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歐洲投銀每年資助1千億台幣,最後只創造2萬多個工作機會?」亞歐青年高峰會  為就業議題發聲
青年失業是不可癒合的傷痕。研究指出:青年每多失業一個月,其終身預期收入會跌1%;換言之,失業一年可能引致其個人總收入減少10%。
文、圖:張立健
社會經濟形勢變化與地緣政治的新常態下,青年就業成了歐亞大陸近年熱議的焦點。除了引起各國青年躁動和對政商界的指責外,更關鍵的,是整個地區的技術創新、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發展。
然而政府官員、企業家和學界教授能否提供適切的良方,以改善經濟、促進貿易和平衡各方利益?
是否依靠新興的初創業家和社會企業,來吸收人才、培養勞動力和創造工作機會?非政府組織及跨國平台又應否界入?
再者,作為青年的我們如何為自己發聲、籌謀以及實踐?
今年11月初在盧森堡舉行的亞歐基金青年領袖高峰會(ASEF Young Leaders Summit),集合一百位來自51個亞歐會議(Asia-Europe Meeting)成員國家的青年,針對「創業與青年就業」交流、商討並共同草擬呼籲書(Call for Action)。
我們就歐亞青年的創業精神、氛圍和合作達成共識,並於第十二次歐亞外長會議(ASEM Foreign Minister Meeting 12)內提交及宣讀青年建議。

一、歐盟與歐洲投資銀行的嘗試

正如歐洲投資銀行(以下簡稱歐投行)數碼經濟與教育部高級經濟師Rien Wagenvoort博士所言,
青年失業是不可癒合的傷痕,因為研究指出:青年每多失業一個月,其終身預期收入會跌1%;換言之,失業一年可能引致其個人總收入減少10%。
根據歐洲統計局(Eurostat)的資料,於2009年至2014年間,歐洲25歲以下失業人士一直徘徊在五分之一至四分一。於2015年,青年失業率從最嚴重的希臘、西班牙、義大利到葡萄牙等地,更達50%與30%之間不等。
針對嚴峻的青年就業問題,歐投行於2013年起推動 「技能與就業——為青年投資」(Skills and Jobs: Investing for Youth),志在為歐洲年輕一代提供就業機會。歐投行每年分別注資30億歐羅於培養技能 (Investing in skills)和創設工作(Investing in jobs)兩大項目,合計投資每年約2,000億新臺幣。
培養工作技能方面,主要是針對學校基建、職業培訓和學生借貸與實習,冀望以教育和培訓以助青年成功進入職場。創設工作機會方面,僱用、培訓及聘任年輕人的中小型企業,可獲得歐投行的融資。

二、審視青年就業計畫

然而根據歐洲投資銀行委託ECORYS 的調查,回顧計畫中的創設工作項目,直至2014年底資助了80萬個職位,計畫僅額外創造了2萬6千份新工作。
在歐投行總部的會議上,雖沒有提及歐投行每年近1,000億新臺幣的間接經濟成果,但以直接創造職位論,結果令人難以信服。
首先,2萬多份新工作相對於歐洲近千萬名青年或當中約數百萬失業人士而言,實為杯水車薪。更令人遺憾的是,青年就業計畫資助的公司及工作職位無法留住員工(no retention of employees),換言之,新職位只在借貸期間曇花一現,無法達到歐投行定下中長期的投資目的及解決結構性失業的構思。
除此之外,計畫中的創設工作項目原意是為無法獲得融資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提供貸款,因為小型企業則更願意僱用及培訓年輕職員,可謂一石兩鳥。可是根據ECORYS調查結果,僅有四分一受訪公司會用歐投行的借貸來增聘員工,而且規模愈大的公司,愈傾向於利用該筆資金來擴充工作團隊。將來計畫下選擇資金供應對象時,在魚與熊掌之間,實在難以定論。

三、青年就業之難

盧森堡國的教育、兒童及青年部長兼高等教育及研究部長Claude Meisch先生指出,歐洲聯盟2013年起推行的保障青年(Youth Guarantee)計畫,為歐洲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提供培訓、實習或學徒機會。但他亦坦言:「失業統計數據顯示,我們遠遠未能解決歐洲青年失業問題。」
從前文提到的ECORYS評估歐投行就業計畫的調查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解答。
先是該調查結果指出中小企無法僱用年輕人,最主要的三個原因是生意不足、勞動法規太嚴和青年就業缺乏技術與應有行為。另外,受訪企業認為最有效鼓勵招聘青年的政策,為減少青年勞動成本和法規,以及改善公司營運資金。
歐洲學生聯盟(European Students’ Union)(以下簡稱歐學盟)也認為提升歐洲畢業生就業力(employability)有助改善失業。歐學盟的代表指出,就業力包括學科專業、方法和個人能力三個面向,以輔助個人的職場成功。就業力除了讓畢業生更容易獲得工作機會及發展個人事業外,也可幫助建立自己的生意,以及個人的終身學習。
歐學盟以學生身份提出新的角度去理解就業情況,建議整個歐洲學制應針對具就業力作改革。
歐學盟代表提出,主導歐洲教育改革的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是整個問題的切入點,尤其金融危機以來政府不斷削減高等教育經費。他們認為要加強教育與就業力之間的聯繫,包括教授可轉移的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和主動公民(active citizenship)等。
雖然這些政策建議將會面對來自教育界、公共機構和商界的壓力,歐學盟表示會維護學生利益,於歐盟的機制下積極爭取改革。

四、青年看自主創業

針對以上種種,亞歐青年在高峰會結束前,共同撰寫了一份呼籲書,歐亞各國政府應加強創業教育和培育技能,以促進青年就業。我們認為政府創造有利創業及就業的環境最重要,建議為年輕人提供連結(connectivity)、能力(capability)和文化(culture)的政策,讓他們貢獻自我,服務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我們呼籲歐亞國家合作建立給企業家的平台,讓他們進行網絡和實體的訊息聯繫、觀念交流、資源互享。這個平台期望聯結更廣大的社群,把公民、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商人聯合起來,推動可持續發展,達致社會和經濟並進的願景。還有,政府支援網路及跨境交流,提升市場流通、資金供應和人力資源。
我們建議把創業教育列為終身學習的其中一環。創業技能包括市場調查、品牌定位、創意、領導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等等,這些不僅可用於商業競爭,我們也可以於人生不同階段善用來求職、求學以及一切團體協作。
這些能力建設(capacity building)可賴於歐亞各國政府提供的優質的實習機會和創業輔導(mentorship)計畫,為新生代的創業者打下基礎。以及透過教育與商業機構合作的活動,由培訓、講座到模擬商業比賽。
我們寄望一個具創業精神的文化,感染個人。一如其他社會文化,需要建立環境氛圍,歐亞各國成員積極培養創造力,可帶來文化改變的轉機。
公私營機構可以透過表彰固有企業內的改革或新創企業的活動,樹立典範,建立獎勵機制。尤其社會企業具有企業使命和社會目標,可鼓勵私企的社會責任,亦可促進非牟利活動的積極性。

五、商討,決策,做!

我們的目標一致,支持歐亞青年就業。我們相信在全球化和工業轉移背景下,以及新常態的無窮變化,致令青年就業問題,必須與歐亞各地的官方、公民社會和私人企業持續對話。
由於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與跨領域和國界的博弈,我們還認識到鼓勵青年創業,不是解決就業的唯一解決方案。作為青年,我們相信針對青年建立關係、培養創造能力和譜出新文化,會塑造歐洲與亞洲優秀的新一代。
讓我引用青年代表呼籲各國官員的最後一句作結:
青年創業與消除失業除了需要3Cs的連結(connectivity)、能力(capability)和文化(culture)之外,還要3Ds,就是:商討(discuss),決策(decide),做 (do)!
作者簡介:張立健,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研究助理。今年曾參與於盧森堡的亞歐基金青年領袖高峰會 (ASEFYLS 2015) ,早前在維也納學習替代經濟及貨幣夏季課程 (Alternative Economics and Monetary Systems)。
核稿編輯:金靖恩

文章標籤

  • 創意造言

    創意造言

    張立健,歐盟伊拉斯謨計畫全球研究碩士生,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研究助理。曾參與於盧森堡的亞歐基金青年領袖高峰會 (ASEFYLS 2015) ,亦曾在維也納學習替代經濟及貨幣夏季課程 (Alternative Economics and Monetary Systems) 。寄望未來的社會變革源於當下的責任經濟、消費良心、共同參與和自主改造。本欄憑眺趨勢,知識轉移,中西混雜,創意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