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Jake Melara on UnsplashPhoto Credit: Jake Melara on Unsplash
社會公益與商業利益的衝突,經常是社會企業隨時需要面對的問題,要如何在企業穩定維運的過程中維持自己的公益初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創業初期,要穩定收益就已不容易,還要兼顧自己原先的公益目標,很容易顧此失彼。2018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第二天,大師工作坊邀請緬甸社會創業家 Helen Gunthorpe 以及越南社會企業育成專家 Pham Kieu Oanh,分別以他們創業與成立孵化器的經驗與大家分享社企平衡公益與商業利益的秘訣。
文:趙浩宏

維持創業的初衷,是永遠無法終止的挑戰

(緬甸社會創業家 Helen Gunthorpe。來源:社企流)
(緬甸社會創業家 Helen Gunthorpe。來源:社企流)
Helen Gunthorpe 是一個傳染病醫療專家,從 1979 年便在非洲南部與緬甸從事人道服務,並在 2001 年協助無國界醫師組織展開位於緬甸北部的專案,2002 年至 2008 年間,Helen 則走遍緬甸的鄉村,為當地提供醫療照護服務。2008 年納吉斯颱風侵襲緬甸,Helen 看到當地的災情以及後續瘧疾爆發死傷無數以後,決定和夥伴一同創辦社會企業 BusinessKind Myanmar,開發能夠改善當地健康水準的產品和服務。
「我是一個非常正面的人,如果要我回想自己的人生,到底是什麼一直推動我前進,有些時候我也會感到挫折和疑惑,但正是因為這些困境,我才能推動我的公司不斷成長。」
瘧疾通常發生在貧窮的國家,這些災區的居民除了需要治療以外,還需要蚊帳來讓他們避免持續接觸蚊子。Helen 之前工作的組織就是負責執行瘧疾專案,她當時發現機構一次就像瑞士廠商訂購 6 萬個蚊帳,於是開始思考為什麼不讓當地人自己製作,聘請風災後的倖存者,順便解決失業與貧窮問題。
然而,她在原本的機構提出此構想後便遭到拒絕,於是 Helen 決定創辦一間社會企業,以製作蚊帳為出發點,收留很多風災的倖存者擔任女工,踏著提案挫敗的力量單獨創業、逐步前進。
「只來自於對一個小小想法的付諸行動,我的人生就因此而忙碌,直到有一天起床時發現原來夢想都成真了,接下來才開始思考如何擴大和幫助更多人。」
對 Helen 來說,創業的第一步通常很簡單很有趣,為公司取名字、製作 Logo,但當公司成立後要如何幫助更多人卻充滿挑戰。其中最困難的是打造一個優質的團隊,成員們必須要有遠見、願景、夢想,也許過程中會有改變和調整,但這個團隊必須要有能力把想法留住,並且在面對各種質疑或支持時,能夠維護初衷,這是團隊最大且持續不斷的挑戰。

相信商業的力量,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越南社會企業育成專家 Pham Kieu Oanh。來源:社企流)
(越南社會企業育成專家 Pham Kieu Oanh。來源:社企流)
Centre for Social Initiatives Promotion 是越南河內的社會企業育成中心,由 Pham Kieu Oanh 於 2008 年創辦,推動和支持地方社會企業營運,把越南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成為獨特的網絡,並且努力讓不同的人連結後一起推動社會企業。
「我不是生來就當社會企業創業家,我大學唸的是哲學,碩士念社會學,與商業毫無相關,直到後來加入了聯合國的 NPO 組織,從 1994 年做到 2008 年,都在做國際發展相關的工作,我給予自己很多社會責任,讓我開始相信這是我生來的任務。」
在越南,非營組織工作依然還在初發展階段,很多心血在投入地方後常常無法延續,對當地的影響力也無法長久。Pham 坦言,很多時候專案一結束就回歸原狀,浪費很多錢和大家投注的心力,也埋沒了許多人的捐款與善心,讓她覺得很難過,直到她認識社會企業的概念,認識有想法與方法的創業家,看到他們做生意的方式後得到很多啟發,讓 Pham 相信可以利用商業的力量幫助更多人。
「我的國家很社會主義,在 10 年前大家很排斥商業。多數人覺得企業就是要賺錢而已。也許會做一些社會企業責任,捐款,但也是僅止於此。直到我認識了社會企業。」
2008 年,Pham 參加了一個社會企業的論壇,才第一次認識企業原來也可以改變世界,於是毅然決然辭去原本在聯合國的工作,投入社會企業倡議。原本只是一人辦公室,且當時並鮮少有人會在越南討論社會企業,人們並不相信商業能改變什麼,直到 10 年後的現在,越南已經有了不少相信社會企業理念的人。

社會企業宗旨與商業利益的兩難

無論對於 Helen 還是 Pham,社會企業的兩難都是真實而且清晰的。
「我一開始以為社會企業會比較好做,但我真的大錯特錯,因為要統合所有的事情真的很困難。我們除了做生意以外,還要思考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我當初也許是喝了一罐酒才說出自己要創業。」
對於 Helen 來說,從創業到現在都沒有任何一刻是輕鬆的,畢竟社會企業不同於過去的非營利組織工作,依據募資所得決定要做多少。自己的公司除了要考量蚊帳成為商品後必須要讓窮人買得起,又得讓女工能得到良好的職場待遇,這使得 Business Kind Myanmar 只能從每一個蚊帳獲利 90 分美元。
更困難的是,在市場上不只有他們在做這件事情,也有不少壓榨員工的工廠在量產蚊帳,於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Helen 另外成立一間企業,負責製作並販售日常服飾以增加收入,再將收益回饋給製作蚊帳的女工。Helen 認為,每個人的時間與資源都是有限的,影響公司存活的因素也很多,但如何在合理範圍內增加收益是很重要的,不然想要落實社會正義的夢想很難被伸張。
同樣地,Pham 在長年的培力工作中也感同身受,她以特斯拉汽車(Tesla Motors)為例子,分享一間成功獲利的公司如何在獲利以後,利用持續投入替代能源研究以及拓展新能源來創造更多社會價值來說明獲利與社會公益的結合。
她也表示,這件事一直以來都不容易,畢竟多數業主和大眾依然覺得只要先專注賺錢,之後再來做好事捐款就好,但是社會企業不能如此,想要持之以恆,團隊必須打從一開始就把初衷確立得十分清楚,往後的商業模式才不會偏差。

不停止反思,勿忘初衷

在論壇後半段,Helen 與 Pham 針對現場觀眾對於社會企業影響力的疑問,提出了來自自身經驗的見解。
「我覺得永續性好像是 NGO 常討論的議題,但做生意,面對現實,所謂永續性就是要讓自己的產品市場不斷成長,只要市場成長就能讓我們持續維持。」關於永續性,Helen 認為拓展市場是關鍵,如果公司要存活就必須有更多消費者,並且保持產品品質。
但她也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不斷反思,不然會讓自己不小心「好心做壞事」,也許初衷是好的,但有時結果並不然,因此身為一個社會企業創業者,她會時時刻刻質疑、檢視自己。Pham 也認同這樣的想法,她認為社會創新工作者需要具有批判性,不斷質疑自己做事的方法,不斷調整和檢視自己的工作方式,而這是永遠無法停止的課題。
在論壇最後,Pham 和大家喊話,鼓勵在場的每個人都起身行動,「一輩子至少做一次,走出舒適圈,做一件自己深信的事情,嘗試改變這個世界。也許你不想成立社會企業,你也可以成為社會企業之友,一起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核稿編輯:金靖恩
2018 年社企流 iLab 年度成果發表小論壇,我們定義為「給下一個社企夢想家的備忘錄」,期望這場真實、有笑有淚的備忘錄,可以帶給不同領域的創新者一些啟發。點此報名參與

文章標籤

  •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

    今日亞洲,正共同面臨許多未解之題,明日亞洲,如何用社會創新翻轉難題?
    高峰會聚焦「食農、銀髮、弱勢就業、綠能環保」四大議題,透過跨國、跨領域的座談研討,串起社會行動者的支持體系,讓產官學界與民間一同聚集,為明日的亞洲尋找改變的契機。更多詳情請見 明日亞洲 2018 亞太社企高峰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