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群眾觀點Photo Credit:群眾觀點
群眾觀點/文:劉郁葶
隔代教養、單親、貧困、家暴⋯⋯我們理所當然的「好好長大」,對部分孩子來說,卻是種奢求。當家庭功能失靈,傳統的教育體制無法回應,這些在成長過程中沒被好好善待的孩子,該何去何從?在臺東,有一個如同「家」的書屋,接住每個迷惘受傷的孩子,帶領他們找到重生的契機。
「孩子的書屋」由已故的陳俊朗(陳爸)成立,在臺東大知本地區深耕弱勢孩童教育 20 餘年,目前有 9 間書屋,每日課後陪伴約 200 位孩童,提供晚餐、課輔與多元教育。遺憾的是,2019 年 7 月初陳爸因心肌梗塞驟逝,長子陳彥翰迅速接班,至今經營孩子的書屋已兩年多,​​服務超過 3 千位孩子。
(陳爸是書屋的精神領袖,猝然離世對大家來說太痛、太突然。來源:孩子的書屋粉絲專頁)
(陳爸是書屋的精神領袖,猝然離世對大家來說太痛、太突然。來源:孩子的書屋粉絲專頁

將書屋系統化!從「一個人」漸漸走成「一群人」

黝黑的皮膚、雙眼炯炯有神,說起話來從容不迫,散發篤定、幹練的氣息,眼前的青年正是孩子的書屋執行長陳彥翰。談及兩年多前的噩耗,陳彥翰的眼神黯淡下來,思緒飄向遠方:「陳爸離世,對大家來說都太痛、太突然了,那個印象很深。」
一直以來,陳爸是書屋的大家長、精神領袖,只要他在, 彷彿天塌下來都無需害怕。但誰也沒想到,支柱也有倒下的一天,陳爸的離去,令團隊與孩子們頓失依靠。陳彥翰說:「只要他在,就覺得所有事情都能完成。他離開,很多相信需要重新建構。」
當人們擔憂:沒有陳爸的書屋,還能繼續下去嗎?陳彥翰義無反顧扛起責任,在眾人的期待下帶領團隊往前。談起接班後的心路歷程,陳彥翰表示:「很像 10 年壓縮成兩年。」他形容,生活相當忙碌,每天像在打無止盡的仗,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陣亡。
不同的是,他懂得示弱。陳彥翰說:「爸爸一直都是自己ㄍㄧㄥ。『你們缺什麼?我來。你們怕什麼?我來。』但我有示弱的選擇,我跟大家說:『我真的不會,不知道該怎麼做』。」陳彥翰發現,示弱就像是軟化劑,讓事情變得容易許多,許多事不用一個人扛。此外,將書屋團隊結構化、系統化後,每個人在崗位各司其職,就能靠組織的力量撐起重擔。一切依舊困難,但身邊的人越來越多,艱困的事在成員們的支援下,慢慢扛起來。
(陳彥翰形容,接班後像是在打仗,每天的生活都相當忙碌。來源:劉郁葶)
(陳彥翰形容,接班後像是在打仗,每天的生活都相當忙碌。來源:劉郁葶

一樣又如何?陳彥翰:「孩子過得好不好,才是關鍵」

過去書屋有 9 成的經費,幾乎都靠陳爸不辭辛勞到處籌措,像是上媒體節目、尋求企業贊助等。少了陳爸後,書屋的經費如何解決?
陳彥翰說:「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撐過來。」這兩年來,他積極向企業募款,把握任何曝光的機會,不論是演講、廣播、提案的邀約,全部都接。就算對方只是來看看書屋,陳彥翰都願意花上 2 至 3 個小時,掏心掏肺地聊書屋的事。他說:「老爸教我的,用真心誠意去面對所有的難題。」
接班後,陳彥翰也收到質疑的聲音。有些人挑戰:「你做的事情和爸爸一樣。」對此,陳彥翰認為,一樣又如何?不必刻意標新立異,為了證明而證明,而是回歸初心:「重點在於我們的老闆——孩子們,他們覺得如何?所以我比較會去問,孩子好不好?他們遇到什麼困難?」
「子自教、弱相扶、食自耕、屋自造、經自濟、政自治」,是陳爸對書屋的期待,也是陳彥翰至今堅持的事;他認為,這些事情符合服務大知本地區的理念,繼續做下去就對了。「延續陳爸的精神」,是陳彥翰對支持者們最實際的回應。
(過去 20 多年,孩子的書屋幫助逾千位孩子,培養孩子烘焙、耕作、造屋等技能,帶領孩子騎車、登山,並在 2020 年獲得《傳善獎》的殊榮!來源:孩子的書屋粉絲專頁)
(過去 20 多年,孩子的書屋幫助逾千位孩子,培養孩子烘焙、耕作、造屋等技能,帶領孩子騎車、登山,並在 2020 年獲得《傳善獎》的殊榮!來源:孩子的書屋粉絲專頁

疫情下的書屋提供餐食、金援,助家庭度過難關

兩年多了,陳爸雖已離去,但仍駐留在每個人心中。去年 11 月,孩子的書屋站上《穀稻秋聲音樂節》的舞台,背景是如詩如畫的花東縱谷,孩子們自信昂然的鼓聲迴盪在空谷間。
陳彥翰分享,當孩子練習到〈乘風破浪〉這首歌時,會傳訊息給他:「還是好想陳爸喔。」孩子也會告訴書屋的弟妹:「曾經有這樣的一個人照顧我們,讓我們有這樣的(打鼓)技能去分享。」
過去 20 多年,書屋已幫助逾千位孩子,設立基金會、咖啡店,培養孩子烘焙、耕作、造屋等技能,透過帶領孩子騎車、登山探索生命,並在 2020 年獲得《傳善獎》的殊榮!
近兩年來,COVID-19 衝擊各行各業,也影響孩童學習情形與家庭經濟狀況。2021 年 5 月本土疫情爆發,學校紛紛改為遠端教學,偏鄉孩子卻無充足的設備;孩子的書屋於是提供科技設備、整理教學資源,讓孩子在家不停學。
(孩子的書屋發起集資計畫,希望透過群眾集資的力量,讓孩子享有理想的、安全的學習環境。來源:孩子的書屋粉絲專頁)
(孩子的書屋發起集資計畫,希望透過群眾集資的力量,讓孩子享有理想的、安全的學習環境。來源:孩子的書屋粉絲專頁
陳彥翰點出,當大人失去工作,經濟壓力不斷升高,與無法到校的孩子悶在家中數月,讓原本的家庭關係更為緊張。為了讓大人與孩子們安心,孩子的書屋提供簡單餐食,與小額急難救助金給需要的家庭,並開視訊遠端陪伴孩子。
這兩年是個轉捩點。當初大家的不確定——陳爸的兒子扛不扛得起來?書屋能不能繼續下去?會不會偏離初心?都經過一定的考驗。

回到初衷!重建「建和書屋」,打造完整的學習空間

書屋不只是疫情下的重要支持,團隊還想帶孩子們走得更遠。2022 年,團隊發起《下一個 20 年,建和書屋重建集資計畫》,希望透過群眾集資的力量,讓孩子享有理想的、安全的學習環境。
孩子的書屋起家厝「建和書屋」,是一棟已使用 40 年的透天厝。當年部落耆老贈予這棟建築,讓孩子們從陳爸的自家庭院,來到更好的空間。許多的美好都在這裡發生,奔跑、笑聲、淚水、擁抱⋯⋯,承載豐厚的記憶。
如今,建和書屋面臨破舊、漏水、安全堪慮等問題,唯有重建才能繼續讓孩子們在此學習成長。此外,目前的建和書屋,在結構上是由多個房間組成,使得教學空間破碎,老師必須在房間、廚房、大廳之間穿梭,在三個樓層跑上跑下。
因此,團隊未來預計將二樓的牆面打通,將 3 間房間打造為整片的教學空間,並裝上活動式的拉門、鋪上木質地板,讓孩子有完整的學習交流場域。陳彥翰相信,環境影響教學品質,優質的環境將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重建建和書屋,也象徵著回到初衷,以及「陪伴孩子走向下個 20 年」的宣示。
(陳彥翰認為:「照顧孩子,需要一整個社區。如果一直都是書屋自己照顧小孩,能力非常有限。」來源:孩子的書屋)
(陳彥翰認為:「照顧孩子,需要一整個社區。如果一直都是書屋自己照顧小孩,能力非常有限。」來源:孩子的書屋

心理諮商、社區共融⋯⋯,建安全網接住每個角落的孩子

本次集資計畫的目標,不只是重建硬體建築,也包含為孩子打造心理諮商、廚房、社區共融的服務空間。陳彥翰說,諮商是一件私密的事,孩子的情緒起伏與心理狀態,應該受到保護。因此,團隊將打造出一個獨立的諮商空間,通道也經特別安排,讓孩子進出時不會受到注視。
在廚房的設計上,過去「建和書屋」的廚房為封閉式,僅有一面小拉門能進出;如今將改成 L 型,並搭配落地式玻璃門,讓社區民眾方便進入,「等於是我們對社區敞開雙臂,歡迎大家來」。比方說,當青年打獵回來,就能直接在此處理獵物,讓孩子在一旁學習觀摩。
此外,重新打造的「建和書屋」,將和社區有緊密的連結,創造社區共融。陳彥翰說:「照顧孩子,需要一整個社區。如果一直都是書屋自己照顧小孩,能力非常有限。」當建和書屋更開放、更融入社區,孩子不管在哪個角落,都能被看見、被接住,享有更完善的安全網。他期待未來的建和書屋,「變成是有大人、小孩、青年、老人,每天持續共創的一個地方。」
(陳彥翰與建和書屋的建築師團隊,和孩子分享未來書屋的模樣。來源:孩子的書屋)
(陳彥翰與建和書屋的建築師團隊,和孩子分享未來書屋的模樣。來源:孩子的書屋

守護陳爸點燃的燭火!陪伴孩子走向下個 20 年

這次的重建計畫,孩子的書屋拋開以往向企業募捐的形式,希望透過群眾集資,邀請大家共襄盛舉。陳彥翰說,群眾參與是改變的契機,盼更多人看見孩子的書屋在做的事,意識到:「大家其實都能參與這件事情」。
談及未來展望,孩子的書屋有更遠大的志向——3 年後建立一所書屋學校。陳彥翰說:「書屋一直都做課後,即便我們做得這麼深,知識系統這麼健全,依然杯水車薪。」課後輔導頂多 3、4 個小時,但孩子一天中仍有數十個小時,可能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他期待,未來這間學校是活性、流動的學習場所,用書屋的方式,能讓小孩長得更好。
20 多年前,陳爸為孩子點起燭光,讓不自信的生命得以盛放;陳爸走後,由陳彥翰與團隊接手,花兩年時間站穩腳步,守護陪伴孩子的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你我的點滴支持,能讓教育之火永續傳承。
全文轉載自群眾觀點,原文標題:陳爸離世 2 年後,「孩子的書屋」還好嗎?團隊啟動群眾集資,陪伴孩子走向下個 20 年!

每個在地行動,都能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力。社企流攜信義房屋推出最新專題《社區永續家 2.0》,帶你看台灣各地的社造者,如何接軌國際、實踐永續目標!

文章標籤

  • 群眾觀點 CrowdWatch

    群眾觀點 CrowdWatch

    「群眾觀點CrowdWatch」是全亞洲第一家專注於群眾集資的網路媒體——我們每天觀察全球各地正在凝聚的群眾力量、為讀者介紹最新焦點專案,並分析群眾集資領域的各種脈動,彙整成國內外趨勢洞察、集資技巧分享等主題文章,希望所有人都能在這裡找到想要了解的集資資訊。   無論你是誰,和我們一起成為改變世界的群眾力量吧! 官網:crowdwatc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