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伊根町觀光協會粉絲專頁Photo Credit: 伊根町觀光協會粉絲專頁
在夢幻的「海之京都」,有一個日本最美的小漁村——只有 2000 多名居民的伊根町,沿著港灣佇立著一整排木製新建的遊客中心「舟屋日和」,蓋房子只花 8 個月,卻耗費了超過 3 年的時間規劃討論——「慢慢來,比較快」,以看似巨大時間成本,實現居民的夢想,並成功把遊客留下來,不同於許多觀光中心變成蚊子館的命運,伊根町的新建築成功融入百年聚落,更創造共融多贏的全民空間。

文:風尚旅行社總經理 游智維
2013 年時,在庵株式會社位於京都的辦公室裡,建築師黑木裕行攤開伊根町觀光案內所的設計圖對我說,這是一個超過 4 年的計劃,他們正準備著手進行;3 年後,我有一回趁著工作空檔跟著黑木先生來到伊根町,雖然湛藍的海無比美麗,但令我訝異的是眼前工地卻是一片荒蕪、沒有任何建築物的影子,看不出可以如期完工的跡象;沒想到,再經過一年,我帶著一群朋友們正式到訪,在動人無比的海岸旁,已經佇立了一排美麗的觀光交流設施「舟屋日和」,這棟觀光案內所和當地的百年舟屋聚落毫無違和的融和在一起。
伊根町位在京都府北邊丹後半島,是個與海灣共生的美麗小鎮。對於多數台灣遊客來說,心目中的「京都」往往指的是千年古寺林立的京都市區,並不太會將京都與海連結在一起,但近年來,京都府靠海的區域,以海為觀光特色,共同以「海的京都」作為地方行銷,只有 2000 多名居民的伊根町正是其中最特別的村落之一,因其保留了如今非常少見的船屋聚落,稱為「舟屋」。
(伊根町舟屋群。來源:游智維)
(伊根町舟屋群。來源:游智維)

起源江戶時代,可泊船的海畔舟屋

沿著海灣,包括 230 間舟屋和 130 間土藏倉庫的「伊根浦舟屋群」,正是伊根町最傲人的資產;另外當地還有 300 多年歷史、有「海上祇園祭」之稱的「龜島區祭禮行事」祭典,這兩大資源讓伊根町在 2008 年入選為「日本最美村莊」聯盟成員之一。
舟屋建築從江戶時代開始出現,因應海灣環境及當地漁業需求,通常會有兩層,一樓直接通往海面,用於停泊船隻或收納漁具及處理漁獲,二樓才是住家起居的空間。
伊根町是日本第一個被指定為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的漁村(於 2005 年),過往也不乏媒體報導,但我會知道這個地方,正是因為黑木裕行的推薦。庵株式會社是專門經營並推動京都町屋(老屋)保存維護的公司,10 多年前我曾拜訪創辦人 Alex Kerr 先生,他們把經營老屋所得收益,持續投入到更多町屋的整修跟維護,成績顯赫。黑木先生正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專案建築師,長期參與日本各地的老建築改造修復。當年伊根町的規劃案是由政府委託,計畫蓋一間新的觀光案內所,也就是現在的「舟屋日和」。
(從海上回望的舟屋日和。來源:游智維)
(從海上回望的舟屋日和。來源:游智維)
舟屋就有如白川鄉合掌屋,是日本著名的文化資產,其實原本也會有短暫造訪伊根町的遊客,但當地卻苦於缺乏較大型的休憩餐飲設施可讓觀光客停留,多數旅人來這裡,大多拍拍照片就離開了。加上聚落依山傍海,土地面積不大,岸邊平地早已密密麻麻的蓋滿舟屋,因此觀光案內所只能設置在原建築群之外,一片小小的凹陷狀填海造地區域。
我問黑木先生,為什麼計畫進行整整 4 年半的時間,蓋房子只花了 8 個月,那前面的 3 年多在做些什麼呢?黑木先生回答,更精準的說法,他們是花了 3 年又 10 個月在跟居民溝通。
伊根町有 200 多棟老房子,而住老房子的居民有幾百個人,在村民生活緊密相連的這個老聚落,如果要硬生生加進一棟為了觀光而生的新建物,是不是能讓這個新空間凝聚大家想法而生?此外,黑木先生一開始就想將觀光案內所蓋成仿舟屋的樣貌,這棟建物必須融入伊根町的風景,好讓這個村落可以繼續保持數百年來的美麗而不突兀。
黑木先生的思考是,當新蓋的房子長得跟舊區的老房子一模一樣,再過 100 年,新房子就會跟其他的老房子一模一樣了。完成的舟屋日和,從外表看起來以為是獨棟的,但其實是連棟的,裡面打通的空間可相連。另一方面,就算內部空間現在很新穎,過了 50 年、100 年後,人們的生活形態早就改變了,既然如此,空間內部的規劃就該跟此時此地的居民生活有真正的關聯。

從老到小,全員討論「想要的」夢想空間

我跟黑木先生聊起,在台灣做這種地方計劃往往正好相反,常是前期推進很快,中後期卻因為各方意見、抗議等種種原因卡關延宕。黑木先生也和我分享了他們的做法。
首先,在一開始規劃的時候,他們就讓所有居民:老人、壯丁、女人、小孩,每一個人都可以對這個新建物及預定功能發表意見。到底裡面應該要長成什麼樣子?要開什麼店?要放哪些設施?有的小朋友希望開一間電動玩具店,有的老人家要酒吧,那太太要什麼?每個人都來提供想法吧!
真的請所有人都表達一輪後,收集了好幾百條意見,那麼伊根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接下來,他們跟居民一起尋找、探索哪些項目是需要的。玩具店需要嗎――我可以去京都市買、還可以順便去京都玩,在伊根町開家玩具店好像不是很需要,那玩具店的選項先排除……就這樣,花很多的時間一起讓居民達到共識。於是從好幾百個「想要」,最後會變成數十個「需要」,共識就這樣慢慢的形成。但畢竟空間有限,所以仍要濃縮出真正急迫必要的功能項目,於是篩選後用投票來決定,觀光案內所裡面要有什麼。
就這樣,緩慢但漸進的,透過溝通、討論、投票的方法來找到最大公約數的共識。即使有些人提出的功能已經被刪去了,但依然可為了其他項目貢獻想法。最後,整座舟屋日和又分成 3 連棟和 2 連棟:3 連棟的一、二樓規畫為咖啡廳;2 連棟的空間則成為餐廳,餐廳內使用的食材來自當地新鮮的漁獲。從前這些新鮮且品質好的魚,因為當地缺乏餐飲業,幾乎多數只能夠被交賣到城市裡,伊根町的魚此後有部分可以留在當地、創造不同的價值。
(在 INE CAFE 點塊蛋糕一杯咖啡渡過悠閒的時光。來源:游智維)
(在 INE CAFE 點塊蛋糕一杯咖啡渡過悠閒的時光。來源:游智維)
除了餐飲空間,舟屋日和裡還包括了村長辦公室、固定舉行活動展覽空間。最特別的是,根據居民的共識,留下很大的空間放置祭典的重要船隻。

凝聚共識比前期速度重要

當然,在定案之後,一定還是會有人有不同的意見,就一樣不急不徐再次交付所有人共同討論決定,或許再度被推翻,但也或許有翻案機會,又重新獲得肯定,在過程中,黑木先生和他的團隊等同於討論會的主持人,協助所有居民將每個人的想法反應出來,直到凝聚出共識。
黑木先生的做法雖然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公共建設,但我相信,台灣未來在規劃公共建築時,可多向伊根町學習這種「慢慢來,比較快」、凝聚共識效益更大的思維。在台灣往往反其道而行,公共建築的規劃階段匆匆忙忙,等到真正進行時卻常要面對居民的反彈、計畫反覆,後期反倒窒礙難行。
舟屋日和的完成,有什麼實質效益呢?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讓更多旅人願意花更多時間在伊根町停留、住宿。因為訪客增加,有些當地居民順勢把家裡的空間改造成民宿,還邀請遊客跟著他們出海去捕魚,體驗一日漁夫、享用最新鮮的「漁師料理」,創造獨屬於漁村的體驗旅行,觀光活動變多元,願意花時間在此消費的人自然變多!
本文摘錄自《鄉下創業學》,原文標題:最美漁村伊根町,遊客中心變觀光亮點──不蓋蚊子館,把遊客留下來。欲了解更多請參考原書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