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要花在刀口上,那什麼是「刀口」?淺談社會企業的產品組合
文:余孟勳(Simon)
便利商店的紅茶沙瓦沒了,只好拿了罐葡萄柚口味的充數。信步回家,啃著小魚乾看著網路上因為隨機傷人引發的廢死大戰,覺得這真是個生氣蓬勃(?)的國度。
朋友阿凜傳了訊息來,「有沒空打電話問個問題?」「現在?半夜十二點?有這麼急喔。」「誰不知道你白天上班晚上陪小孩,你這個理事長只有半夜十二點到二點才上班啦。給不給問啦?!」於是我接起他的skype call,怕吵醒太太小孩只好壓著聲線講話。「欸賽門,你不覺得你很像變態電話嗎?」「......掰囉。」
阿凜算是所謂社會企業的創業家,最近貸得了款項卻猶豫該投資在那裡。他的社會企業簡單說就是做果醬,主要產品有二種類型:一個是用進口的藍莓加工,另一種是用在地果農的草莓來做。前者雖然是有機的,但對在地的影響力小,利潤明顯較高;後者的原料是有機轉型期,儘量採公平貿易的精神以合理價格向在地農友收購,而且協助農友記帳管理,似乎社會價值較高,有賺錢但利潤明顯較低。
「草莓這部份才是我真正想做的,所以目前大概八成以上的資源都放在這邊。新到手的資金我應該投資在那個部份才好?」「我可能要看一下數字...」「講到數字我就頭昏,拜託可不可以用我能聽得懂的方式簡單說就好?」

產品定位

我們常談的收入或成本,大抵上討論的都是價格與數量的線性關係,也就是1次服務的價格如果是$1,000,那麼10次服務的收入就是$10,000,成本也是這樣算的。但常被忽略的是「產品組合(porfolio或product mix)」,也就是不同的服務或產品所佔比重不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整體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不只是總和財務報酬和社會影響力不同,甚至在更長期的策略地圖路徑上也代表不同的意義。
於是我丟了一張矩陣圖給他。
公益組織不管是社會企業或非營利機構,大概都可以用這個模型初步標示服務或產品的定位,即便同質性很高也還是可以標示出相對位置,據以討論發展路徑和資源分配等。這個矩陣圖利用「財務報酬」(創造財務收入的能力,包括營業利潤、捐款或補助款等)和「社會報酬」(創造社會影響的能力)二個維度將服務或產品區分為四種類型:「明星」(二者兼高)、「搖錢樹」(有財務利潤但社會報酬較低)、「愛心」(有社會意義但沒錢賺)和「禁止進入」(二者皆低)。
按照這個模型,阿凜的產品可以這樣標示:
「當然你應該沒有明星產品啦,不然也不用來找我而是去找資本巿場做大事了。所以問題在於又要做好事又要賺錢,通常這二件事不太可能同時發生,而是需要時間和投資。你所專注的『愛心』商品,它的營運流程以及行銷等,都需要澆灌才能成長;而『搖錢樹』商品也說不定在努力後可以找到更多的社會利基,但也不是一蹴可幾。」
「所以是資源分配的問題?」「對,就是資源分配的問題。不妨這麼問,你想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從田野調查到發展可行的運作模式、到初步驗證它的商業性,花了你幾年時間?」「二年吧,而且很多事必須邊做邊修正。」「這二年你們組織除了青創貸款和極少的社企競賽獎金,靠什麼發薪水?」「其實是靠藍莓產品。」
等的就是你這個答案。

只想做好事?

在我為數不多的觀察案例裡,中小型組織除非一開始就有雄厚的資本挹注,多半都必須用『搖錢樹』商品來支撐組織運作。這個我們稱之為「交叉補貼」的行為,簡單說就是用賺錢的服務或商品來扶植財務上還無法獨立、但卻具發展性或策略意義的服務或商品,例如阿凜的公司實質上就是用藍莓商品來支持草莓商品的財務不足,並投資它的社會報酬潛力。這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資源有限的經濟現實。
先不說社會企業的財務報酬可能較同類型的一般企業低(延伸閱讀:社會企業的反思),同時發展多樣產品會造成管理上的困難、甚至策略上的混淆,更多了社會影響力的面向需加以考慮,這也是社會企業創業比一般企業更加困難的真正原因。
這樣的補貼當然不是永遠固定的。當「愛心」商品發展到一定程度,補貼反而會造成成本計算或訂價問題,甚至影響它的競爭力。但此時組織或許已經初步完整了商業模式,接下來要談的就是「永續(sustainability)」或「規模化(或「擴散」,scalablity)」,也就是如何讓這個商業模式運作得更加健全,並擴大影響力且取得規模經濟,這個階段的問題就完全不同了。
「等一下你講太快我開始頭昏了!」
「喔,用白話來說就是:你還是要先用賺錢的產品撐住不倒閉,並在資金燒完之前讓你真正想做的事到達一定程度,例如精實創業說的minimum viable product,拿這個成果再去資本巿場募資leverage做更大的事。」「所以你的重點的是...?」「別急嘛,最近我跟一位專長職能治療的朋友聊天,不妨參考一下,反正跨領域正夯。」
這位與許多家長孩子有過互動的朋友,她所提出的觀察是:「愈不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的父母,最後要花更多時間陪孩子。」乍聽有點矛盾,但她的解釋是:父母沒有足夠陪伴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或穩定規則,對父母的抓取反而更為強烈。而這些父母依然故我,與孩子之間關係的拉扯造成相處品質不佳、達不到孩子的需求,結果拉扯的時間持續更久,直到系統發生改變(例如孩子放棄這段關係)為止。
相對而言,有充足的陪伴和適度的引導,孩子獨立的能力較容易被開發出來,父母親可以比較早放手。「所以,這些父母想要得到更多自由,卻不知道失去的更多。」
「也就是說,阿凜你想專注在有社會影響力的事情上,這可以理解,但說不定這才是短視。坦白說,在草莓商品整個模式還沒穩定之前,只放極小的資源在藍莓商品可能限縮了可供投資草莓商品的資源,結果二種商品可能都發展得很辛苦,也很難走到你要去的那個地方。」
 

先企業再社會

阿凜沈默了一下,「你的意思是,我應該要犧牲理想去賣藍莓?那我跟一般企業有什麼不同?」「這是動態平衡的過程嘛,就是我一開始說的做好事跟賺大錢不會同時發生,它可能有先後順序。至少你的例子看來,先賺錢才能談做好事,如果光想著做好事,結果可能什麼都做不成。」
我沒說出口的是,社會企業既然想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那麼在商業邏輯底下可能沒有太多選擇,就是先「企業」再「社會」。這聽來有點傷感情而且講到錢似乎格局就low了,不過大多數社會創投似乎對社會企業都先問「有沒有business model」才問「要解決什麼社會問題」,不也是相同的道理?
脫下光環面對現實應用商業思維和管理工具把事情做好,那怕阿凜的社企商品最後無法成功,如果能光靠藍莓商品養活數十員工,誰能說它不是「社會企業」呢?當然它離原始的宗旨可能很遙遠,但商業手段本來就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不是嗎?
更直白一點地說,有些社會問題不就是商業思維﹣尤其是新自由主義﹣搞出來的?非營利組織努力了半天都沒辦法解決,社會企業在某種自我矛盾底下要拆解這些炸彈容易嗎?正向思考的方式則是,這不正是證明自身價值的機會嗎?創業本身就是件很難的事啊。
「好吧我要再想想。不過回到交叉補貼的問題,草莓果醬也是賺錢的啊雖然不多。怎麼會說是藍莓補貼它呢?」
「看來你的成本觀念也不太清楚。都快三點了天哪!下次再說啦掰惹。」

文章標籤

  • 賽門的財務任意門

    賽門的財務任意門

    挑戰地球表面最簡潔有趣的財務課程。扶植創業者或公益組織經營者能悠遊自在地以數字輔助管理決斷或策略規劃,通過這扇任意門到達更美好的地方。
    關於作者:余孟勳(Simon),木柵大學畢業不熱衷賺錢的finance major,會計師事務所查帳員每年考績第一名卻離職跑去環島及志工。到鹿特丹唸MBA背包了十三國,學習從脈絡看人生。回台找了個不用加班的財務主管工作,跟老婆約會三次就結婚,二年生了二個可愛的女兒認真當宅爸。想要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改變世界,發起台灣公益責信協會,投入公益團體財務透明及治理能力基礎建設。擅長思考說話寫字解決問題及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