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Ken.Matsushima (CC BY-NC-SA 2.0)Photo Credit:Ken.Matsushima (CC BY-NC-SA 2.0)
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文:陳聖傑
供需失衡導致「穀賤傷農」時有所聞,這個產業很容易受傷害,例如:病蟲害防治、極端氣候、產能失衡、環境汙染等等,都會造成難以預測的傷害風險。農民看天吃飯很容易血本無歸,尤其有機農糧作物,雖然被視為最有潛力產業,但畢竟一般農民受限人力和知識網絡,還須承擔「友善土地」的重責大任,容易落入崇高理想而不切實際,若無政府政策和創育輔導團隊加持,則很難成為台灣最有潛力的產業。
雖然有機產業鏈正蓬勃發展,但從事有機農糧作物的一級產業,仍然萬般痛苦水深火熱,主要原因在於通路端被壟斷,其價值鏈型態和傳統相似,利潤被大型通路商賺走,有機農民利潤還是微薄。
雖然政府部門非常重視有機產業發展,但從事有機農產者很難感受政府關懷和善意。筆者認為政府部門不能只視有機農產為安全農糧的生產而已,而是帶動精緻食品產業的火車頭,因此,必須思考有機農產的應用和產業結合,建立「計畫生產」機制,預防供需失衡導致「穀賤傷農」現象。
傳統農業要計畫生產也許不易,但有機農業卻單純許多,這關係友善產業的永續發展,因此,政府必須重視任由發展,如放任代表政府無能,有管理才能顯示值得信賴。過去政府每年都編列大筆預算補助,但協助輔導案例通常流於形式,仔細檢視內容有許多是本末倒置,例如舉辦大型行銷活動(如白玉蘿蔔祭等),每年一次大拜拜幫忙銷售農產,也許明年農民會種更多,假設不再辦更大活動恐怕又會供需失衡,如此不斷循環政府錢愈花愈多,卻與計畫生產原理背道而馳。
有機農糧生產如何與產業需求結合,必須和食品產業的計畫產量連結。食品產業的農糧需求量是很容易統計的,只要做好需求端統計就很容易計畫生產,以防止供需失衡現象發生,就是對農民最大幫助;其次有機農糧生機應用(種植與加工技術),過去產學合作通常公式化結案交差,但有機農產之應用是為了解決食品產業問題,例如:研發無糖低熱量食品、無防腐劑或化學添加劑的保存期限問題,無色素香料具自然香氣美味等。
這些問題關係食品業全球化發展,有些百年知名老店也常受困,甚至倒閉,建議政府資源應列為優先項目,而非舉辦行銷活動為優先,並鼓勵上游研發提供下游優質原料,如此正向循環「友善經濟」規模才能持續擴大。
農委會預算70%用在福利與補助,相對排斥「友善經濟」的資源投入。假設台灣的未來產業是「友善經濟」,那政府就應明白有限資源的優先順序,以加速未來產業發展。此刻,全球一片「友善經濟」風,台灣能缺席嗎?我們更應把握良機趁勢而起,以扭轉長期被忽略的農業潛能。有人說「改變才能看到未來」,政府的資源不應一再被特定團體壟斷,計畫執行不可形式而要有實質成果,更應確實執行有機相關法令,讓一些魚目混珠抱持僥倖心理者絕跡,以避免劣幣驅逐良幣事情發生。
「計畫生產」是農政單位的當務之急,也是「友善經濟」的成敗關鍵;學界在人才培育和解決方案方面,必須充分利用知識能量,培養人才和協助解決產業問題;在有機農糧認證機制落實與執行方面,認證機構也應扮演更積極角色,輔導農民落實生產履歷與農產加工標準化。
通往「友善經濟」公路不再塞車,首要在「計畫生產」與「創新研發」兩者相輔相成,畢竟擁有生存與發展有利環境,方能啟動希望列車開往幸福城市。

文章標籤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以時事、財經、文創、科技、生活新知為主的全方位新媒體平台,由一群專家學者、菁英達人發表專業、即時、新奇的睿智觀點,開啟民眾的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