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敬土豆文化工作室Photo Credit: 敬土豆文化工作室

倡議家/文:王舜薇
對生活在台灣的人而言,離島金門既重要卻又陌生,許多人對它的印象始終停留在戰地前線、小三通和陸客。但近年來一群在地年輕人返鄉耕耘,試圖以文化行動,為這個交融不同政權與歷史的海島注入新活水。
(敬土豆文化工作室成員(左起:王維剛、王莛頎及王苓) 。來源:敬土豆文化工作室)
(敬土豆文化工作室成員(左起:王維剛、王莛頎及王苓) 。來源:敬土豆文化工作室
13 萬人口的金門,距離中國大陸最近之處僅兩公里,與福建沿海地區的往來,向來比台灣本島更緊密,直至兩岸分治,意外為中華民國扮演「抵禦共匪」的最前線。1992 年 11 月 7 日解除戰地任務後,觀光變成轉型的跳板和重要產業;2008 年擴大開放小三通,更是兩岸往來的最前線,卻始終是功能性的角色。
長年軍管的嚴密與保守,造成地方文史敘事的定型,刺激新世代在地青年思考金門文化的其他可能性。7 年級生王苓在金門唸完高中後赴台北讀大學,心理系畢業的她參與社會議題、上街頭,也喜歡紀錄,曾嘗試拍紀錄片和做口述歷史。
浸淫台北都會養分多年後,反思對家鄉土地文化的陌生,於是在離鄉 10 年後返回金門,與留美多年、擁有博物館策展專業的姊姊王莛頎一同創辦「敬土豆文化工作室」,是金門近年行動力突出的青年組織。

策展對話老金門,從在地脈絡尋文化底蘊

取名「敬土豆」,與閩南語「種土豆」諧音,表達向土地致敬、在家鄉深耕文化的精神。2014 年藉金門縣文化局的全國古蹟日活動,敬土豆在金門著名的「陳景蘭洋樓」策劃「奇蹟的發生」展覽,以金門人從 19 世紀中期到 20 世紀初前往東南亞發展的歷程(金門稱「出洋」或「落番」)為題材,試圖讓歷史與當代對話。
1860 年代海禁解除,大量金門人前往南洋尋求發展,事業有成的人帶回豐富僑匯,是金門現代化的關鍵資本,並建起美侖美奐、建築語彙混搭的洋樓。然而,許多精美樓房在太平洋戰爭時遭日軍佔領,戰後又充公做軍事使用,缺乏「人」生活的痕跡。「金門現在很多頹屋,包括洋樓與閩式建築,就是跟出洋和戰爭有關,」王苓說。
(融合閩南合院與洋樓建築,是金門常見的聚落意象。來源:敬土豆文化工作室)
(融合閩南合院與洋樓建築,是金門常見的聚落意象。來源:敬土豆文化工作室
歷史的起承轉合,賦予了建築意外的身世,但當代對其認識深度不足。「雖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但訴說方式一直停留在頌揚過去的輝煌。這些歷史跟當代金門的關係是什麼?好像很斷裂。」
「敬土豆」發現,金門不乏為觀光目的佈置的展覽,卻與本地人的生活關聯薄弱。「我們的展覽鎖定的觀眾是金門人,不是觀光客,但從在地脈絡中找出有普世性的主題,觀光客看了也會有共鳴。」例如,在金門為人所知的出洋故事,多半屬於功成名就型,但事實上有更多「不太成功」的庶民軼事,少有人蒐集訴說。
「奇蹟的發生」展覽內容,就呈現了普通人出洋,即便沒賺什麼錢,也一定會找照相館「拍張體面照片寄回家」,或者男人異地經商組成多個家庭,滯留家鄉婦女的無奈。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往往能讓更多人有感。展覽之餘,敬土豆主動募集一般金門人家族的出洋故事,獲得不少回饋。

新觀點詮釋在地文化

「我們好像都在彌補在金門成長時沒有的東西,」王苓笑說。王家姊妹各有所長,把求學期間在台灣本島或者歐美吸收的經驗和想法,拿回來金門實踐。2014 年,學音樂的妹妹王維剛發起「土豆音樂祭」,以「宅配音樂到聚落」的概念,把簡易舞台帶進金門各主要傳統聚落和家廟,讓金門民眾在自家社區就可以看到優質表演。連辦 4 年,涵納電音、搖滾、實驗、古厝 party 等多元形式,也是金門近年讓人耳目一新的文化行動。
(土豆音樂祭進入各社區演出,並由耆老替聽眾導覽聚落。來源:敬土豆文化工作室)
(土豆音樂祭進入各社區演出,並由耆老替聽眾導覽聚落。來源:敬土豆文化工作室
最初資源克難,妹妹還自掏腰包,後來號召姊姊們一起「撩下去」。熱情與創新捲動了設計、策展、音樂和文創各領域的朋友出手相挺,以及公部門、金門民眾、學生、企業的支持。
音樂祭迴響廣大,然而「敬土豆」成員反思,「活動辦得再好、也容易陷入一次性的熱鬧或者消遣」,因此在連續 4 年的音樂祭後,暫停兩年,把力氣移轉到更日常性的投入和耕耘。王維剛與朋友成立「自造音樂」,在金門推廣音樂創作和教育,王苓則專心以「後浦泡茶間」為據點,繼續基礎的社造、文史調查等工作。
座落在金城老街內武廟口的後浦泡茶間,房屋前身用途,為軍管時期建設的物資供應處,還設有神秘的防禦坑道,現今所有權歸金門城隍廟。因城隍廟在過去的展覽合作、地方請益給予敬土豆許多協助,在長期互動的信任基礎上,廟方將空間無償提供給王苓等人使用經營,期待能透過年輕人的投入活化街區。建物本身在美學上或許平凡,卻反映時代的特殊性。
賦予空間意義的同時,後浦泡茶間也代表對公共事務的理想。王苓說,「希望營造出廟口泡茶談天論事的氛圍,就像在台北有很多公共空間或者咖啡店,大家可以在此吸收新資訊、討論議題、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的地方金門很缺乏。」除了延續與縣府建設處合作的街屋修繕計畫,泡茶間也舉辦各類型講座和活動,醞釀年輕人對金門發展的另類想像。
(後浦泡茶間位於武廟口,為軍管時期物資供應處老建築再利用,提供泡茶、傳統茶點及精釀啤酒等品項。來源:敬土豆文化工作室)
(後浦泡茶間位於武廟口,為軍管時期物資供應處老建築再利用,提供泡茶、傳統茶點及精釀啤酒等品項。來源:敬土豆文化工作室

文化經營衍生另類發展想像,盼打造適合年輕人成長的金門

走過漫長的戰地管制歲月,今天的金門仍保守,也依存於變化詭譎的兩岸關係,充滿焦慮,既有的地方關係和傳統政治網絡對於「改變」的想像與包容仍然有限。王苓坦言,「實驗性高、不確定性大的社區工作『留不住人』,是最大難題。」
現實上考驗不少,回鄉的年輕人必須在追求穩定與創意實踐中找到平衡。後浦泡茶間目前雖是營利空間,但還未發展出有效的商業模式,然而困境也是嘗試的契機。王苓說,未來想開發金門街區深度導覽,說出年輕世代觀點的金門歷史與故事,希望在被龐大陸客群淹沒的現狀中,走出不一樣的廣度與深度。「例如金門很多旅外東南亞華僑,可以針對這些族群設計導覽內容,把金門從清領、下南洋、軍管時期和解禁後的歷史脈絡談清楚,突顯金門特殊的地理位置中,交錯層疊的歷史痕跡。」在國境邊陲探索家鄉價值的金門青年行動,值得期待。
全文轉載自倡議家,原文標題:金門青年用「生活」策展 細說普通人的家鄉事

從事社區營造有 N 百種方式,一起來聽兩位返鄉青年透過藝術,讓人更想回家的歷程及故事>> 立即報名

文章標籤

  •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世界從不缺看見問題的人,而是少了動手提出解方的人。作為媒體,《倡議家》不只點出永續社會遇到的問題,更要攜手企業、社創夥伴、意見領袖,打造「倡議聯盟」,提出倡議,並且落地行動,共同解決問題。 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企業的事,也非政府之責。人人「+1」行動一點點,從《倡議家》到「倡議家們」,就能快轉台灣,讓社會變好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