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Rica☆ (CC BY -SA 2.0)Photo Credit: ★Rica☆ (CC BY -SA 2.0)
文:鄭志凱
農業以及糧食問題最近在新創圈子裡受到許多關注,因為跟人類健康、資源保育、地球生態密切相關。資訊和生物科技的創新所產生的漣漪效果,終於慢慢波及到了這個歷史最悠久的人類生活範疇──食物。
今年5月在義大利米蘭舉行的2015世界博覽會效法京都協議,將發表米蘭協議(Milan Protocol)。京都協議得到各國政府的承諾,企圖以公權力介入,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米蘭協議雖然沒有政府約束力,卻同樣希望喚起公眾的注意,協力解決當今世界糧食問題所面臨的3大弔詭。

糧食分配失衡日益嚴重

第1個弔詭是食物浪費。這個弔詭最早由教皇若望保祿二世提出,全球的食物生產量本來可以餵飽全球人口,可是每年還有許多人因飢餓而死。不是嗎?每年的全球食物產量,從農地到廚房的產銷用過程中,1/3被浪費,而地球處於飢餓邊緣的人口有8億人,佔全球人口12%,因此這些被浪費的食物如果能夠節省35%,便能餵飽這些飢餓人口。
第2個弔詭是永續農業。雖然地球上還有不少飢餓人口,可是大約有1/3的全球農業產出,用來作為動物飼料;每產出一公斤牛肉需要15000公升水,可是每天有4千個兒童因為缺乏衛生飲水而死亡。近來各國政府提倡使用生質燃料,固然可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CO2的排放,但是由於需求的快速成長,大批農地從種植糧食改為種植生質燃料作物,結果造成食物價格的巨幅波動。
第3個弔詭是肥胖與飢餓共存。每一個飢餓人口,就有兩個過度進食的肥胖人口,從1980年到今天,肥胖症患者已經增加了一倍,伴隨營養過剩而來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更造成先進國家巨大的健保負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全球食物分配失衡不折不扣的寫照。
這些難題環環相扣,難以效法庖丁解牛,從關鍵下手而後問題一一迎刃而解。特別食物多半是本地問題,美國多餘的食物無法運送到非洲,就算少養牛,省下來的水也不能接濟到印度鄉村。台灣飢餓和肥胖的問題也許沒有美國嚴重,但是農地使用率和糧食自給自足的嚴重性,卻遠遠勝過美國。因此許多當地的糧食問題,只能在當地解決。
台灣的糧食與農業問題自然也有它的錯綜複雜,不能期望任何特效藥。幸運的是出自於對這片土地濃厚的感情,台灣有許多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加上一些想要逃離城市的中年人,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農業,進入農村,隻手胼足劍及履及,盡一己之力嘗試改變現狀。

台灣農業新創同質性過高

依我不能算是周全的接觸,這些理想性極高的行動家大致聚焦在以下幾個方向。
提倡各種友善農法(例如有機、秀明自然農法、樸門永續設計、MOA自然農法等),取代普遍採用的慣行農法(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以減少農作對土地養分的過度掠奪,增加農作物的營養及安全。
輔導偏鄉或原住民小農,一面教導他們改用友善農法,根據市場需要耕種附加價值較高的農作物,一面用包銷或企作方式協助他們銷售耕種所穫,使得地處邊緣的弱勢小農能夠改善生活,並且願意繼續堅持使用友善農法。
或者以直銷方式避開通路中層層經銷商的利潤需求,有些人以網路方式賣到最終消費者,有些賣到大中小型商業餐廳,有些賣到企業的團膳,由於減少通路成本,部份節省的費用回饋到農民,增加了他們的收入。
有些人乾脆開起銷售有機生蔬的超市,或以健康為訴求的各種特色餐廳。
這麼多人的初發心都讓人欽佩,一切的努力也終將看到成果。只是比較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創新創業的同質性極高,無論手段與目的差異性並不顯著。相對於農業問題的龐大與複雜,我們必須嚴肅思考,台灣的創新能量如此稀少而寶貴,是否都用在刀口上?大家的注意焦點,能否更全面的檢查問題,發掘更多的創新手段?
兩個月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矽谷創業的最新跑鞋》,提到矽谷的加速器已經往專業化的方向發展。農業近來受到這麼多矚目,自然也有一家專門協助農業新創公司的加速器。Thrive Accelerator位於距離矽谷約100公里的 Salinas Valley。Salina谷是加州農業中心之一,也是美國小說家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的家鄉,他小說的主題環繞著農工階級的甘苦,因此Salinas是設立農業加速器的理想所在。

全球農業新創五花八門

Thrive 最近遴選了10家農業新創公司, 聯合從事農業的幾家大型企業,給予8周的創業輔導。以下簡單介紹其中6家公司,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打開台灣有志於農業創業人士的思路,收些他山之石的效果。
California Safe Soil──我在一年前的《稀少與過剩,問題與機會》一文中提到糧食供應鍵中產生的龐大剩餘,若能善加運用,廢物中可能蘊藏黃金。California Safe Soil便嘗試掌握這個機會,他們收集超市淘汰的各種過期或長相不討喜的生蔬, 運回工廠處理後,轉換成有機肥料,直接賣給農場。據使用過的農戶指稱,因為是有機液態肥料,不像化學肥料必須灌溉大量水份,可以減少20-25%用水,同時養分高,收成往往較一般肥料高出25-30%。也許因為訴求簡單利益明顯,這家公司已經得到最具環保意識的戶外服飾用品名牌Patagonia的投資。(有一天,廚餘肥料器會不會像碎紙機一樣,成為家庭必備的小家電?)
GreenOnyx──有人主張未來20%的食物應該來自城市,這家以色列公司便嘗試將農場帶進廚房,創辦人設計了一個咖啡機大小的機器,生長一種特殊藻類Khai-Nam(這種在泰國很常見的藻類被當地人稱為「水蛋」),然後再用3D印表的技術「生出」水蛋。生長的過程裡還有一個附帶效益,就是可以消耗室內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
Harvest Automation──這家公司的創辦人來自自動吸塵器的始祖─iRobot公司,他們準備設計農業使用(搬運、採收)的各種機器人。
Inteligistics──不同的生蔬及肉類在運送過程中需要不同的溫度冷藏,這家新創公司利用物聯網、感測器、及雲端技術跟蹤及控制整個物流過程。(台灣工研院有此技術)
mOasis──這家公司開發了一種多分子聚合物,每一顆粒子可以吸收250倍重量的水份,添加在土壤中後,大量的水份隨乾燥度逐漸釋放,因此可以減少25%用水,卻能增加25%的產量。這家公司的技術來自一位中國科學家。
Nuritas──這家在愛爾蘭的公司用大數據來檢測樣本的主要成分,是否來自植物、動物或其他來源,預測其有益或有害於人體健康。
以上幾家公司只是少數的樣本,它們都在初創階段,規模尚小,將來是否能夠成功還在未定之天,但全球投入農業的新創公司正如雨後春筍,到處都在冒頭,彼此合縱連橫,遲早會改變世界的農業版圖。
台灣當然也有類似的創新正在醞釀之中,但是思考的格局和切入的角度都有待加強。解決盤根錯節的農業問題,科技和創新是必要的工具,熱愛農業的創業者,何妨擴大想像空間,追求一個「3個弔詭」都不再令人糾結的未來?
全文轉載自天下獨立評論專欄  
社企流草地學院開課了! 懷著改善社會的理想,卻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想了很久的創新點子,卻沒有機會和方法實驗? 別只再停留在想像,快和社企流一起走出城市,動手實踐你的好點子! 去年拜訪台東之後,今年我們將擴大跨足到宜蘭、苗栗和台南三地, 讓你深入貼近在地的故事和人物,挖掘台灣農村的創新模式。 透過第一線的互動和實作,讓你一步步成為改變世界的夢想自造家! 報名請按此

文章標籤

  • 創新學院:鄭志凱專欄

    創新學院:鄭志凱專欄

    矽谷 Acorn Pacific Ventures 創投基金共同創辦人。職場生涯中一半台灣,一半矽谷,一半企業,一半創投。因創投業務廣泛接觸三江五湖能人志士,近距離觀察產業更迭,深刻感受到名與實,見與識,知與行的差距,無論創業或人生,真正成功的人都能縮短其中的差距。 著有《小國大想像》及《錫蘭式的邂逅》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