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多扶接送Photo Credit: 多扶接送
文:黃昱珽

多扶案例的迴響

新作坊36期電子報中,我們訪談並介紹了「多扶事業」這個案例。儘管創辦人許佐夫先生在訪談時指出,他並非刻意在經營一個名為「社會企業」的組織型態,然而毫無疑問地,多扶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今日台灣社會企業的重要代表,受到許多的研究和討論(註一)。(延伸閱讀:「社會企業不一定是藍海、也沒有什麼神奇魔法」多扶接送用耐心堅守別人不做的虧本生意) 多扶的社會企業特質,部分表現在報導中提到的一件事情:作為本業的復康巴士接送服務,實質上是在虧本經營的。多扶是在長期回應顧客需求、擴展各項服務,最終產生綜效的情況之下,才開始有盈餘獲利,用此來支持復康巴士的營運。在上次的訪談中許佐夫曾經提及,曾有國外企業有興趣資金挹注多扶事業,不過條件是多扶必須結束未獲利部門的業務,亦即包含復康巴士接送等項目。許佐夫先生表示,雖然條件很誘人,但是回想到創業的「初衷」,他還是拒絕了該項提案。 接下來兩個月中,我們和一些人討論了多扶的案例,收到各種不同意見。其中最有趣的異議,是來自經濟學的觀點。
一位企業管理博士指出「虧本經營」這一件事情,並不是企業該做的正經事;他認為多扶如果要盡到真正的「企業的社會責任」,反而是應該盡可能提高復康巴士服務的價格,讓它成為市場競爭的領域。
(多扶接送提供身障人士之接送服務。來源:多扶接送)
(多扶接送提供身障人士之接送服務。來源:多扶接送

市場競爭:經濟學的進步理論

對於長期沈浸社會學等人文領域的我們來說,這樣的看法顯得相當突兀;而要理解這樣的觀點,我們必須探索經濟學的核心主張。 許多人都知道,經濟學自古典時期開始,就將市場競爭放在理論的核心。雖然在經濟大蕭條後凱因斯主義盛行,然而很快Hayek挺身而出,高舉自由競爭來對抗管制經濟,隨後Friedman更進一步試圖極大化自由競爭的市場理論,新自由主義晉身為主導的意識形態,塑造著今日社會的面貌。 經濟學如此鍾情於市場競爭,乃是因為經濟學者們深信,市場競爭是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Hayek在他著名的作品《往奴役之路》一開始即提到,這是一種自發性的社會力量。經濟學構畫了這樣的圖像: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勝出,個體就必須能夠做出創新、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便能讓消費者獲得更好的商品服務,提高生活水準、增進整體的福祉;社會因此得以前進,人類文明也向上提升。 相對地,在缺乏競爭刺激的情況下,商品或服務就會停滯不前,品質也是每況愈下。因此經濟學者強烈反對壟斷、補貼、計畫經濟以及社會主義,這些都不是透過自由競爭的方式來創造商品服務,也不會造成進步的效益。在這樣的觀點下,經濟學對於社會問題的一貫解決方案,便是「開放競爭」(註二)。 這即是前述管理學博士的批評。他認為多扶將其他部門的盈餘,拿來挹注、支持到復康巴士的核心業務上,其實也可以解釋成「削價競爭」的一種形式,阻止其他競爭者的加入。而就像經濟學理論所指出的,在沒有競爭又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不管創業者懷抱多少熱情與責任感,復康巴士的服務也得不到提升。這樣的推論導出了如下的主張:多扶真正的「企業的社會責任」,應該是要讓復康巴士的服務能夠營利,創造出可以競爭的市場。自由市場的讓競爭機制取代企業主的個人價值,才能讓社會長期獲益。

多扶案例:經濟學的解釋

經過對話之後我們發現,與社會學注重「社會價值」的達成不同,經濟學則自「市場競爭」的觀點,來檢視社會企業的發展。社會企業進入市場之中,透過市場經濟來獲得達到社會價值所需要的資源,對此經濟學者傾向考察社會企業的運作,是否真的滿足市場競爭的基本模式。經由不同的邏輯解讀,多扶的案例即展現出不同的意涵。
復康巴士的概念,大約20年前便已經由劉俠(杏林子)女士自國外引入,台北市、台北縣(今新北市)政府委託伊甸基金會,開始提供定點公車與小型呼叫的接送服務,之後並擴展到全國各縣市。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來,公辦民營的模式其實限制了相關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復康巴士在20年前由劉俠女士引入。來源:北安台南復康巴士)
(復康巴士在20年前由劉俠女士引入。來源:北安台南復康巴士
首先,公辦民營代表政府單位與業者制訂契約、向業者購買服務,成為企業的獲利來源,政府基於治理與政策的考量,並非由供需雙方的立場進行採購,造成市場的扭曲。例如基於行政區的劃分,復康巴士在早期運作時限制了跨縣市運輸的程度,避免引起縣市間負擔經費的爭議;此外因政府採購以社會福利為目的,也必須將搭乘資格限制在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對象上。自政府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卻與企業營利的目標不同,扭轉了經營的方向。同時政府是市場上唯一的購買者,業者成為市場的壟斷者,業者僅需要滿足政府的要求,沒有回應顧客需求的急迫性,降低了創新的誘因。 在訪談多扶的過程中,曾經提到關於「班次」的例子,是一個有趣的例證。為監督採購合約的確實執行,政府會檢核業者的載送「趟數」與「里程數」,避免有造假的情況產生;而為了確保「趟數」的真實性,復康巴士的服務最好採取預約制,也方便業者提早排班。然而,實際運作裡,預約的乘客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最後仍臨時取消班次,這時就會出現空有「趟數」卻沒有足夠「里程數」的奇特情況。業者為避免資源的空轉損失,此時最好的作法,就是在空車的情況下繼續完成預定的行程,滿足「里程數」的需求來向政府請款。 市場運作的邏輯,可以說是截然不同。企業沒法要求取消預約的乘客付費,它必須再去搭載其他的乘客,才能彌補損失的這趟行程。企業因此不能僅採用公辦民營的預約制,必須要能接受臨時需要搭乘的客戶;這進一步要求企業建立有效率的「排班」制度,可以快速調度閒置的車輛,盡可能地創造出利潤來。 這樣的差異貌似並不大,但是在現實中,卻已經足夠成為創業的契機。許佐夫先生即是因已經九十多歲的外婆跌倒受傷、需要輪椅代步,卻不容易預約到復康巴士,才創立了多扶接送,成為台灣第一間民營復康巴士的業者。

社會企業面對市場的兩難

經濟學根據效率的概念,解釋了多扶企業的形成;但是復康巴士接送服務仍然是倚賴創業者的熱情、虧本經營的事業,因而經濟學認為整個市場建立的過程依舊尚未完成,無法有效引入競爭的機制。 依照目前的營運狀況,可以預見一旦多扶事業如果真如前面所言,決定先自虧本的復康巴士抽身,專注經營能夠獲利的部門時,短期間很可能沒有其他的單位會願意接手市場,經濟學的批評因此是有其道理的。然而如果深入去探究相關服務產業的營運結構的話,我們也必須說現階段要求社會企業在這些服務的營運中獲利,明顯是困難重重的,關鍵在於政府以補貼的方式介入的福利服務。 以正在進行的高齡政策的補貼為例,當一般家庭要申請居家服務的照顧時,他必需支付一小時60元的自付額;若這家庭處於中低收入2.5倍、符合請領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的條件的話,一小時則需支付20元;最後,如果他是中低收入戶1.5倍至低收入戶的話,自費部分全免。然而政府實際規定的居家照顧的服務費用,其實是一小時200元,中間的差額由政府加以補助(註三)。
(多扶事業旗下,提供接送、旅遊、輔具租售等服務項目。來源:新作坊)
(多扶事業旗下,提供接送、旅遊、輔具租售等服務項目。來源:新作坊
這樣的支付結構,讓台灣的社會企業陷入兩難的困境中。一個要投入相關服務的社會企業,它必然難以跟消費者收取全額的費用(政府的補貼也讓一般民眾對「服務」品的價格定位,產生很大的誤認);相反地,它必須大量依賴政府的補貼,將心力放在回應政府的政策條件,而不是全力傾聽社會的需求。如此一來該組織也就不是完整自市場獲得資源的「社會企業」,將會具備更多政府「外包單位」的特質。 引入經濟學的思維後,我們發現社會企業面對「市場競爭」這個議題時,有著更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在36期電子報中我們指出,創業中的社會企業不見得需要顧慮價格競爭的問題,更重要經由傾聽、回應需求,在社群中深入紮根。這模式的建立在創業者的初衷上,電子報也提出了「莫忘初衷」的呼籲。然而,經濟學則建議我們思考市場競爭、本業中利潤的必要性,不能一眛地依賴社會企業創業者的熱情直到最後耗盡。關於激勵機制的問題,恐怕是當社會企業站穩腳步之後,還需要更進一步思考的方向。
註一:青年創業圓夢網、社企流等網站都將多扶事業列為社會企業的代表。 註二:有一派對經濟學的批判認為,經濟學並不如他們所表現的那麼擁護自由競爭,反而是在創造各種阻礙競爭的障礙,實質地擁護壟斷。年鑑學派的Fernand Braudel便認為,資本主義其實是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之上,構建出來不透明的壟斷結構。 註三:本文內所引用之長期照顧的各項負擔表、簡單的支付分攤表等資訊,可點選連結檢視。
全文轉載自新作坊,原文標題:回應與對話:市場競爭才是「社會責任」?

文章標籤

  • 人文創新 X 社會實踐

    人文創新 X 社會實踐

    「新作坊」是推廣國內外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的資訊交流平台。期待以我們所在的土地、記憶、文史作為底蘊,連結至當代的社會脈絡,與在地居民一起發現議題,尋求解決方案,一同挽起袖子共學、共作、共享!
    「新作坊」將與大家分享社會創新相關的案例與研究,以及全台各地行動盟友們的第一手實踐前線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