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王創緯Photo Credit: 王創緯
文:楊家彥

社企:站在第一線的勇氣

這些年遇見好幾位「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台灣年輕人,在大家忽略的所在,持續不斷嘗試解決多數有權有資源的人認為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不少這樣的年輕人有極為出色的創意、執行力和毅力,相信無論在哪個領域都可以有脫穎而出的機會。但基於對人、對社會的關懷,他們卻選擇了一條金錢報酬有限、人跡罕至的生涯路。
他們總讓我不禁想到,許多站在第一線衝鋒陷陣的無名勇士,最後英勇勳章多半沒有掛在他們的胸膛上。

有形事物可承載無形價值

很喜歡舉三峽甘樂文創與小草書屋的創辦人林峻丞為例。一個學電視電影的年輕人,創意、設計感特別出眾,光是促成北港媽祖首度遶境三峽、回收炮屑紙請剛過世的台南紙塑大師魏俊邦製作媽祖與護駕將軍神像,並與埔里廣興紙寮合作開發各種「北港犁炮文創商品」來彰顯文化與環保價值,就已讓第一次的聽者興味盎然、驚歎不已。從他那裡也才得知,原來傳統民俗智慧早就從製作及保存難易的角度,將神像材質等級做了「一紙、二土、三木、四石、五金」的排序。彷彿重溫自己祖母說的故事,那麼有感情溫度。
更從他身上了解,很多直接可觸及的事物都可能成為載體,承載著不在眼前的相關人、事、物、內容、理念等。一張餐桌、一盤美食、一件器皿都可以附加與延展許多價值,那是商品與服務Value-UP的空間,端靠經營者的創意與落實能力。這本事可不是從擅長 Cost-Down的父執輩身上學來的。

「善小而為」正是重大改變之始

林峻丞對社會關懷的實踐力更讓人感到意外與敬佩。也許是家庭因素,他對弱勢家庭的孩童教養問題特別關心。聽他自嘲描述,三峽地處「不山不市」,吸毒人口卻是新北市之冠。吸毒總常伴隨失業、離婚、隔代教養、犯罪等問題。這類高風險家庭的小孩雖常成為學校所稱「高關懷學童」,實質上卻仍是最缺乏足夠關懷與資源的弱勢,極可能難以自拔於失學、中輟、家暴、毒癮、犯罪的惡性循環中。峻丞投入這個領域近10年,從寒暑期課輔,最後毅然決定進入每日陪伴的「不歸路」。
2015年年中,小草書屋正式落成於廢棄已久的快炒店原址,讓臨近8所中、小學40多位學童的身影與嬉鬧聲,成為傍晚三峽溪畔的日常景致。除了課輔之外,小朋友更從各項活動參與中探索學習和形塑品格。例如,參與絲瓜耕種小隊,並以義賣絲瓜、絲瓜布來參與籌措暑期圓夢基金;參與環島、泳渡日月潭的募資、行程規劃及體能鍛鍊等。今年更從寒假課程開始,讓小朋友市場實地學習採買、食材準備與烹煮,暑假更規劃請餐廳廚師來指導,讓書屋小朋友以「辦桌」的新嘗試來進行環島圓夢募款的工作。
大家可能不知道,原本這些小朋友大多連台北市區都沒去過。小草書屋內牆貼了不少小朋友的書摘,記憶中有句意思大概是「雜草只是功能還沒被發現的草」。峻丞曾說,書屋創立的宗旨,就是希望這些原被社會遺忘在角落如「雜草」的孩童,能夠透過書屋的持續陪伴,找到自己生命價值的定位,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我看台灣世代差異

近幾年常想,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我們,生長於物質尚未富足的年代,多半不假思索地投入增加工作收入與累積財富的生涯,常忽略身旁人事物與社會關懷,反在人生後期才開始思考生命價值的平衡與社會回饋。台灣許多廟宇奉獻與捐贈不絕,宗教組織參與公益領域程度甚深,想必其來有自。
對比之下,當前台灣年輕世代成長於相對富裕的社會,國際成長環境與條件卻已丕變,他們的發展機會未必更好,但對周遭身旁的人事物卻普遍多了更顯著的自然關懷。峻丞曾嘗試計算,投入小草書屋弱勢孩童的協助,未來可以增加他們正常工作所得,並減少原本可能必須耗費的犯罪防治及社福救助支出,每塊錢效益可能高達30倍以上。怎麼算都是相當驚人的「社會投資回報(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老實說,身為經濟學家的我,至今還沒想到有哪個現存行業的投報率可堪比擬。
其實,如今道理甚明,經濟社會的發展,除了成長之外,還有永續(sustainability)和兼容(Inclusiveness)的價值存在。只是以前我們的社會並不知道重視。當前很多過去世代所留下的難題,用過去世代的思維與方法自然也已無法解決。

社企投資:站在第二線該有的認知

過去世代仍擁有可貴的經驗與資源的累積,如何將這些「國富(national wealth)」有效引導至「投資未來」之上,將是未來國家命運的關鍵。整合跨世代、跨領域、跨國際的資源,需要更有效的對話與溝通,也才有機會形成共享與共創的共識,追求更理想的共好未來。網絡互聯科技的進步讓這樣的對話、共識、共創、共享、共好社會不再那麼遙遠。
今年台灣舉辦的首屆B型企業亞洲年會3月底才剛落幕,不少與會者均提出關鍵呼籲。世界最大民間食品企業 Mars International代表強調,企業活動常有財務(Financial)、人資(Human)、社會(Social)、自然(Natural)等四大層面的效益,過去輕忽財務以外的報酬,常常導致犧牲最大企業價值的策略錯誤。宏基創辦人Stan哥也指出,過去企業主過度重視現在、有形與直接效益,而忽略未來、無形與間接價值。這樣的思潮之中,所謂「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ing)」、「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近年來備受重視。
數十年來,強調財務績效的商業模式能夠那麼發達,「放諸四海皆準」的國際財報標準(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幾乎成了全球企業與投資人賴以整合、分配資源的金融體制運作基石。未來人類經濟社會若要順利追求全面向經濟價值的發展,社會價值(Social Value)、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的衡量標準與普及,也必然是再造經濟發展模式的關鍵課題之一。未來本專欄將再做詳細說明。
全文轉載自天下獨立評論

文章標籤

  • 楊桑的課堂外經濟學

    楊桑的課堂外經濟學

    楊家彥,留美經濟學博士,曾任職於台灣經濟研究院十餘年,主要研究涵蓋中小企業、知識服務及產業創新等領域,研究報告及產經政策評論均多。近年投身業界,希望跨域整合多方力量,投入未來生活探索、經濟社會包容性發展之志業。現職為活水社投合夥人、AVPN 台灣顧問。E-mail:stevencyy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