社會創新如何驅動首爾與臺中,邁向共好社會
評論
3 年 前
未來的城市必須自給自足!6 大要素打造跨界共創的「Fab City」
評論
3 年 前
日本設計師山崎亮:讓「孩子王」與兒童一起玩出特色公園,打造小朋友真正想要的遊戲場
評論
4 年 前
台北車站旁的印尼街,讓移工在都市縫隙中找到家鄉味
評論
4 年 前
1
2
3
4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
熱門城市文章
1
[國際] 別忽略路上不起眼的苔癬,空氣污染的關鍵指標就是它
健康
新知
3 年 22 週
前
2
[國際] 海平面上升怕淹水?荷蘭科學家設計「雙重堤防」,預留緩衝區防洪又顧經濟
環保
新知
5 天 22 小時
前
3
[國際] 印度設計師用一只「陶器」,推動城市居民將廢棄物變作肥沃土壤
環保
案例
19 週 3 天
前
4
[台灣] 台灣首座智慧回收站:每天回收逾 3000 個寶特瓶,讓你把瓶瓶罐罐變成購物金!
環保
新知
3 年 23 週
前
5
[台灣] 街友比便利商店還會賣雜誌
創業
案例
8 年 22 週
前
訂閱電子報
文章
新知
案例
評論
活動
徵才
資源
新手必讀
好書推薦
社企檔案
支持網絡
專題
明日戶政所
支持社企流
訂閱電子報
站內搜尋
主題
關於社企流
專欄作者
聯絡我們
iLab育成服務
創業
CSR
科技
環保
食農
健康
銀髮
教育
文創
時尚
社區
社會設計
公平貿易
就業
青年
性別
金融
政策
人物
城市
建築
交通
新住民
原住民
創業
CSR
科技
環保
食農
健康
銀髮
教育
文創
時尚
社區
社會設計
公平貿易
就業
青年
性別
金融
政策
人物
城市
建築
交通
新住民
原住民
看更多主題
回到最上方
頁面載入中,請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