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向外婆橋計畫 協助新住民返鄉
生命力新聞/記者楊雅筑、吳斯穎(2015年7月10日)
「這一趟回越南與家人旅行,我永遠不會忘記。」新住民媽媽阮氏然笑笑地說,藉由外婆橋計畫,讓她重返三年不見的家鄉。「外婆橋計畫」提供台灣老師、新住民媽媽與新住民之子,一起回到外婆家過暑假,讓老師實地體驗東南亞文化風情,翻轉台灣對東南亞的既有印象,回國後老師再將自己的體驗心得帶至課堂。

關注新住民教育 發起計畫

「搖向外婆橋計畫」內容是由台灣老師、新住民媽媽與新移民之子三方組隊參與,一起前往外婆家度過至少長達二十天的 居留,深入在地、拓寬眼界,讓台灣老師深刻體驗多元文化。 居留結束後,團隊必須完成一部紀錄片,並於分享會上以簡報分享心得感想,老師歸國後也必須提出「多元文化教案」構想,將暑假實際的體驗轉化成課堂上的教材,做回饋與分享。目前此計畫已舉辦了四年,補助了九組報名團隊成功返鄉。 前四方報創刊總編輯,同時也是外婆橋計畫執行小組的張正表示,二O一一年開始的這個計畫,是由非常關注新住民教育的「愛國商人」,也是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所提出,在基本的構想後,便找尋人選及可行的方法,最後由他與世新大學的教授夏曉鵑等人想出具體的計畫,而開始行銷推動。 在通過企劃審查之後,發起人方新舟將提供一筆資金幫助很久未回家且家境清寒的新住民有機會返鄉,而這筆資金是自由讓新住民使用,扣掉機票剩餘的錢,可以自行選擇出遊或是給予父母使用。張正說,老師加進新住民與新住民小孩的組合裡面,可以讓台灣的老師更進一步了解東南亞多元文化之風情。

翻轉角色 體驗東南亞風情

「看到阮氏然與陳星儒看見其他參與外婆橋計畫成功返鄉的團隊影片,臉上所露出的興奮表情,就堅決地想帶她們回家。」老師蔡惠婷說,剛開始是由朋友介紹才得知這個計畫,而後便找來新住民媽媽阮氏然以及其女兒陳星儒,向她們介紹這個計畫,讓她們看前幾屆的返鄉影片,並解釋此計畫的內容。蔡惠婷說,母女兩人看到影片都對此感到興奮不已,她便開始準備寫企劃書以及參與行前的面試,也開始找尋越南特色的景點,安排北越的旅遊行程。 蔡慧婷說一開始阮氏然還很生氣,不捨得花剩餘的資金讓全家一起出去玩,只希望待在家與家人團圓就好,在仔細向她計算完剩餘的費用後,她才勉強答應。阮氏然也說,好險當時有聽取蔡惠婷的意見,這次的北越之旅真的是一個永遠都忘不了的回憶。 在這趟旅行中,阮氏然在成為了蔡惠婷的嚮導,向她介紹自己家鄉─越南的各個景點以及食物,變成了她的文化老師,也翻轉了彼此的角色,自信心從旅途的過程中,真情的流露出來。「我從小沒出去玩過,謝謝這個計畫。」阮氏然說,從前自己在越南從未出去玩過,因為這個「外婆橋計畫」,才能讓她與全家人共同留下美好的回憶。

將體驗帶進課堂 教導學童正確觀念

「你們吃的魚都是從哪來的呢?」蔡惠婷會利用輕鬆的方式丟問題給課堂上的學生,詢問學生平時吃的魚大部分都是從哪來的?而後,再與學生分享這些魚群很多是來自於越南,讓學生對於越南有初步的認識。她也會與學生分享自己於越南的文化體驗,介紹自己體驗過的越南特有美食文化與美麗的古蹟風情,讓學生從小就埋下了解族群的種子,包容多元文化。 「待在台灣,不如出去開開自己的視野。」蔡惠婷說,台灣人時常會有無形的優越感,在這趟越南旅行後,她認為越南人都是相當熱情與好客的,非常友善。她說,她發現自己在異鄉語言不通,是需要靠著其他人的幫助才得以前往各個地方,也就猶如新住民陌生的生活在台灣, 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協助。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