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台北村落之聲Photo Credit: 台北村落之聲
文:潘信榮
大約是2013年左右吧,全世界各大城市開啟了共享經濟下的另一種O2O革命:共同居住空間(co-living space)。從西方的倫敦(註一)、紐約(註二)、舊金山(註三),到東邊的北上廣(註四)、東京、首爾,除了居住成本極高的共同點之外,其背後是大量的流動人口、青年創業家、自由工作者⋯⋯等都市研究學者 Richard Florida 所言的新興創意階級(註五)所支撐的城市社會。
共居,在這樣的脈絡下,可以說是在當今高度都市化及全球化所造成人際隔離的「無緣社會」(註六)裡,重新連結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打造出新型態「社區」生活的可能。
不過空間共享、共同居住,事實上並非新奇的現象。近代共同住宅的概念源自1960年代,丹麥的一群家庭認為當時的房屋及社區制度無法滿足照顧孩子的需求,首個現代共同住宅計畫 Sættedammen在1967年組織了約50個家庭成為一個理念社區(註七)。
此外也出現為了協助職場媽媽或者單親父母分攤育兒工作而發展成的共住模式,隨著高齡社會來臨,共同看護也成為一種方式。而中國的四合院、客家的圍屋等都有相似的特性,甚至發展更早。既然「共居」並不是什麼嶄新獨特的概念,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近年共居公寓蓬勃發展?筆者整理以下幾點觀察:

1. 工作型態的變遷

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幾間共同居住空間,其中不少是由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的業務擴張而來。如共同工作空間龍頭WeWork 所經營的WeLive,以及號稱規模最大的共居公寓The Collective Old Oak 等,其主要客群除了傳統的都會白領外,更鎖定這些需要工作空間、社交空間的新創團隊成員、自由工作者。又或如RoamSabbatical 這類分佈在郊野度假區的公寓,吸引的便是帶著電腦就能全世界接案工作的digital nomads。
(Roam提供郊野渡假區的公寓。來源:Roam)
(Roam提供郊野渡假區的公寓。來源:Roam

2. 傳統核心家庭式微

現代社會形成後,「性別角色分工型的核心家庭」成為第一世界已開發工業國家的標準模式,然而,如此的家庭形式在已開發國家如今卻已走到了盡頭(註八)。 日本學者篠原聰子在「共享住宅-擺脫孤立的居住方式」(註九)一文中指出,近年日本共享住宅激增,原因在於單身者的增加。至2011年為止,日本社會的中單身家庭已經超過1/3,也取代了過去一家四口爲標準家庭。

3. 難以負擔的居住成本

縱使城市匯聚了創意階級所需要的各種資源與新鮮事,但其居高不下的住房開銷卻也是全世界各大都市揮之不去的共同噩夢。雖然居住議題理當是政府之責任,但因著政府運作的無效率以及失敗的政策,民間亦由反向的力量試圖改善當前的困境。
當今中國最大的C2C租房平台房總管CEO林當清便表示,「20年前我們租房被坑蒙拐騙,20年後還是被坑蒙拐騙,租房的效率和體驗也沒有得到根本提升,人們在租房上耗費的心力、體力、財力等成本巨大。伴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進步,一張『去中介化』的大幕正在拉開。」(註十)同時太平洋的另一端,洛杉磯的 PodShare 以及舊金山的 OpenDoor便正經營著價格友善的共居空間。
(舊金山Opendoor經營價格友善的居住空間。來源:Opendoor)
(舊金山Opendoor經營價格友善的居住空間。來源:Opendoor

4. 社會疏離與高壓的出口

日本在二十世紀70年代後期出現大量的廚房、衛浴與客廳都壓縮在一個小空間的單身公寓雖然受到歡迎,但結果卻造成人們更加的孤立與疏離,近年「孤獨死」案例的增加便是佐證。篠原(註十一)認為共享公寓的出現,顯示人們已由一味追求高度私密性,改變為能建立人際關係的生活環境。

 5. 虛擬網路社群的重新實體化(社群 > 社區)

瓦解的鄰里社區關係,往往是過去高度都市化所引人詬病之處。而過去網路科技所創造的虛擬社群,雖看似無疆界的打破了地理的物理限制,如今這樣的社群卻又因著共同居住與生活,重新建立起高度認同與連帶的社區關係。走訪一遍各國主要的幾間共居公寓,便可發現多數的空間設計原則是「極小化個人空間,最大化公共空間」,而規範上如中國YOU+青年公寓的入住規定中甚至有一條便是:不租給不交朋友的人。
行文至此,大家或許會好奇,台北似乎被世界遺忘在這波共居熱潮之外?原因主要是台灣長期不健全的房屋以及租屋稅制。下篇便將以台北的「玖樓」共生公寓為例,分享台北的共居實況之外,也藉此說明台灣扭曲的住房制度。
註一:Collective Old Oak,2010,號稱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co-living space,單一公寓有500間房間 註二:紐約 COMMON,2015 
 註三: OpenDoor, 2013 
 註四:從獲得融資時間可看出中國青年公寓市場開始茁壯的時機 註五:Richard Florida,2002;中譯,〈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2003,寶鼎出版
 註六:〈無緣社會〉,NHK特別採訪小組,2015 註七: The Living Well Community  註八:山田昌宏:日本家庭將走向何方:多樣化?還是虛擬化? 註九:篠原聪子 Satoko Shinohara,共享住宅—擺脫孤立的居住方式 註十: 李星:去中介化大幕拉開,未嘗不是租房市場創業者的機遇
 註十一:同上
全文轉載自:台北村落之聲,原文標題:從共同工作到共同居住 ― 全球化都市中的社區(上)
作者簡介:潘信榮為玖樓共同創辦人,現為台大城鄉所碩士生。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