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lava BowmanPhoto Credit: Slava Bowman
年輕人該如何思索未來呢?在如果回到23歲:我會用「閱讀」改變人生,用「旅行」創造機遇一文中,提及了閱讀和旅行的重要性;在此篇,作者將接續討論「海外工作」和「勇於創業」的重要性。
文:謝家駒

現在談:打工可以增進能力

假若我今年只有23歲,我一定會爭取機會在10年之內往一帶一路國家工作一段時間。我不知應該工作多久,可以是1,2年,也可以是3年至數年。看當時情況吧!
為甚麼要在那邊工作?
有甚麼不好?反正我也要工作,在香港也好,在內地也好,到外國也好,都得要工作。選擇一帶一路國家,至少有下列幾個好處:
  • 那邊的工作環境肯定沒有香港這麼舒服,也少很多享受,但不打緊,我年輕,捱得起,會是很好的磨練
  • 在陌生的環境工作,會鍛練我多方面的能力,也會開拓我的視野
  • 一帶一路商機處處,我在那邊工作,可以親身觀察及評估,又可以累績經驗,進可攻,退可守
  • 以我的學歷,經驗及潛能,可能對當地公司作出重要貢獻
  • 以香港及內地對一帶一路的重視(而且與日俱增),我在當地的工作經驗對我日後在香港找任何工作都可能有特別優勢
(離開舒適圈,累績工作經驗,是鍛練自己及增進能力的最有效途徑。來源:Mantas Hesthaven Denmark)
(離開舒適圈,累績工作經驗,是鍛練自己及增進能力的最有效途徑。來源:Mantas Hesthaven Denmark
問題反而是,我能否在當地找到適合的工作?不容易,但事在人為。以下是一些你可以申請工作的公司或機構:
  • 跨國公司
  • 香港或內地的公司
  • 當地的大型企業
  • 外國在當地的非牟利組織
  • 國際性推動經濟發展的機構
  • 當地的社會創新機構
  • 教育,衛生,醫療,或其它專業組織
  • 等等
正如你想找任何一份理想工作一樣,你都需要懂得向你的未來僱主突出你的優點及獨特之處。你抱著同樣的心態在一帶一路上的國家中尋找職位,也可以碰釘無數,但亦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特別希望你在一帶一路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因為這是鍛練自己及增進能力的最有效途徑。但我卻不鼓勵你長期打工(無論你的僱主有多好),我是希望你能夠自己創業。這就帶出下一節的主題。

何以說:創業可以締造未來?

我今年只是23 歲,命運在我手。我的未來,由我締造。我有權完全不考慮一帶一路。但假若我打算在一帶一路有任何貢獻,我一定最終會考慮自己創業。本來,一個23歲的青年,是不會那麼熱衷創業的。我說 「最終」,不是馬上,或是短期。即使如此,創業對大多數年輕人,都是很遙遠的事。
所以讓我先以過來人身份,談談創業的重要性,特別在一帶一路中的特殊意義。我們得從為甚麼要改變世界說起。其實答案很簡單,這個世界不夠美好,太多不平等,太多不公義,太多不必要的貧窮,飢餓,苦難⋯⋯。所謂改變世界,就是要世界變得更美好。
隨著科技及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已有足夠的物質條件讓世界上所有人都得到溫飽,共同發揮所長,創造一個豐裕而和諧的社會。。但是一些國家發展出來的經濟制度,卻限制及扭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就是當前世界各地普遍採用的資本主義制度。
從人類發展進程來看,資本主義只有數百年的歷史,即使在20世紀,資本主義仍未可說是一枝獨秀。直到20世紀80年代蘇聯宣告解體,與及中國大陸進行改革開放(實際是大規模採納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才成為全球支配性的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成為全球支配性的制度。來源:PROPeter Lewis(CC BY-NC-SA 2.0))
(資本主義制度成為全球支配性的制度。來源:PROPeter Lewis(CC BY-NC-SA 2.0)
時至今天,人類的智慧仍未創造到一個比資本主義更好的制度,但這不表示資本主義制度無懈可擊,或不需要大幅改進。
關鍵在:如何能有效及徹底地改革這個制度?在眾多深刻反思中,最備受關注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企業(enterprise) 的性質。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管理學者,企業經營者,甚至一般人士,都認為企業的目的就是為投資者謀取最大的利益。最經典的表述,莫過於佛列民(Milton Friedman) 1970年的一句名言:「企業獨一無二的社會責任就是在游戲規則內增加利潤。」(There is one and only on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so long as it stays within the rules of the game)
這似乎成為了毋容質疑的真理,大家奉之為金科玉律,神聖不可侵犯,企業經營者眼光全部聚焦在增加利潤這唯一責任上;管理層的報酬及待遇也與之直接掛鈎。企業的所作所為產生對社會或環境生態的影响,都是極其次要的考慮。
近年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個重要突破,就是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倡議及運動,嘗試為企業的性質重新定義。這些倡議者背景各異,包括學術界、企業界、公益界等,但他們的共通點,都是覺得企業不可能也不應該片面追求利潤,而是要同時兼顧社會上其他們持份者的利益。
哈佛大學管理學教授波特(Michael Porter)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慨言:「資本主義制度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近年來,企業被視為是眾多社會,環境及經濟問題的罪魁禍首,並廣泛被認為是只顧自身謀利而忽視大眾的利益。企業在社會上的地位,已跌至低谷。」
「解救的方法,就是以『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為企業重新定義,即是說,企業在自身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必須同時著眼解決社會需要及挑戰。」
在世界各地,近年來出現了多個舉足輕重的運動,同樣認為企業不單要創造利潤,亦應該在創造利潤的過程中同時去解決一些社會或環境生態的問題。包括:
  • 波特教授推廣的「創造共享價值」運動
  • 蓋茨等發起的「創造性資本主義」(Creative Capitalism)
  • 維珍集團主席布蘭臣推動的B Team
  • Whole Foods Market行政總裁及其他商界領袖推廣的「識覺資本主義」(Conscious Capitalism)
  • 環保專家發起的」自然資本主義」(Natural Capitalism)
  • 基金經理出身的億萬富豪Paul Tudor Jones 所倡議的「平等資本」 學說(Just  Capital)
  • 由Lynn Forester de Rothschild 等商界翹楚推動的Coalition for Inclusive Capitalism
  • 歐洲多國團體聯合推動的Profit with Purpose 運動
  • 學者倡議的」新資本主義宣言」(The New Capitalist Manifesto)
  • 由B Lab 所推動的共益企業(B Corp)運動 等等
在云云眾多的運動中,我認為 B Corporation(簡稱B Corps,中文暫譯為「共益企業」) 將會產生最大的能量及影響。
B 代表Benefit,意即利益,這裡指的是共同利益。
B Corps 基本上與一般的有限公司無異,同樣是牟利性企業。所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公司章程中,明確列明公司會在創造利潤的過程中,運用市場的力量去解決社會或環境生態上的問題。即是說,公司的著眼點,並非單純是股東的利益,而是所有持份者的利益,所以稱之為共益企業。
你也許會問,是否真的有這樣的企業?答案是:確實有。雖然數量上暫時不算多,但卻與日俱增。
共益企業的倡議者,不單在美國一個一個的州推動Benefit Corporation 的立法(至今已有33個州通過了有關法例),更設計了一個共益企業的認証制度,讓世界各地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都可以申請成為由美國B Lab 認可的共益企業(Certified B Corp)。
(共益企業 B Corporation。來源:B Corporation)
(共益企業 B Corporation。來源:B Corporation
自2007年首家認可的共益企業出現,目前全球已有來自60個國家130個行業一共2015家經認可的共益企業,其中大約一半在北美洲,其餘分佈在歐洲,南美洲,澳洲及新西蘭,亞洲等地。
推行共益企業的目的,主要是為兩方面重新作出定義:
一、企業的定義 – 不只為股東創造財富,而是同時為各方面的持份者創造利益。 二、企業成功的定義 – 企業間之競爭,不再是為了做到最大最賺錢,而是為社會及環境生態作出最有建設性的貢獻。
一言以敝之,共益企業的東主及領導層,相信企業可以 -- 而且必須 -- 運用市場的力量,在創造利潤的同時,發揮力量去行善 – Business as a Force for Good。現在設想一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必定會有大量本地及外來的企業的參與。這些企業是傳統的只是著眼於牟利的企業,抑或是新型的共益企業,將會有莫大的分別。
我今年才23歲,10年之間共益企業在全世界都會有長足的發展。假若我要在一帶一路國家創業,首選當然是共益企業。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綫國家中,本地的共益企業並不多,只可說是方興未艾。但已經有一些傑出的例子。例如在阿富汗這個備受戰火鞣躪的國家,當地最大的電訊公司(Roshan) ,便是一家知名的共益企業。
我還年輕,如果真的創業,就創一家共益企業。我成功與否並非最重要,我最想見到的是來自香港及中國大陸的企業都是共益企業。將共益企業的理念及實踐,在一帶一路國家中發揚光大,這大抵是香港年輕人可以作出的最獨特貢獻。
全文轉載自仁人學社,原文標題:假如我今年23歲:一帶一路的遐思

文章標籤

  • 社創群英

    社創群英

    仁人學社由謝家駒博士與蔡美碧女士在2012年創辦,是香港唯一一家專注於推動社會創業教育及培養社會創業者的社會企業。謝博士和蔡女士都是推廣社會創業的先驅,以悉心培育新一代社會創業者為己任。過去幾年,曾扶助和支援香港多家正在營運和新近開辦的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