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立法認證前,我們應該要思考的三件事
今年9月社企流來到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Social Enterprise Summit)」與「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ocial Enterprise World Forum)」現場,為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採訪與觀察!跟著我們從社企認證和評估、政府採購、以及創新案例等面向,一探全球的社企發展趨勢。
文:劉玟苓
一進到講廳,映入眼前的就是各國講者列席於前排,他們輕鬆的表情帶著專業,台下則是座無虛席。主持人是來自英國文化協會社企項目的資深顧問Paula Woodman,她開場說明這場座談採用她提問,各國講者回答,最後由她做總結的形式進行。而整場討論中,「為什麼我們需要社會企業認證?」不斷被提及,除了有多國代表討論社會企業認證(以下簡稱為:社企認證)在各國的現況,此次也更本質地去討論「為何需要認證」、「怎麼樣的認證適合自己國家」。
在臺灣,社企認證早已非新鮮話題,亦有多篇文章討論認證存在與否的好壞,本篇文章不再此多做評論,而是融合講座及資料整理,來探討為何需要認證、和參考他國如何發展其認證機制,冀望能成為剛踏入社企圈、希望了解社企認證概念的初學者們一個入門的憑藉。
(SEWF講座。來源:社企流)
(SEWF講座。來源:社企流)

社會企業為何需要認證?

主持人Paula在開場時,簡要說明了為什麼我們需要立法作社企認證。
假設今天政府要開始推廣社會企業,促進社會企業發展,一開始會怎麼做呢?一般而言,政府會想到透過補助或是優先發起政府內採購。但是首先必須面臨的問題是,哪些單位是社會企業?哪些不是呢?
社會企業的認證,顧名思義就是藉由一個定義、一套標準,去判斷誰可以被稱作社會企業、誰則否,而這認證的真正意義,即是讓政府或有關單位進而可以判斷,該給予誰採購、給予誰補助等優惠措施,以減少中間確認時間、成本。
然而,回到認證機制的成立根本,到底什麼是社會企業的定義?以及自己國家的社企發展到底處於哪個階段?當下最需要的是什麼資源?才是各國在立法前極需釐清的要點。

社企認證在他國的發展

講座中各國講者陸續分享在國情不同之下,所產生的不同社企認證發展模式。筆者於此特別著墨韓國與中國的例子,期能為同是亞洲的台灣帶來借鑒。
(南韓是亞洲唯一為社會企業立法的國家。來源:社企流)
(南韓是亞洲唯一為社會企業立法的國家。來源:社企流
在韓國「強政府,弱社會」情形下,亦即政府具有強勢帶領產業風向的主導權,由政府推動社會企業,依靠大企業扶植NPO、新型社企的模式極有效率,而在社企認證立法一事,政府在其中的角色主導權也非常強。不過雖然由政府帶領社企產業發展有其優點,但如2006年韓國頒布《社會企業促進法》後,因為其嚴格的條件,致使許多社會企業無法或不願意註冊,反而某種程度阻礙產業發展初期所需的多元性。
不過來自韓國Dasomi基金會董事局的主席宰雄牧師對此表示,立法一事是需要循序漸進的,是不斷試驗與改錯的過程。他認為再經過多年改進後,目前韓國社會企業認證立法發展也愈趨成熟。(同場加映:亞洲社企領頭羊-南韓「社會企業促進法」介紹
又如中國講者佛山市順德區社會創新中心總幹事李允冠先生提及,中國現階段以嚴格定義的社會企業屈指可數,因此強烈建議在產業發展初期階段,即便要做認證,也需要非常寬鬆的去定義、立法,以保有既有社群發展的模糊性,納入各方利益團體,透過時間去篩選出誰才是真正的社會企業。
韓、中學者皆提及因為其國情,而採用或希望採用「由上而下」、「由政府到民間」的發展方式,而與之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則為英國與澳洲,兩者皆是由民間發展至相應成熟後,認證立法則順勢水到渠成,其中各有利弊,端看各國發展狀況判定,沒有最完美的發展方式與立法、只有最適合。
講座最後,主持人Paula整理了3項思考要點,給予正在思考是否立法認證的各國參考:
  1. 首先,要先釐清為何需要認證系統:建立此系統,目標是減少確認是否為社會企業的溝通成本嗎?還是有另外的需求?  
  2. 社會企業的定義和框架在認證體系中很重要:利益相關方必須要能融入其中,達成共識,且同時此體系要能辨識出誰可以加入成員、獲得認證。而如果台灣目前對於什麼是社會企業尚未有共識,則可能因為立法,反而一刀砍斷許多早期發展的社會企業,這點仍須多加著墨、小心謹慎。  
  3. 他山之石,可以借鏡:現在很多國家已有發展經驗,可多多參考他國,如英國、澳洲、韓國等等,依照相似國情,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認證體系。
在台灣,政府亦有觀察到近年為社會企業發展前期,因而試圖強力推動社會企業發展,然而在台灣各方對於社會企業定義仍不斷地討論,離社會共識仍有一段距離,Paula的3點結論甚有參考價值,值得台灣社會與政府單位不斷討論、思索。
核稿編輯:林冠吟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