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社會創新實驗中心Photo Credit: 社會創新實驗中心
2019 年 5 月 8 日,台灣經濟研究院、星展銀行(台灣)及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共同發布 2019《社會創新大調查》。該調查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指導,調查台灣「社會企業」市場、「社會創新」發展的狀況。
本文專訪執掌社會企業相關業務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評析此份大調查結果,盼能以政府角度切入,為社會創新生態圈描繪未來發展願景。
社企流/李沂霖
2014 年,行政院推出台灣第一個以扶植社會企業為主的重大政策——《社會企業行動方案》(2014 至 2016 年),廣邀內政部、財政部、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等部會共同推動,期盼為台灣打造有利於社企創新創業的環境。該年也被稱為台灣的「社企元年」,自此,政府便在推動社企發展的路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彼時,社會企業正值萌芽階段,為不讓法令成為限制、並鼓勵民間自由發揮創意,政府便以「先行政,後立法」作為整體施政方針。也就是說,政府並沒有透過法規針對「社會企業」的定義給予過多限制,而社企行動方案也並未將社會企業的範圍限縮於公司型、非營利組織型或其他特定類型的組織,而是盡可能讓民間自由發展,保留社會企業的多元型態。
2017 年,唐鳳自前任政務委員馮燕手中接下督導社會企業發展之責,著手推動《社會創新行動方案》(2018 年至 2022 年),延續社企行動方案之精神,期能透過串連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與一般企業,共同發揮社會價值與影響力,更加深化台灣社會創新的發展。
同時,聯合國頒布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針對各國面臨的社會、環境、經濟等問題,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而台灣的《社會創新行動方案》便扣合 SDGs 之推動方向,盼能鏈結社會創新全球網絡。
(《社會創新行動方案》架構。來源:行政院)
(《社會創新行動方案》架構。來源:行政院

提升社企認同度,傳播理念、強化理解仍是關鍵

在社會企業、社會創新、 SDGs 日漸發展之下,為瞭解台灣社會創新組織樣貌,以及掌握民眾對社會企業、社會創新、 SDGs 的認知度與認同度,2019 年,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指導,台灣經濟研究院、星展銀行(台灣)及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共同發布了《社會創新大調查》,針對民眾與社創企業進行調查,以掌握民眾意向及相關組織營運現況。
根據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有 30.6% 民眾聽過「社會企業」一詞,相較於兩年前的調查結果僅 19.9%,顯見台灣民眾對社會企業認知度有相當明顯的提升。
而在對民眾解釋社會企業意涵後,有超過 75% 的民眾對於社會企業的理念感到認同。然而,相較於兩年前的認同度,卻略為下滑了 3.3 個百分點。
對此,唐鳳表示:「我認為台灣民眾確實認同『社會企業』這個理念,但對社會企業具體在做什麼,仍然不太熟悉。如果能實際了解社會企業的經營方式,認同度自然能夠回升,就像民眾對於各種型態的 NGO(非政府組織)、NPO(非營利組織),都已相當熟悉。」
「雖然每個人講到社會企業的時候,想到的事都不盡相同,但是,『運用商業模式,實踐社會使命,解決社會問題』,這個核心概念是不變的。」唐鳳認為,如何傳播理念、加強各界對社會企業的認識,仍然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當然,任何理念的推廣,都不是為了在短期內達成速效。這段逐步融入文化的過程,更需要各界的持續關注。」
(根據調查,2019 年有超過 75% 的民眾對於社會企業的理念感到認同,但相較於 2015 年調查的認同度,略下滑了 3.3 個百分點。來源:2019 社創大調查記者會發佈簡報)
(根據調查,2019 年有超過 75% 的民眾對於社會企業的理念感到認同,但相較於 2015 年調查的認同度,略下滑了 3.3 個百分點。來源:2019 社創大調查記者會發佈簡報

從社會企業到社會創新,強調多元與串連、擴大社會影響力

而因應 2018 年行政院推動之《社會創新行動方案》,此次調查也首度針對民眾對於「社會創新」的認知度與認同度做詢問。調查結果指出,在認知度方面,僅有不到兩成的民眾聽過社會創新概念;而在解釋社會創新意涵之後,則有 65% 的民眾表示認同,略低於社會企業的認同度。
究竟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有何差異?唐鳳首先解釋「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之意涵:「『社會企業』是運用具有使命的營運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創新』則是運用創新概念及方式,改變社會各群體間的相互關係,並從中找出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
她指出,因此,以過去較少運用的「商業模式」,進而對社會問題產生影響的社會企業,其概念本身也是一項社會創新。
「無論以哪種組織型態設立,社會企業都能調動市場力量,來促成各種社會創新。但即使沒有設立組織,以個人倡議者、實踐者的身分,也都可以參與社會創新。」唐鳳表示,「舉例來說,當年一群父母提出了『喜憨兒』這個概念,促成心智障礙者的社會參與,這就是一種社會創新。」
換句話說,社會創新是一場大規模的改變社會浪潮,參與者不限組織型態、甚至不需設立組織,都可藉由創新概念及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共同產生社會影響力。
而面對民眾對於社會創新認知度不高的情形,唐鳳認為:「從喜憨兒的例子中可知,社會創新早就存在這個社會二十幾年。所以,從社會現有的例子,和民眾說明社會創新是什麼,我想會是有效的溝通方式。」

以 SDGs 作為溝通語言,有助強化社創生態系體質、更讓台灣「暖實力」踏出世界

隨著聯合國頒布的 SDGs,政府在推動社會創新的路上,也扣合 SDGs、與國際接軌,並積極地向大眾宣達 SDGs 的概念,盼能引起大眾關注。
「SDGs 是全世界的共同目標,各地對社會、環境、經濟發展的需求,都包含在這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裡面。宣導 SDGs,不僅可以喚起大家對於共同問題的關注,也可以讓大家理解,從事社會創新、解決社會問題,不但可以養活自己,更能鏈結全球志同道合的社群,進而提昇我們的國際地位。」唐鳳說道。
唐鳳表示,社會創新是推動 SDGs 的重要方式之一。行政院的《社會創新行動方案》中,正是以 SDGs 為共同概念,推動社會創新發展。「為此,我們整合政府各部會的資源,讓社會創新團隊正在試行的各種社會創新模式和案例,都能透過跨部會的平台,得到合適的協助。」
舉例而言,為了促成 SDG17「強化夥伴關係」,政府於《社會創新行動方案》中納入「國際連結」策略,致力讓台灣的社會創新模式能與世界同步,成為全球的夥伴。唐鳳說明,如連續兩年舉辦的亞太社企高峰會,就成功串連了各界的力量,讓世界走進台灣。(延伸閱讀:首屆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讓明日的問題,成為今日的機會——匯聚各國經驗用創新翻轉社會難題
(唐鳳參與首屆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來源:社企流)
(唐鳳參與首屆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來源:社企流)
而在此次大調查中顯示,台灣民眾最關注的 SDGs 前 3 項分別為:「優質教育」、「優質工作和經濟成長」與「消除貧窮」;而社企關注並耕耘的項目則是「優質教育」、「良好健康與福祉」、「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其中,「優質教育」為民眾與社企共同關注之議題。唐鳳表示,各國都開始思考改進既有的教育模式,目前國內外都有不錯的案例可循。例如:培訓年輕教師、前進偏鄉服務的「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以及推廣親子教育、家庭諮詢的團隊「小人小學」等。
她認為,從社會創新的角度來看,除了思考何謂「優質教育」議題的本質,也可以從國內外創新教育的案例中,找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說,在解決當地社會問題時,透過網路共學等創新的方式,引入全世界正在解決相同社會問題的資源。」
而唐鳳也表示,這些創新的教育理念,即使在學校教育中還沒完全開展,但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乃至於終身教育,只要每個人都抱持勇於嘗試的精神,用不同的、創新的方式學習,就能得到非常不同的體悟。
(在此次大調查中顯示,SDG 4「優質教育」為民眾與社企共同關注之議題。來源:Global Goal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在此次大調查中顯示,SDG 4「優質教育」為民眾與社企共同關注之議題。來源:Global Goal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面對民眾與社企關注的 SDGs 項目之差異,唐鳳認為,社企從實作經驗出發、民眾則以自身生活經驗思考,對議題的重要性排序自然有所不同。這個調查結果可以作為參考,進而了解未來社會創新的潛力何在。
她進一步表示,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專案小組(GSP,Global Sustainability Panel)曾發表報告指出,永續發展有 3 大支柱:經濟、社會及環境,也就是社企經常強調的「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
永續發展的實踐,不能因為經濟成長而犧牲掉環境保護或社會公益,而即使在做社會或者是環境的工作,也可以有永續經營的想法。意即這 3 股力量應該共構出永續發展,而不是各做各的、導致彼此之間發展失衡。
「這也是社會創新中很重要的特點,在不同組織之間互相串連成創新的結合,去找到新的夥伴關係,達到『共好』。如此一來,社創生態系就會自然出現。」唐鳳說明,「我認為無論關注哪個目標,最重要的是大家都使用 SDGs 當作溝通語言,如此一來便能擴大對話的範圍,也有助於強化社創生態系的體質。」
唐鳳認為,SDGs 作為國際共通語言,不僅能作為台灣對內解決社會問題的方針,也有助於台灣與國際接軌。面對全球共同的社會問題,台灣能夠發出「Taiwan Can Help」的訊息,更是讓世界認識台灣的方法。
「我認為這 5 年來,台灣的社創生態圈發展出越來越多樣和厚實的經營模式,成功讓『暖實力』踏出世界,不管是誰想要做 SDGs,台灣都有非常多社會創新組織願意提供方法論,與全球分享我們的經驗。」
(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來源: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nowledge Platform)
(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來源: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nowledge Platform

政府提供關鍵資源,助社創工作者一臂之力

綜上所述,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倡議多年的努力之下,社會企業的概念已逐步擴散,但仍須協同各方合作,讓社會企業、社會創新與 SDGs 的概念與價值更加普及。
而政府的角色除了協助概念倡議,對社創工作者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資源提供者。在此次調查中,民眾認為台灣政府所提供的社會創新資源中,最重要的 5 個項目為:課程培訓、研發補助、創業空間、諮詢輔導以及展銷通路。
針對課程培訓、研發補助等資源,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建置的「新創圓夢網」便整理了完整資訊,方便需求者查找;創業空間部分,在政府的努力下,目前也催生了社會創新實驗中心、桃園社會企業中心、台中社會創新實踐基地等空間誕生。
這些基地不僅提供空間,更開放諮詢輔導服務,如唐鳳每週三皆會在社會創新實驗中心開放 Office Hour 供社創夥伴面對面諮詢;此外,她也定期前往台灣各地,進行社創巡迴會議,期能促成各地不同利害關係人和社創組織的連結,促進整體生態系的發展。(延伸閱讀:「社會創新實驗中心」正式進駐空總,賴揆現身支持台灣社會創新發展
在展銷通路方面,2017 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辦理首屆「Buying power - 獎勵採購社會創新產品及服務」(以下簡稱 Buying power),鼓勵各級政府及中央各機關、國營事業、民營企業及民間團體採購社會創新組織產品或服務,希望藉此拓展社創組織之行銷通路、協助其開拓市場商機。
第一屆 Buying power 便有超過 60 家企業、組織響應,總採購金額逾新台幣 8200 萬元;去年(2018 年)更增加至 83 間企業共襄盛舉,創造了近 1.5 億元的採購金額。唐鳳在參與 2018 年 Buying power 頒獎典禮時曾表示,企業與政府單位透過消費購買的方式支持社創組織,促成良好的合作循環,如此也就能同步體現經濟、環境、社會 3 方效益,達到多贏的結果。

推動社會創新發展——政府角色:全力支持,絕不主導

唐鳳認為,政府對於社會創新的發展,應採取「全力支持,絕不主導」的態度。因為政府若對任何政策都採取主導態度,反而有礙於創新、無法讓社創網絡自主成長。「因此,我們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於為社創生態系打造環境,例如協助鬆綁法規、搬開阻礙社創組織發展的石頭,並且讓生態系裡面各方利害關係人更認識彼此。」
她說,目前,政府著眼於於讓各方利害關係人形成社群、找到彼此的連結。「比如我們協辦的亞太社企高峰會,公部門最多出 49% 的預算,這樣才可以促成民間社創網絡的成長。」
未來,唐鳳表示,政策走向會以「權力下放」(devolution)為主,也就是不僅靠行政院、各部會的力量,而是地方政府、甚至公所層級的各局處,都可以針對現行法規進行共創、合作研擬。「許多事情不用提到行政院層級,在當地就可以取得一定的共識,然後組織起來。這也是今年度正式實施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的初衷,和社會創新絕對是可以互相結合的。」
唐鳳期許,台灣社創生態系未來發展能著重於「參與式治理」。所謂的參與式治理,指的是政策相關部門透過制度安排,建立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信任,並創造出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空間,與政府協力、一起解決問題。
因此,要在社創生態系中推廣參與式治理,就得盡可能地讓最多的利害關係人能夠參與其中。該如何做到?「透過聚落和社群串連就是關鍵。」唐鳳表示:「無論正在解決哪種社會問題,或是關注哪一個永續發展目標,都可以想辦法讓全台灣,甚至全世界在做類似事情的人,看到你正努力的事。」
唐鳳說,台灣有很多社會企業,在不同角落各自耕耘。然而,如果放眼全台,也許會發現,有 30 家社企都在做一樣的事;再把範圍擴大,看整個亞太地區,可能就有 300 家社企有著相同的理念與作為。
她指出,如果台灣社創生態系可以建立起有系統的連結,不僅能互相分享資源和解決方法,也可促進與全球夥伴協力合作。而她相信:「這樣的能量,最終將成為促進永續發展目標的巨大動力。」
此文章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參考資料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