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陳莞欣Photo Credit: 陳莞欣
文:陳莞欣
近幾年來,在限塑政策催化下,台灣興起了一股環保食器的集資熱潮。以 2019 年為例,幾乎是每個月都有新的環保食器展開集資。熱烈贊助過後,這些產品是否有好好被利用?
為了更深入的探討這個問題,《群眾觀點》在今(2019)年 10 月發起了〈環保食器集資產品使用習慣調查〉。一個月的時間內,總計回收 469 份問卷。
(《群眾觀點》環保餐具集資產品贊助經驗調查。來源:陳莞欣)
(《群眾觀點》環保餐具集資產品贊助經驗調查。來源:陳莞欣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469 位填答者當中,73.1% 的人有贊助過至少一件環保食器的經驗,其中有 4.1% 的人贊助超過 5 件以上。贊助品項以食物袋最多,其次為環保杯、環保吸管。超過 7 成的人出於對環保理念的認同而決定贊助,逾 8 成人的贊助理由是既有的環保食器不夠好用或手邊沒有合用的環保食器。
(《群眾觀點》環保餐具集資產品使用頻率調查。來源:陳莞欣)
(《群眾觀點》環保餐具集資產品使用頻率調查。來源:陳莞欣
而在有贊助經驗的填答者當中,大家最關心的使用頻率情況如何?其實僅 16.3% 的人表示自己入手產品後幾乎沒在使用。31.8% 的人一週至少會使用 1 至 2 次,25.4% 的人一週使用 3 至 5 次。更有 18.1% 的人一週使用超過 7 次。即使是一週只使用 1、2 次的人,一年下來也能減少 50 至 100 件一次性用品,垃圾減量的效益相當明顯。
這樣的調查結果,呼應了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羅祖珍的觀察:「台灣的減塑現況在國際社會中,算是表現很好的!」十幾年來循序漸進的政策宣導,確實讓環保的觀念深植於民眾心中。在環保食器的集資熱潮下,讓人擔心的盲目消費問題並未發生,日常生活中也確實有在使用,只是仍有進步的空間。
那麼,贊助了環保食器,卻沒有使用的理由為何呢?近 6 成人誠實回答,只是因為「自己忘記攜帶」。3 成的人則認為清潔太過麻煩、2 成多覺得功能不如預期。有趣的是,不少人雖然因為「先前沒有可使用的環保食器」、「既有的環保食器不夠好用」等理由贊助集資產品,實際入手後,卻有 25.1% 的人發現自己手邊其實就有功能類似的環保食器。

環保第一步,以計畫性消費取代一時衝動

環保品牌小事生活的創辦人洪平珊,人稱阿好。她從減塑開始,投入不製造垃圾的生活將近 7 年,是台灣環保圈知名的零廢棄倡議者。她認為,許多人購買、贊助環保食器,的確是出於關心環境的熱情:「很多人雖然有心,卻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是不是先買環保產品,就能為保護環境盡一份力?」但也有人實際入手後,才發現很少有機會使用。環保食器被束之高閣,喪失了原本購買時的美意。
阿好也觀察,多數人之所以會希望環保食器可以輕便、適合隨身攜帶,其實正反映了大家生活中有許多非預期的消費行為。臨時起意想吃鹹酥雞、路過飲料店想買珍珠奶茶,如果這時手邊沒有環保食器,就會發生「明明贊助過,要用時卻沒有」的情況。若能事前思考一天內可能發生的消費行為,準備需要的容器,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以她自己為例,身為一個孩子的媽媽,阿好習慣在家中準備一個袋子放全家人的餐具:兩個保鮮盒、一個裝開水的水壺和一個可以買飲料的空瓶。如果需要外出一整天,只需要把袋子拎上車就可以出門。
如果你是出門不方便帶大包小包的通勤族,也有對應的做法。阿好舉例,自己過去在台北當上班族時,通常在午休時間買飲料。因此,她習慣在辦公室放一個買飲料用的杯子。不用輕便,只要好洗、不燙手即可。她也會在隨身包裡放個小的隨身杯,口渴了隨時可以拿來裝水。
(上班族只要在辦公室放個飲料杯,就能大幅降低「想買飲料卻沒帶杯子」的機率。來源:陳莞欣)
(上班族只要在辦公室放個飲料杯,就能大幅降低「想買飲料卻沒帶杯子」的機率。來源:陳莞欣

環保食器沒有完美的,只有適合你的

認為手邊的環保食器不夠好用,是許多人贊助集資產品的原因。瀏覽環保相關的社團,也可以不時看到網友發出的「求薦文」。典型的內容像是:「我想要一個杯子,可以輕巧、好洗、防漏、耐用、又可以保溫,而且使用後不能染色、散發異味或是溶出有毒物質……。」
「環保食器不可能完美,只有符合你的需求與否。」阿好直言。撇開產品本身的品質問題,許多使用者覺得集資產品不好用,其實往往是贊助前沒想清楚自己的需求。
她舉例,可以折疊好收納的矽膠杯,自然不可能保溫又防漏。使用年限長的不鏽鋼,重量一定不會太輕。「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實,即使沒有專家說明,你事前就能想像了吧!」阿好笑說。搞懂自己最在意的痛點,才不會花了錢才發現產品不實用。
此外,阿好也建議,在贊助新產品前可以先檢視家中已有的物品。不論是杯子、吸管、便當盒,或許你早就有功能相似的容器,只是忘了它的存在。例如,她身邊有不少人使用蜂蜜罐裝飲料。這種寬口瓶的設計方便店家使用,蓋口又裝得下粗吸管,玻璃材質也相對安全。就地取材,省下一筆花費。
環保食器的集資風潮,究竟是真的有助環保,或者對環境造成更大的負擔?這個問題目前還無法蓋棺定論,但阿好認為,人一定會從經驗當中學習。也許熱潮過後,人們會發現除了買杯子、吸管以外,還有別的方式可以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大家都多想一點,改變市場的力量就會很大。」

新材質真的比較好嗎?多查多問多關心

從食品級矽膠到白金級矽膠、從新型態的塑膠 Tritan™ 到醫療級 PP 原料,環保食器所使用的材料不斷推陳出新。《群眾觀點》的調查也顯示,有 20.8% 的人認為,集資產品的材質較既有的食器更安全、品質更好,因此選擇贊助。
新的材質聽起來讓人心動,但羅祖珍提醒,「一樣材料是真的沒問題,或者只是生產者說沒問題,需要更多消費者主動的去關注。」
阿好也認為,對於新材質,她會以較審慎的態度看待。目前的材料工業頂多只能確認容器在特定的使用情境下,不會溶出已知的有毒物質。她舉例,有毒物質雙酚 S 原本是環境荷爾蒙雙酚 A 的替代品。人們以為塑膠容器只要不含雙酚 A 就很安全,卻沒想到後續研究報告顯示雙酚 S 和雙酚 A 一樣對人體有害。
此外,現行的產品實驗都是在相對單純的情境下進行,其實難以涵蓋真實生活中複雜的使用情況。像是以矽膠袋裝熱開水,不會檢出有毒物質。但如果拿來裝熱酸辣湯或是放進微波爐加熱呢?阿好坦言,消費者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判別廠商說詞的真偽。一樣新的材質是否真的安全,只能等待時間來驗證。
(自備環保杯不僅能享有優惠,也能減少塑膠杯使用量。來源:陳莞欣)
(自備環保杯不僅能享有優惠,也能減少塑膠杯使用量。來源:陳莞欣
儘管如此,阿好也認為,不需要因爲無法完全排除風險而過度焦慮。相較於使用一次性的塑膠容器外食,自己挑選的環保食器仍是相對安全的選擇。此外,消費者或贊助人也可以向廠商提問,盡量讓產品資訊透明。
她以小事生活曾經販售過的不鏽鋼吸管為例。當時廠商提出的檢驗報告包含了鋼材的日本進口證明、不含重金屬和零輻射的檢驗報告。而且,每次她提出新的疑問,廠商都會回去做功課並做出改變,讓人看見品牌的學習與成長。她鼓勵廠商,在不洩露商業機密的前提下,主動揭露資訊可以提升消費者的信任感。「你讓大家看到你的誠意,對品牌也是加分。」她說。

環保食器的新藍海,從好攜帶到根本不用帶

環保食器的集資風潮,讓台灣人幾乎人手一個環保杯、一根吸管。但羅祖珍指出,民眾自備食器只是第一步。更積極的做法,是推廣企業、餐廳主動提供非一次性餐具。
例如,現在台灣已有「不塑夜市」,攤販提供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和餐具,統一回收清潔。或者推廣「租賃杯」模式,民眾可以和商家租杯子買飲料,喝完清潔過後再還給店家。她舉例,不少連鎖超商、賣場都會販售咖啡,若能提供租借環保杯的選項,一定能大幅減少一次性紙杯的使用。
根據環保署 2018 年所提出的塑膠減用時程表,在 2030 年以前,台灣將全面禁用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塑膠飲料杯和塑膠吸管等一次性餐具。環保食器的市場,還有許多新的機會與需求尚待被開發,幫助我們實踐永續的理想。
最重要的是,友善環境的實踐絕非停留在購買環保食器的那一刻,而是落實在每一次的使用上。羅祖珍強調,「買很多環保商品不代表你很環保,重複使用才是!」
全文轉載自群眾觀點,原文標題:贊助了環保食器卻沒使用?6 成人「自己忘記」,2 成 5「本來就有類似容器」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文章標籤

  • 群眾觀點 CrowdWatch

    群眾觀點 CrowdWatch

    「群眾觀點CrowdWatch」是全亞洲第一家專注於群眾集資的網路媒體——我們每天觀察全球各地正在凝聚的群眾力量、為讀者介紹最新焦點專案,並分析群眾集資領域的各種脈動,彙整成國內外趨勢洞察、集資技巧分享等主題文章,希望所有人都能在這裡找到想要了解的集資資訊。   無論你是誰,和我們一起成為改變世界的群眾力量吧! 官網:crowdwatc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