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生命力新聞Photo Credit: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文:蔡淨緣、張乃宣
在台印尼幫傭 Ani,照顧身障無法說話的小女孩期間,與她建立起緊密的關係,然而 Ani 在印尼也有兩位兒女,面對台灣小女孩漸濃的依賴,和無法陪伴兒女成長的心酸,將近的合約日期使她愈感焦慮。然而有天小女孩第一次說出的不是媽媽而是「阿姨」,當下小女孩的媽媽崩潰大哭,Ani 不知所措的請求原諒,而小女孩的媽媽反倒求他繼續照顧小女孩。經過艱難的情感抉擇與掙扎後,最後 Ani 以愛之名,簽下第三份合約。
這篇文章是印尼移工 Loso Abdi 撰寫並獲得第五屆移民工文學獎首獎的作品《關於愛》,作者以朋友的親身經歷,寫出台灣人與外籍移民工萌生難以割捨的情感,透過細膩詞句將主角母愛拉扯的心境,繪聲繪影的呈現於讀者眼前。 

移民工文學獎,讓移工說出對台灣的想法

於 2014 年發起,至 2020 年停辦的移民工文學獎,以文學做渠道,將移民工對台灣的想法與感情匯集成文章,且透過獎金勾引出更好的作品,讓他們有舞台能發聲,主辦方也會將得獎作品翻譯成中文並編輯成冊,增進不同族群之間的互相理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張正表示,希望台灣人能讀到外籍朋友的意見,透過移民工文學獎讓他們書寫,再由他們翻譯成中文,讓兩邊能互相理解。
鼓勵移民工提起筆,描寫自身的生活與際遇,也能夠顛覆台灣社會對移民工的想像,中華外籍配偶暨勞工之聲協會理事長潘存榮女士表示,文學並不只屬於台灣人的,移民工有他們的文化及對文學的嚮往,他們藉由提筆,紀錄台灣生活的歷練。
舉辦移民工文學獎期間,參賽者感念台灣社會願意為移民工撐起舞台,讓他們獲得重視,同時,也遇到參賽者抗議翻譯造成的公平性問題,以及獎項數量不多或某個國家得獎次數過少的爭議。然而停辦的理由並不是上述的負面評價,而是主辦單位舉辦 7 屆積累的疲憊,需一段時間的休息,同時也有新的計劃正在籌備,不過主辦單位相當樂意將經驗傾囊相授,期待有其他單位願意將比賽繼續推行。
(移民工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攝影:蔡淨緣)
(移民工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攝影:蔡淨緣

新北市文學獎,增設新住民文學創作組

為促進文化交流,由新北市文化局主辦的新北市文學獎,於 2018 年首創新北市新住民文學獎,分為散文組(中文)、散文組(非中文)及影像短文組,隔年將影像短文組改為圖文創作組,並在 2020 年時,僅留新住民圖文創作組。直至 2021 年,再全面改為新住民文學創作組,要求以「我在新北的故事」為題,須以中文書寫。
其中,以〈我在新北的故事:遠方的胡志明市〉獲得 2021 年新北市新住民文學創作組首獎的許育甄,在作品中分享她真實的生命故事。
許育甄的父母親相識並非自由戀愛,也不是相親,而是父親到越南選中母親後,便將她娶回台灣。母親抱持著嫁來台灣,或許能賺錢寄回娘家的寄望,卻發現在偏遠的村子裡,一切不如所望。在許育甄 8 歲時,母親突然的訣別,自此之後,她再也沒見過母親。母親離開後,一次的考試之中許育甄考了一百分,老師複印她的考卷,說:「你媽媽是新住民,你國語考了一百分,考卷要放在學校展覽。」,但她沒有說出口的是,媽媽已經不見了。

多元文化教育,追求平等對待

〈我在新北的故事:遠方的胡志明市〉文中老師所言,曾真實發生於許育甄的求學生涯,過去年幼的她只在乎得到高分的喜悅,而到今日萌生許多的疑問,許育甄:「考一百分不只有我,為什麼是我的考卷被展覽?為什麼是以新二代的身份拿去展覽,而不是以我考一百分這個原因拿去展覽?」她認為新二代身份應該是中性的,不需要特別將血統貼上標籤。
就讀台中教育大學的許育甄,在校園裡看見老師積極推廣多元文化教育,像是設計一套含有多元文化的自主學習系統,也有許多社會團體如位於台中的「1095 文史工作室」發表關於東南亞文化的桌遊,並將桌遊帶入校園,讓孩童從遊戲中,認識東南亞文化和在台移民工的處境。許育甄:「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歐美、日韓的文化,卻沒有辦法再接受東南亞這邊的文化?如果不喜歡也沒關係,但沒必要反對。」

移民工文化推廣,持續進行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結束舉辦文學獎後,於今年 3 月發起「飛地公民記者營」,在有「緬甸街」之稱的中和華新街和移民工常聚集的台北車站等地,招募並訓練公民記者去採訪和導覽,紀錄台灣多元群體的變遷。針對移民工文學獎,張正先生表示,過往侷限於比賽屆別的因素而依年份編書,比賽停辦後,能夠將得獎文章全數打散重編,未來可能是根據主題或是語言重新編版。
同樣由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共同展出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非遊記」展覽,於 5/10 至 7/17,紀錄跨國界勞動者的生活面貌,以在台東南亞移工為主題,從移工第一人稱視角自敘、移工生活紀實到勞動歌謠。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舉辦的活動。製圖:蔡淨緣)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舉辦的活動。製圖:蔡淨緣

採訪側記

訪問張正先生和潘存蓉女士時,感受到協會和書店為推廣移民工文化,努力建立移民工和台灣社會的良性連結,也樂於協助和轉介管道給有需求的移民工。如尋找失聯的第二個媽媽計畫是不收錢的接受民眾委託,儘管有聯絡成本,張正先生依舊願意幫忙,實則相當令人敬佩。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文學獎的傳承 推廣東南亞文化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