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文:侯勝宗
近年來因為Uber在台灣打著共享經濟的名號,大肆招募擁有白牌車的個人司機從事網路預約叫車的接送服務,故而激怒計程車司機數度走上街頭抗爭。
繼二周前(6月28日)全民計程車集結近2,000輛計程車群聚立法院抗議後,今天全國數家衛星派遣車隊(包含台灣大車隊、大都會車隊、皇冠車隊與志英車隊)與計程車工公會也號召超過上千輛計程車司機,集結於濟南路與中山南路等立法院四周和凱達格蘭大道。
整個計程車產業的相關利害關係人集結共同抗議政府無能,未能有效制止Uber的違法營業,放任白牌車與非專業駕駛司機從接送服務,無視民眾的安全。
Uber目前的爭議在於,主管單位交通部用監理計程車與租賃車的方式看待Uber,認定Uber實際從事汽車運輸服務,應登記為汽車運輸業而未登記,故對Uber公司及加入Uber的自用車駕駛人持續開罰。但並未有任何效果,反而助長了Uber在台灣使用的成長速度與營運範圍的擴大。
本文將系統性地剖析Uber如何打著共享經濟之名,行資本主義Winner takes all之實;其次,也希望能提供適當的政策指引,思考政府應當如何進行制度的開放與創新,策略性地扶植台灣的產業創新;最後,邀請計程車業者一同構思如何投入服務轉型與科技升級,創造獨特的價值給消費者,而非一味地抵制,而忽略了「民心之所向」。因為唯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是經營的王道。

Uber的成長,緣於計程車的街頭抗爭

科技是為了讓人生活更便利,但Uber將自己定位為共享經濟的叫車服務資訊平台,卻在全球眾多城市鬧得滿城風雨。人們或許有感受到它帶來的便利,但也有人不幸遭受到它帶來的傷害。在本次的由多家衛星車隊帶頭、旗下加盟司機共同上街抗爭的主要訴求為「爭公道、求生存」,其中包含五大訴求:
  1. 交通部應明確宣示絕不會開放自用車可以載客營業,並確實依《公路法》嚴厲取締Uber及Uber自用車司機的非法載客行為。
  2.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應依《外國人投資條例》撤銷「荷蘭商Uber International Holding B.V在台灣設立台灣宇博數位服務(股)公司」的許可。
  3. 公平交易委員會應依《公平交易法》重懲Uber的限制競爭或不公平競爭行為,絕不可再枉法決定網開一面。
  4. 財政部應依相關賦稅法規嚴格查緝Uber與Uber司機的逃漏稅行為。
  5. 立法院應儘速修訂《公路法》關於非法經營汽車運輸業的罰則:大幅提高罰鍰,增加「勒令歇業」以及「吊扣或吊銷司機駕照」的處分,並核發獎金給檢舉民眾。
事實上,雖然車隊上街抗爭Uber公司違法營運,司機爭取自己的工作權利,但是Uber受全球民眾的歡迎,才是Uber敢無視各國政府公權力,橫行全球各個城市的主要理由。畢竟消費者喜歡擁抱Uber是不爭的事實。
早期,Uber以研發一個綁定信用卡帳號的叫車APP起家,原先只主打「高級黑頭轎車」服務,車子、司機是找當地專業的租車公司合作,媒合閒置中的車行司機與需要高級轎車接送服務卻又非長期包車的使用者。
隨著叫車媒合市場的成長,民眾對計程車現行服務的不滿意,導致平價車的叫車的缺口仍在,讓Uber打蛇隨棍上,順理成章地進軍計程車這個巨大市場,開啓了與計程車產業的大戰。
近來,Uber在全球各城市紛紛開始推出Uber X平價版,召募有私家車的個人當司機,媒合有車、有時間的個人與想搭車的民眾。一般民眾,只要有一台還算不錯的四門轎車,去申請良民證(警察刑事紀錄證明)與無肇事記錄,就可以成為司機,成為俗稱的「白牌車」司機。
每當各國計程車司機上街抗議Uber之後,最高興的莫過於Uber公司了。因為在抗爭新聞上演之後,往往會引發更多想要兼差賺錢的個人加入Uber的司機行列;另一方面,說來悲哀,當愈多計程車司機上街抗議的畫面出現在不同媒體後,常讓一般民眾對計程車司機的觀感更不好,隨之而來的Uber app下載量將再創新高,叫車的業務更加興旺。
結果是,當服務供應方(司機)與服務需求方(乘客)的數量紛紛增加後,將讓Uber叫車平台的雙邊經濟效應更加強大,創新擴散速度更加迅速。從下圖即可看出Uber近三年來的受網友青睞的火紅熱度。
(Uber關鍵字在Google Trend被查詢次數的趨勢圖。來源:作者提供)
(Uber關鍵字在Google Trend被查詢次數的趨勢圖。來源:作者提供)

傳統計程車的困境與機會

計程車是每一個城市都有的傳統產業,在許多國家也都是管制產業。因為計程車數量受到高度的管制,再加上司機素質與服務不一致,致使多數城市的社會大眾對於計程車服務均不甚滿意,才讓Uber在全球打著共享經濟旗幟,用未被利用的車輛與兼差人力來進行C2C的媒合服務,儼然成為這一波共享經濟的盟主。
事實上,筆者從過往研究的發現,面對未來的新經濟變化與世界人口逐漸增加、老化的未來社會,城市內的計程車將不再單純只是扮演一台車、一位司機所組成的交通運輸功能,更可以是社會中十分重要的服務載具(service carriers),一個不可或缺的行動服務產業。
近年來北歐國家逐漸興起一股「Mobility as a Service」新思維,正是十分適合於計程車服務的未來想像。但現行的計程車法規,其實並未能跟得上這些創新的服務商機。例如,現今有許多的計程車司機紛紛投入觀光導覽或復康接送或特定目的之接送(例如:婚紗攝車)行列,從事旅遊與包車服務。
此種新興的觀光包車與特定服務,往往是多天且跨區的包車營業,其目的即在於透過旅遊或加值服務來提升服務收費、降低載客的不確定性,而非按表計次收費。如果以現行的計程車法規來檢視此種觀光包車或特定目的接送服務,司機將涉及違法。但這是我們樂見的結果嗎?
將台灣過多的計程車服務產能(全台灣有近12萬張計程車牌照,目前投入營業的車輛約僅有8.7萬台),導入成為社會的多元服務,引入科技與修改法規來催生出此類服務創新的出現,正是台灣社會所需要的,也是政府應該正視的議題。如果交通部是以現行的汽車運輸業分類裡,沒有這樣的類別可供Uber合法取得執照營業,故而要求Uber一定要取得小客車租賃業或是計程車合作社這類的執照才能營業,恐怕是無法符合社會人心的期待。
事實上,早在2002年,台灣大車隊也是以資訊開發與服務名義所成立的第三方媒合公司,跳脫傳統的計程車產業結構與利害關係人,從事與車行、合作社類似的叫車業務,藉由直接召募加盟司機,以新興的衛星派遣技術直接進行司機與乘客間的媒合。
當時的計程車產業利害關係人也曾質疑台灣大車隊的計程車派遣合法性。但時過境遷,台灣大車隊在計程車產業內所帶動的產業創新與正向力量,如今卻成為台灣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典範案例之一。
其次,又如計程車費率問題,計程車司機與大型衛星派遣車隊,也曾有許多紛爭與對立。回顧過去如大都會與台灣大車隊等計程車派遣公司,也曾因為「叫車打折」的活動,被認為違反按表計費而叫停,但這也扼殺了計程車服務創新的空間。
(計程車司機上街抗議油價過高與車資打折(2009年12月9日)。來源:作者提供)
(計程車司機上街抗議油價過高與車資打折(2009年12月9日)。來源:作者提供)

翻轉計程車的開放與堅持

具體而言,目前傳統計程車與Uber在以下四大面向面存有爭議,分別是:
  1. 費率的管制與經政府認證的計費器計價收費。
  2. 車輛的管制,包含顏色、載客人數與車型大小。
  3. 營業區域的管制。
  4. 駕駛人身份的認定與管制。
而這些均是Uber得以突破傳統計程車的差異之處,也是民眾擁抱的價值之所在。對應上述四點計程車服務的管制,Uber目前主打的服務訴求為:
  1. 高額的補貼與隨供需調整的彈性費率,計費方式使用GPS手機的演算法而非計費表。
  2. 高級尊榮車種的多樣性選擇,擺脫小黃的刻板印象。
  3. 共享經濟的隨需服務(on-demand service)。
  4. 善用一般私家車司機的兼差賺錢心態,並引進司機與乘客間的相互評價制度。
事實上,Uber在上述前三個面向,包含彈性費率、計費方式、車型選擇與善用巨量資料分析的隨需服務等創新作為,均值得政府與產業界借鏡來思考計程車的多元化服務創新,重新定義計程車的服務範疇,並據以修改相關制度,以因應時代之需。
但其中,唯獨在第四個面向──駕駛人資格與管理方面,建議政府則必須為民眾的安全做嚴格把關。筆者想要強調,Uber經營模式所帶來的科技與服務創新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開放相關法規的同時,「職業駕駛人」資格則應是納入有效的管理,而非如同Uber公司長期所主張的活化剩餘產能的利用,這也是Uber踏到台灣法規的紅線。
但是這一部份,合法的計程車司機也不用太過高興,隨著科技帶來的破壞式創新的持續出現,地球是平的世界將逐漸到來。計程車業者也必須同步反省,如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善用創新提供乘客更好的服務與乘車感動,才是不被Uber此類創新物種取代的根本之道,而非只是攻擊對手的不合法與上街頭抗爭。這對於移動派遣的媒合服務領域中,更顯重要。
相較於房間分租服務(如民宿與Airbnb),消費者有相對充份的時間,事前去研究搜尋屋主與屋狀的相關資訊;但對即時叫車的服務需求(如計程車與Uber),一般乘客很難在搭車前花時間去了解司機的背景,故司機-乘客間的資訊不對稱相對較高。
再加上,傳統的計程車服務與叫車服務,常會有一種「無記憶性」的特徵;即為乘客在乘車結束之後,心中通常不會預期下次會再叫到同一台車司機,故對服務品質不佳的司機比較不會太在意,也較容易有「算了」的心態,反正下次不會再搭到。
故劣質司機在產業中仍享有一定的「搭便車」生存空間,在現有的計程車產業遊戲規則下,對不合格的司機並無妥善的退場機制。故司機的背景調查、專業證照之要求與更新,和司機的定期回訓與考核,是計程車產業中十分重要的服務品質管理指標。
這一點,筆者建議政府必需對Uber展現強硬主張,要求所有加入Uber的兼差駕駛人,均應擁有專業駕駛人資格(或設計相類似的資格檢定),司機應納入列管並定期考核。為什麼專業駕駛人資格這麼重要?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你願不願讓你的家人,在半夜坐上一位陌生人所開的車?」我猜想沒有多少人願意吧!
基於保護消費者的公共安全理由,政府對計程車司機應該有一套監管與考核機制來把關。例如,現行的「計程車駕駛人執業登記管理辦法」中,就明訂計程車駕駛必須領有職業駕駛執照,並得通過上課、考試,領取計程車駕駛人執業登記證,還須定期檢查與重新換證。
但是話說回來,難道領有職業駕駛執照的計程車就有比較好的服務表現嗎?事實上,可能不然。部份會來開計程車的司機,可能是為了生活不得不低頭的職業弱勢族群,這與Uber所召募到的一群喜歡開名車、愛接觸人群、兼差交朋友所提供的服務相比較,傳統計程車司機對工作的熱情與自我的要求,可能遠遠不及。
再加上台灣計程車司機大都是自由工作者,不受限於特定組織所管理,導致其品質與服務素質不一,再加上沒有組織紀律要求與明確的服務規範,司機服務不佳自然成為民眾所詬病的缺點。當然這一點,隨著知名衛星派遣車隊對司機的要求與同業間的競爭壓力下,加入品牌車隊司機的服務素質己有大幅的改善。
但是對於未加入品牌車隊的個人司機,消費者仍難以在上車前,獲得足夠的資訊辨別司機的服務素質。但這些關於司機服務與車子的資訊,在Uber的叫車平台中,均有充份的資訊揭露,可以事前並主動提供給消費者,做為決策的依據。

「不作為」才是計程車業者抗爭的癥結

筆者投入計程車產業創新研究與司機陪伴已有13年之久,見證了傳統計程車從運輸業到服務業的轉型,並曾參與大型衛星派遣車隊從事司機轉化與社會服務。
本文的結論是:「政府需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計程車與Uber的對抗,以跨部門的角度(其中橫跨至少有交通部、經濟部、公平交易委員會、財政部、內政部、勞動部與地方政府等),從「服務創新」與「以人為本」思維來尋求各方利害關係人間的平衡,在「開放」與「堅持」中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
在台灣Uber議題已吵了快三年了,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政府公信力以及計程車司機。因為Uber服務的適法性爭議與討論拖的愈久,對於政府威信以及計程車司機的生計就愈加不利。隨著雲端科技與適域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創新的持續出現,因人、因事、因地、因時制宜的隨選服務將成為明日的創新主流。
如何型塑與設計有利於創新的環境與法規制度,讓掌握新興科技利器的創新者與傳統既得利益者廠商間產生良性競爭,透過彼此的學習演化,以更低的成本、更符合人性的方式,創造更大的價值給社會大眾與相關利害關係人,將是政府不得回應的課題,同時這也是政府輔導創新產業出現的新契機。
上千台計程車司機與知名車隊的街頭抗爭,與其說是抗議Uber的「所作所為」,不如說是對政府長期以來「不作為」的憤怒。強調轉型正義與產業創新的小英總統與林全內閣成員,不可不慎。
(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社團法人臺灣計程車學院協會秘書長)
全文轉載自天下獨立評論,原文標題:【投書】侯勝宗:提昇6種關係,打造「心」的計程車產業

文章標籤

  • 共善社會:胡椒鹽教授

    共善社會:胡椒鹽教授

    社會科學知識的供應者(大學教授)與使用者(社會大眾)對彼此都不滿意;前者是因為他們沒有被傾聽,後者是因為他們沒有聽到他們要聽的。
    侯勝宗是一位胡椒鹽教授,致力於整合胡(服務)、椒(教學)、鹽(研究)三大價值活動於一體,推動「入世學術」(engaged scholarship)。胡椒鹽教授的人生上半場活躍於產業界,追求屬世成功;人生中場重回校園,出世取得博士成為大學教授;人生下半場重新入世,陪伴社會底層族群,共創價值、共善社會。目前任教於逢甲大學(專任)與政治大學(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