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學院現場:建築師、科學家、性別運動推手都在這,什麼成就了半農半X的新農村人文風景?
文、圖:張又文
講到宜蘭你想到什麼?豪華農舍、鴨賞、冬山河?
肥沃的平原跟大山大海之間,我們看見的是一畝一畝田裡長出了不同的「苗」。社企流草地學院帶著20位學員來到宜蘭員山鄉,這裏有著全台灣最多元背景的農人,試著最不同的半農半X生活。
領路人是當地的伴鳥農夫小鶹,國中便開始奔走於各大專院校的保育社,在宜蘭務農已有6年了,為什麼來這務農?他的答案跟這裡其他新農人一樣,相當驚奇:保育鳥類跟抵抗苗栗大埔案代表的開發思維。
既熟悉又陌生,這是來到農村的我們的第一印象。
熟悉的是人情味。四天的行程中,我們每天行進間都會被認識的農友攔下四到五位,領路的小鶹和他們彼此都叫得出名字。
陌生的,是這些農田裡發生的事以及他們的主人。那些田裏戴著斗笠的、穿著雨鞋的,有的是建築師,搭起「農用」書店、食堂與小農的革命基地,有的在農村中舉辦性別平權講座、讓同志走入農田當假日農夫,小鶹自己則籌辦公車小旅行,推廣鳥類保育。這樣的風景,不是其他農村常見的。
四天之中,我們一站一站聽他們的故事,看這新農村風景是如何形成的?

老農傳授、倆佰甲互助,社區也擁抱新人文風景

「失戀、失業、失去人生方向時,來到農村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這邊的人們總是笑說,來到這裡的「新農友」,或不習慣台北的生活,或因為家人務農返鄉,或希望小孩能接觸自然環境,每位都抱有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想法,但同時,也是務農的門外漢,於是來此之後,第一個挑戰便是生根。
陳阿公,是最好的幫手。在務農的技術上,78歲的陳阿公是當地友善小農的重要推手,傳承60年的務農經驗給小鶹與其他年輕農民。最初使用友善的方式耕種的陳阿公,在慣行農法出現時採用了一段時間,發現健康亮起紅燈,則再轉回友善的耕作方式,並致力推廣友善耕作,雖然友善耕作面積仍遠不及他所期望的佔到60%,但他非常高興有一群年輕的農民願意繼續耕種、守護這塊土地,不藏私地做這些新手的師傅,傳承對土地的用心。
逐漸掌握務農技術後,要獨自完成所有的農事在時間上有限、資源上也有限,走訪當地,我們站在田野廣闊之中,烈日下,一人佇立在雜草、福壽螺危害的稻田中,無力感便油然升起,更遑論擴大耕種的面積。
還好,這裏有倆佰甲。
2012年倆佰甲的成立,雖然沒有嚴謹的組織章程,但整合了小農的資源與交流網路,帶給宜蘭的小農們足以繼續奮鬥下去的動力。「你想做(務農)的話自己做,但是,我會陪你」倆佰甲發起人楊文全總是如此跟農友們說。倆佰甲透過召集農友一起互相協助農忙時的工作,並提供一般農民買不起的農機具,讓年輕的小農不再單打獨鬥。
對大部份入農青年來說,挑戰不只包括土地、技術、人手等,是否能融入在地更是一根本的問題。與草地學院分享的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簡裕鴻說,「人、文、地、產、景之中,人是最重要的!」這樣的態度,讓新加入的農友能快速的融入在地的陣容。
內城做的計畫之一,便是發展「鐵牛力阿卡」利用農用大型車輛載著遊客進行社區的導覽,我們搭著鐵牛力阿卡深入每個農村,像坐船碰到海豚一樣跟狗兒們打招呼,在稻浪中看見農人身影,彼此寒暄。這些都是城市所看不到的風景。「這樣從小孩到老人都有事做了,」理事長強調,新的嘗試帶起社區的活力,凝聚向心力之外,也能創造更多樣的發展機會。

半農半X 帶著自己的專長回饋土地

在宜蘭的四天,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農村風景一幕幕真實上演,說穿了便是因為宜蘭稻作僅收一期,加上一開始種植的面積都不大,讓半農半X成為新農人的生活型態,也讓他們能根據在地農村的需求,發揮自己所長,回饋於在地。
如果說他們是被宜蘭給擁抱了的漂浪種子,這片土地,有老農的傳承、彼此的協力跟社區的共識,他們得以生根,他們得以汲取這片土壤上的養分,然後跟著每個人的不同專業,長出新枝綠葉,把農村變得更不一樣了。
於是建築師帶著夥伴們打造了農民食堂,提供外地來的新農友交流,也成為許多合作案的發想地,食堂兩側的小間書菜與貓小姐食堂,則組成了一個「要書有書,要菜有菜」的空間;科學家背景的新農友則是在農田中用木板設置不同的方格,試圖在農田中進行科學實驗,減少福壽螺帶來的成本耗損等。
最後,擁有特殊農村人文風景的宜蘭,吸引了大批帶著理念跟想望而來的來客,解決了農村中長期「生產者想賣但不知道可以去哪裡賣;消費者想買但不知道誰可以信任去買」的問題。客人們直接聽生產者講他們的故事並從此長期跟隨、支持,而迷惘於食安風暴中的民眾們,也終於看見希望。
於是每位新農友像種子一樣在宜蘭生了根,並吸收在地的養分,發了芽,與在地的大樹成就一片新的森林。
在這裡,在地的包容性讓外來或返鄉的種子得以生根、吸收;在這裡,帶有理念、理想、專業的青年,用專業滿足農村的不同需求,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宜蘭,新的小農重新定義了農村的樣貌。而草地學院的我們,四天內也充實的汲取了在地養分跟經驗,更了解社會議題與在地小農之後,期待著用我們本身的專業,在台灣其他角落長出更多美麗的新芽,一起創造更高更廣的森林。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