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社會企業像病毒一樣感染所有人」跨域合作打造生態圈,讓社企發展到東南亞的每個角落
在 2018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東南亞區域論壇」中,由「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陳聖凱擔任主持人,邀請到 4 位創業家分享東南亞社會企業的發展現況,與跨域合作的機會。講者分別為泰國 「Change Fusion」創辦人 Sunit Shrestha、印尼社會創新加速器「Instellar」 執行長 Romy Cahyadi、越南非營利組織「Centre for Social Initiatives Promotion 」(CSIP)創辦人 Pham Kieu Oanh,以及緬甸「BusinessKind Myanmar 」創辦人暨董事 Helen Gunthorpe。
文:黃思敏
「今天 4 位講者創立的社企當中,就有 3 個是中介組織。社會企業走在很艱難的路上,過程需要中介組織的支持,就像學游泳需要找教練,更不可能自己蓋一座泳池。」主持人陳聖凱表示,社會企業嘗試用商業力量解決社會問題時,除了需要中介組織的協助,更需要跨域合作,「這個域有可能是國界的域,也可能是跳出社會企業,和政府部門、民間組織等合作,共同發展社企生態圈。」
(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陳聖凱擔任主持人。來源:社企流)
(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陳聖凱擔任主持人。來源:社企流)

從偏鄉到首都,共創印尼社企生態圈

英國是全球發展社會企業的先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介組織便是社會企業育成組織 UnLtd。UnLtd 的友誼機構遍及全球,其中包含由 Romy Cahyadi 於 5 年前在印尼創辦的「UnLtd Indonesia」。在累積了 4 年扶植社會企業的經驗後,Romy 又再度於去年創辦社會企業孵育組織 Instellar:「過去我們已和 74 個社企合作,影響力從總部雅加達,擴及到印尼許多偏遠社區。」
Romy 表示印尼社企生態圈十分活躍,社會企業除了有中介組織的扶植外,知名大學亦有諸多相關的課程與學術計畫,更有許多企業舉辦獎助計畫或競賽,「其實早在印尼 1945 年獨立以前,許多印尼企業就擁有社會企業的的永續概念,如今社企的成長已經突破零界點,知名大學、社會創業家、大企業、投資人及媒體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印尼幅員廣大、島國非常多,許多社會企業都從邊緣的地區開始興起,Romy 表示總部位於雅加達的 Instellar,沒辦法幫助到所有地區,「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社企中介組織,來加速社企發展到印尼的每個角落。」
(印尼社會創新加速器 Instellar 執行長 Romy Cahyadi。來源:社企流)
(印尼社會創新加速器 Instellar 執行長 Romy Cahyadi。來源:社企流)

打造人脈網,讓「社企病毒」感染所有人

「如果說 Instellar 意味著社會企業就像群星一般,那麼 ChangeFusion 就像社會企業的一面鏡子,讓社企能看見自己耀眼奪目的一面,用好想法成立企業,解決社會問題。」泰國 Change Fusion 創辦人 Sunit Shrestha 表示,ChangeFusion 每年約支持 10 個團隊發展成社會企業,並幫助創業家串連企業導師、專業人士及投資人等關鍵人脈網絡。
「如果要創造影響力,創立自己的公司就是第一步,如果要讓規模擴大,就需要跟更多人合作。社會企業家就像一個病毒,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感染所有人,包含政府、投資人、受眾等都是你的宿主。『社會企業病毒』的重點就是,如果你和宿主同在一個社交圈、互為朋友,就容易互相傳染。」Sunit 用生動的比喻說明 ChangeFusion 如何打造利於「傳染」的人脈網,例如串連泰國小農及國際知名航空推出特色咖啡包,或是讓泰國偏鄉弱勢婦女的傳統手工藝,透過曼谷設計師的改造後成為精品等。
(泰國 Change Fusion 創辦人 Sunit Shrestha。來源:社企流 )
(泰國 Change Fusion 創辦人 Sunit Shrestha。來源:社企流 )

「臺灣有許越南移工,但臺越間卻沒有太多社企合作」

「我跟 Sunit 和 Romy 是在 8 年前於倫敦認識的,我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但我們都有相同的理念,更變成好朋友,互相支持對方的計畫。」Pham Kieu Oanh 早在 10 年前,當社會企業在越南仍是個陌生的概念時,就已投入相關領域努力,如今更領導越南政府的「社會企業推廣中心」(Centre for Social Initiatives Promotion,CSIP),目前已育成 150 個社會企業,更有多達 25 萬人受惠。
Oanh 指出臺灣與越南有很長久的交流合作歷史,不論在經濟上或文化上都有很強的連結,而跨域合作可以為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臺灣是越南很重要的 FDI(直接海外投資)來源,我們有很多工廠來自臺資,很多越南移工來到臺灣工作,但奇怪的是,臺越在社會企業方面卻沒有很多的合作計畫,尤其是針對移工的方面。」Oanh 期盼未來能與更多臺灣的社企人才合作,凝聚兩國的關係解決共同的社會問題。
(越南非營利組織 CSIP 創辦人 Pham Kieu Oanh。來源:社企流)
(越南非營利組織 CSIP 創辦人 Pham Kieu Oanh。來源:社企流)

「你不必是誰,只要做出別人需要的產品就能成功」

不同於前 3 位講者皆是成立社會企業中介組織,來自舊金山、擁有金髮碧眼的 Helen Gunthorpe 因擔任無國界醫生而來到緬甸,也因深深地愛上這塊土地,而決心在緬甸成立社會企業 BusinessKind Myanmar,希望解決在地的貧窮問題。「我不是緬甸人,更慘的是,我不是企業家而是個醫生。我想這對各位來說是很好的寫照,不管各位的工作是什麼,不管你是誰,只要能做出別人需要的產品,就能獲得成功。」Helen 憑藉著對緬甸的熱情與承諾,克服了文化衝突,成為緬甸社會企業的重要人物。
然而,緬甸的整體企業環境仍低落,要推動社會企業更是艱難,Helen 與夥伴兩人從一台小卡車開始,挨家挨戶地尋找合作夥伴:「剛開始單打獨鬥的我們,沒有很多資源,無法去吸引投資人。即使吃了很多閉門羹,但我們沒有放棄,才終於做出別人想要的東西,突然間就有很多人想和我們合作。」Helen 也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能把企業推到一個新的層次、大幅成長,也會帶來更多合作的可能性,「一旦你成功了,其他人也會想要和你合作,現在我們已經成立了 4 個社會企業,創造窮人也買得起的產品。」
「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他們對社會使命的熱情,而 4 位來自東南亞的講者也同樣對於臺灣的社企論壇能有逾千人來參加,而感到不可思議。」主持人陳聖凱整理現場聽眾的提問,發現許多聽眾希望能有機會至東南亞社企工作,也希望進一步了解中介組織在篩選出欲扶植的社會企業時,有什麼標準。
(緬甸 BusinessKind Myanmar 創辦人暨董事 Helen Gunthorpe。來源:社企流)
(緬甸 BusinessKind Myanmar 創辦人暨董事 Helen Gunthorpe。來源:社企流)

衡量社企沒有標準的 KPI,只能用使命去回應社會問題

Romy 提供了 3 個指標,分別是社會影響力、創業家的熱忱,以及商業模式。在影響力方面,仲介組織會去了解社企想解決的問題、解決方案以及受益對象;再者,Romy 強調中介組織投資的是早期企業,因此創業家的承諾、投入程度就決定了這個社企的發展,「團隊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做任何事,第一步總是最難的。也許很多答案還沒找到,很多事情還不知道怎麼做,因此投入的熱情就是關鍵了。」最後被衡量的指標才是商業模式,Romy 表示商業模式是可以被調整與改變的,因此初期並不會太過苛求。
然而社會企業不同於一般企業,成功與否不能單看財務上的數字與組織規模,而是針對社會問題所發揮的影響力。Oanh 表示:「社企的成功在於有沒有去改變生命,至於有沒有獲利不是最重要的。以一般企業來說,並非規模龐大才是成功,98% 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同樣的,大部分社企的規模也都很小,卻做了很多好事。」
「衡量社企的成功與否,就像衡量人生一樣複雜,更關乎個人的價值觀。社會企業就是要去解決問題,因此可以試著去定義最小的成功單位是什麼,設定短期目標,才能證明自己的社企能解決問題。」Sunit 表示。
Romy 補充成功沒有標準答案:「在創立組織的時候,一定會有想達成的願景或使命,而每個人的標準和願景都不同,當你捫心自問為什麼要創立組織時,就會知道要用什麼標準去衡量。」Helen 也感性地表示,夥伴的成就感也是重要的指標:「當回到緬甸辦公室的時後,我只要看到員工臉上的表情就會知道了。」
「社會企業的成功指標本身就是抽象的,大家可能很想聽到一個 KPI 式的答案,但更真實的回答就是,他們只能用生命與使命去回應社會問題。」陳聖凱總結。
核稿編輯:金靖恩
2018 年社企流 iLab 年度成果發表小論壇,我們定義為「給下一個社企夢想家的備忘錄」,期望這場真實、有笑有淚的備忘錄,可以帶給不同領域的創新者一些啟發。點此報名參與
 

文章標籤

  •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

    今日亞洲,正共同面臨許多未解之題,明日亞洲,如何用社會創新翻轉難題?
    高峰會聚焦「食農、銀髮、弱勢就業、綠能環保」四大議題,透過跨國、跨領域的座談研討,串起社會行動者的支持體系,讓產官學界與民間一同聚集,為明日的亞洲尋找改變的契機。更多詳情請見 明日亞洲 2018 亞太社企高峰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