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teve Douglas on UnsplashPhoto Credit: Steve Douglas on Unsplash
2018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第一天的平行論壇,接連進行了 3 場食農議題討論,不只找來頂尖的社會創業家分享來自各國的經驗,也將視野拉到執行面,帶領參加者深度思考如何在傳統農產品市場中找到自己的競爭力。在食農論壇第二場,邀請泰國知名農業社會企業 Siam Organic & Jasberry 執行長 Peetachai (Neil) Dejkraisak、菲律賓小農募資平台 Cropital 創辦人 Everett Ubiadas,以及臺灣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金欣儀,一起從通路面探討農業社會企業在推廣產品時面臨的挑戰。
文:趙浩宏
「在生態鏈上,小型製造者多半是最容易受傷害的,所以社會企業該如何幫助小型生產者,讓他們被看見非常重要。」此場次的主持人,生態綠公司創辦人、現任立委余宛如用過去的經驗為今天的討論開場。
(生態綠公司創辦人、現任立委余宛如。來源:社企流)
(生態綠公司創辦人、現任立委余宛如。來源:社企流)

讓泰國小農作物走進紐約超市

「泰國是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但農民收入一天只有 40 分美元,而且都生活在貧窮線下。」
建立泰國友善稻米品牌 Jasberry Rice 的 Neil 在 6 年前就學時就立下宏願,希望能成立一間公司改變世界,並且以農業為改變的起點。泰國是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卻有高達 1/4 總人口的稻農一天賺不到 40 分美金,生活無法脫離貧窮,甚至負債累累。於是他開始研究農業,試圖改善通路情形。
畢業後,Neil 和朋友一起成立公司 Siam Organic & Jasberry,創辦有機農民合作社幫助農民開發產品,並且在第一年就協助 60% 的農民降低了 24% 的成本,利潤也增加一倍。其中他們開發出的新品牌 Jasberry Rice 擁有的抗氧化素比其他稻米多出 3 成,超越藍莓與其他食物,成功成為禮盒精品,成為許多泰國大型企業送禮的首選,為 Siam Organic & Jasberry 帶來每年 55 萬美元的獲利。
此外,Neil 也和紐約的通路商合作,至今已經有 6 萬 2 千戶美國家庭成為訂戶,甚至有不少名人使用他們的米,並且在網路社群上拍照分享,蔚為風潮,讓 Jasberry Rice 快速進入美國市場。Neil 説「關鍵就是要有好的產品與新的行銷創意。」
(Siam Organic & Jasberry 執行長 Peetachai (Neil) Dejkraisak。來源:社企流)
(Siam Organic & Jasberry 執行長 Peetachai (Neil) Dejkraisak。來源:社企流)

成為菲律賓小農的最佳靠山

「菲律賓有 1 千 1 百萬農民分佈在 81 個省份,這是一個農民國家,其中 2/3 都在貧窮線之下。我們發現他們沒有資金、無法融資,都去借高利貸,30% 的利息和不科學的生產方法讓他們陷入困境。」
來自菲律賓的 Everett Ubiadas 看到許多農民的生活困境來自於資金與通路,於是和好朋友在 2015 年合作創辦 Cropital 小農募資平台,試圖重塑供應鏈,為農民找到更穩健的出路。
Cropital 是一個幫助農民進行小額募資的網路平台,贊助者可以支持小農,並藉由網路看到種植現場的影片,而農民使用資金以後,也能透過平台把盈餘拿回來支付平台費用以及股東的股利,創造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
除了幫助菲律賓小農創造友善供應鏈,平台也媒合不同國家的投資者認識當地農民,也會請農業專家提供耕種建議,幫助農民改善耕種與獲利模式。目前平台已經擁有 200 民菲律賓農民參與這個計畫,未來 Everett 希望能繼續推廣,讓合作農民增加到 560 名,幫助菲律賓農民以從事農業為榮。
(菲律賓小農募資平台 Cropital 創辦人 Everett Ubiadas。來源:社企流)
(菲律賓小農募資平台 Cropital 創辦人 Everett Ubiadas。來源:社企流)

除了交易公平,也要對環境公平

「在台灣,我們的農民所使用得農藥遠超過世界的平均值,所以如何將友善農友推上主流,是改變台灣農業的關鍵,也是直接向農夫買目前努力的方向。」
早期以幫助農民說故事出發的平台「直接向農夫買」創辦人金欣儀,一直以來都特別關心農夫在產業中的主體性,希望藉由幫助友善環境的農友被消費者支持,鼓勵農民使用對環境更好的耕種方式。從 2011 年至今,已經與超過 80 位農友合作,並且藉由網路販售增加 20% 的收入。而這些農友中,有 75% 都認為「自己的耕種是否友善對待環境」是最重要的事情。
除了幫助農民創造友善通路,他們也成為合作農友的形象經紀人,讓消費者從耕種者的角度出發,重新關注農業與生態的關係,並開始看見農民的重要性,不再用同情的角度看待站在產地第一線的農友。
「我們重新詮釋這個職業,讓大家重新看重這個職業,才能讓更多人投入農業。」
在金欣儀多年重塑農業印象的過程中,新的消費者也自然而然誕生。當這個社會中開始有越來越多消費者將「農民是否使用友善農法」列為購買蔬果的考量時,好的生產方式就再也不需要花很多功夫解釋,新的農產品市場自然而然開始成形。
(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金欣儀。來源:社企流)
(直接跟農夫買創辦人金欣儀。來源:社企流)

創造新市場的道路,崎嶇但值得

對於農業社會企業來說,初期市場開拓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都是十分辛苦的,所以在論壇最後一個環節,3 位講者分別依據各自國家的經驗分享創業初期如何突破。
泰國的 Neil 一開始為了幫助農民的稻米進入美國市場,花了非常多時間尋找願意合作的廠商,但始終得不到正面回覆,所以在初期就直接不請自來,從泰國直飛紐約拜訪全食超市(Whole Foods)的產品部門主管,請求給他 5 分鐘聽簡報,雖然後來依然沒有成功合作,但 Neil 也因此了解到自己的品牌在當時不夠完善之處。
面對市場開拓的困境,菲律賓的 Everett 也感同身受,但他選擇較簡單的方法,善用自己既有人脈,將產品推廣到母校菲律賓大學,邀請校友支持他的產品,尋找同樣關心菲律賓農業、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為初期夥伴,然後慢慢擴張。
「一開始完全是個意外,直接跟農夫買從 2010 年成立時只是個臉書社團,只有 12 個志工。」對於金欣儀來說,初期遇到的困難是如何將一個介紹農夫的獨立媒體平台轉型成電子商務平台。不同於前面兩個創業家的經驗,直接跟農夫買是在先有了一群相信他們的消費者和缺乏電子通路的農民之後,才開始摸索平台的建立,然後慢慢優化。比起快速擴張市場,金欣儀更關心如何維持穩定的品質,拉近農民與消費者的距離。
核稿編輯:金靖恩

文章標籤

  •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

    今日亞洲,正共同面臨許多未解之題,明日亞洲,如何用社會創新翻轉難題?
    高峰會聚焦「食農、銀髮、弱勢就業、綠能環保」四大議題,透過跨國、跨領域的座談研討,串起社會行動者的支持體系,讓產官學界與民間一同聚集,為明日的亞洲尋找改變的契機。更多詳情請見 明日亞洲 2018 亞太社企高峰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