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Twin Work & Volunteer (CC BY-NC-ND 2.0))Photo Credit: Twin Work & Volunteer (CC BY-NC-ND 2.0))
文:Teresa

田野工作的第一步如何開始?

這是很多剛開始踏入社區,想要做一些事情的人的第一個疑問,不僅我被問過許多次,這也是我去烏干達之前在台灣做計畫的時候最想知道的問題。
剛剛到一個新的社區,人生地不熟,自己誰都不是,也不是當地區民,想要做一些事,但是怎麼開始做呢?
被丟到烏干達幾個月之後,我漸漸的悟出一個道理,就是先生活再說,問題和方法都是從生活中得來的。
我還記得剛到我的小鎮Mbale的模樣,那是一個建在山腳下的城鎮,有著和緩上上下下的坡度,因為是殖民時期建的城市,街道成整齊的棋盤狀,兩旁是大樹和陳舊的英國式建築,路旁的大樹每到2、3月都會開紫色的花。
(Mbale街頭一隅。來源:giennaro (CC BY 2.0))
(Mbale街頭一隅。來源:giennaro (CC BY 2.0)
初來乍到,第一個挑戰就是學習如何在陌生的社會生活,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習慣的生活步調,我每天在街上亂走,就像是當年上高中開始擁有一點自由時在台北亂走一樣。
我開始每個週末固定到由世界銀行剛蓋好的菜市場買菜,這是一個我剛到的時候才正式啟用的市場,有一天跟我朋友意外經過被拆遷的舊市場,穿過滿地的釘子木頭和蟑螂,我們只能頭皮發麻的往前走,深怕蟑螂沿著腳爬到身上來。

上市場、逛圖書館:過得像個「當地人」

我很喜歡去新菜市場買菜,空間很大、蔬菜種類也多,一把青菜才一塊錢,一小袋牛番茄也才10塊,都是鎮上周圍的小農有機栽種的。
過了不久我認識Patrick,一個市場上的菜販,他對我們這些志工很好,每次都會多塞幾個免費的胡蘿蔔給我們,也可以讓我借放一下買的東西,他最喜歡問我花了多少錢買這些東西,以確定我沒被坑錢。
除了到市場買菜,我也開始固定去圖書館借書,Mbale的圖書館不大,但是比我原本想像中好得多,有3個房間,分成參考書、一般大人的書和兒童圖書,大多數的書都是歐洲或美國捐贈的。
幾個圖書館員慵懶的在門口的櫃檯看自己的雜誌,漸漸地,我跟其中一個圖書館員Katie越來越熟,她甚至好幾次請我去她家吃她煮的飯。
在烏干達常常有一種時間凍結但時代的巨輪卻快速經過的感覺,街上的步調慵懶、建築物都停留在50年代,但是行動支付、新的柏油路、新的市場卻在幾年內飛快的改變這個地方的樣貌。
之後我跟圖書館員Katie和其他的一些人開始了童書出版社,因為我們發現書架上都沒有烏干達自己的書籍,這樣下去再不好好的保存傳統故事,時代的潮水很快就會把這些記憶沖走。
(捐至非洲的英語書籍。來源:Books For Africa)
(捐至非洲的英語書籍。來源:Books For Africa
透過每個週末去菜市場,我開始掌握當地人的生活狀況和物價漲跌,從剛開始沒有賣蔥,到2年後頻繁的有攤販販售,這其實就代表了人口的轉變和中國人在Mbale數量的增加。
好好生活,感受得到生活的溫度,看得到生活的模樣,才能體察到當地更深入的樣貌,也才能贏得信任、認識能夠一起合作的當地人,沒有把社區當作自己的家生活一陣子,很多微妙的變化和眉角其實都很難抓得準。
當地人和非當地人,其實並沒有那麼一定的分野,並不是擁有烏干達籍或是是黑人就算是「當地人」,當然也不是一定是白人就是外人。
這兩種人之間只是一個心態的不同,只要願意落地生根,願意把這裡當家,願意用長遠的心態思考就算是當地人,但非當地人難道就不能做事情,完全沒有話語權嗎?其實也不是,只不過操作的方式有點不同而已。

先融入在地,計畫才能走得下去

許多人跟我說過類似的話「我們想要在某一個偏遠地區做一個計畫,但是都沒有當地人願意一起做」。有這樣的煩惱其實是必然的,在沒有融入當地、了解問題、建立當地關係以前,很多事情都窒礙難行。
尤其是自己一廂情願想要推動的計畫,這些計畫未必不好,但是可能不是現階段當地社區最感興趣的,又或者,你根本還沒有建立願意相信你的在地關係,如果你只去過一個地方3、4次又沒什麼背景,就希望當地人願意跟你一起合作也未免太天真。
每一個在地計畫都是融入在地、發掘問題、建立信任、最後一起合作的過程,少了一個環節都不行,而如何扎實地做到這一些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時間、生活和謙虛的心而已。
時間是另一個大敵人,在滿腔熱血地開始計畫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陷入停滯不前的泥沼,為什麼不若以前在一般公司工作有效率呢?為什麼再努力都無法在幾個月之內看得到結果?
大多國際發展的計畫都有或多或少都有一種教育的性質,因為希望當地人在我們走了之後能夠有辦法持續下去,所以這些計畫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能改變人們的行為。
回首我們的個人經驗,大概就看得出來教育和改變行為是一個多麼浩大的過程。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每天在不同的農業合作社穿梭,每個合作社皆有不同的問題。
前幾次拜訪,從了解問題、一起討論、到最後擬定適合的做法,一切看起來十分簡單,但是每次總是到一個階段就會卡住,理由很多,有可能是合作社內部還沒有共識,也有可能純粹是因為不敢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在肯亞和烏干達交界,山上的一個合作社,那裡極美,可以遠眺整個烏干達東部的大平原,也有好幾個數十公尺高的大瀑布。
這個合作社因為剛剛換新的經理,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希望多做一些事,我們也樂觀其成,跟他們一起擬定開一間肥料店的計畫、教導他們如何記帳和申請微型貸款。
每次去的時候看起來都不錯,但是過了幾個月之後仍然毫無動靜,我問了一下到底發生什麼事,經理才說因為前陣子一個幹部過世了又碰上回教的開齋節,所以大家都在忙,沒時間顧及開店的事情,大概又經過將近1年他們才成功的從銀行那裡申請到微型貸款,開了第一間店。

把計畫當成感情來經營

這跟經營感情有點像,需要時間慢慢磨,沒有時間和耐心則什麼事都成不了,但是投入了時間也不代表能夠有百分之百的回報。
這種不確定性是從事NGO工作最難捱卻也最精彩的地方,如果有些成果,哪怕是再小的成果,那種真真切切參與他人生命、使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的成就感是什麼都比不上的,尤其當這些人是你所在乎的人的時候。
在地工作不能只靠滿腔熱情,做事一直鬼打牆的話,熱情終究會被磨耗,如何進入社區、如何做訪調、如何開始第一步都是一門學問,每個地區因為屬性不同、大小不同、做的計畫不同,所以很難在這麼小的篇幅全部涵蓋。
如果說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對我來說就是找到生活感、要有耐心,只要能在一個地方好好生活,很多事情的問題和方法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全文轉載自從台灣到烏干達,原文標題: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

文章標籤

  • 從台灣到烏干達

    從台灣到烏干達

     
    我是Teresa 泰瑞莎,選擇了國際發展、社會企業這條較少人走的路。目前在烏干達擔任兩年的Peace Corps農業經濟的志工,定居烏干達東部靠近肯亞的城鎮Mbale,過著只要有水有電就很快樂的生活。歡迎拜訪我的wordpress,談Peace Corps、社會企業、台灣,和我的烏干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