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Photo Credit: 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倡議家/文: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你聽過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嗎?各界都在討論的設計思考是什麼?這套強調「以人為本」地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是如何跨出企業的研發部門,走進知名大學院校,甚至在《108 課綱》浪潮下,成為臺灣中小學教師自我增能的一種選擇?
「我的孩子沒有要成為設計師,也要學設計思考嗎?」此文,就教育創新組織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 臺灣)的工作經驗,試著回答有此疑慮的每一個大人,為什麼我們應該嘗試將設計思考的精神帶進自己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設計思考 開放、多元、包容的價值觀

不論是從什麼樣的管道接觸設計思考,一般對這四個字的理解大致不脫「以人為本」以及「快速失敗、迭代」的創新精神;然而,比起稱之為「方法」或「策略」,筆者作為關切教育本質的教育工作者,認為設計思考更是一種謙遜的生命態度,是一種開放且包容多元可能性的價值觀。
從企業到教育界都愈發為人重視的設計思考,正是因為其回應了我們身處的複雜世界,不只是一道道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選題。然而,在多數大人服膺升學體制的成長歷程中,孩子早已習慣每個問題都有一個被告知的、潛移默化的標準答案,回應每道指令與要求的只剩機械性的反射動作,一位老師曾經苦笑著和我們分享:「小朋友很奇怪喔,你給他 3 個格子,他就給你 3 個答案。明明就有更多想法,但就要靠老師引導。」
被教科書制約的孩子,是我們的教育最成功的「產品」,然而在當今這個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孩子們只會面對更多無前例可循的挑戰,許多知識「今天才知道,明天已過時」,如何持續保有開放的心態主動學習,已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備的素養。

老師不需要是「能回答所有問題的人」

協會講師外出帶工作坊時,時常問參與的老師:「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最想送給孩子離開校園後的能力是什麼呢?」8 成的老師會回答與學科知識無關的能力,像是同理心、好奇心、勇氣、獨立思考、溝通能力、自信心和挫折復原力。而設計思考的哲學恰恰隱含了許多希冀教育可以更好的老師們的心願,在《108課綱》素養導向、相對彈性的課程規劃裡,成為老師們落實個人教育信念的方法。然而,參與坊間設計思考研習或工作坊,多數的體驗卻時常難以遷移回教育現場,老師們再次感到力不從心,欣喜地以為瞥見攻頂的路線,才邁步,下一秒就又被過程中的重重阻礙打擊了信心。
(第二屆 DFC 種子學校周穎達主任與夥伴分享教師社群共識。來源: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第二屆 DFC 種子學校周穎達主任與夥伴分享教師社群共識。來源: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我所服務的教育創新組織致力於陪伴教育實踐者將以「設計思考」為基底,揉合進教育脈絡裡的《DFC 學習法》帶進課程設計中。我們相信,比起被動接受教育的孩子,更需要具備設計思考精神的是每一位孩子身邊、富有教育責任的大人。有句話說:「想看見什麼樣的孩子,自己就先成為什麼樣的大人。」而「改變從自己開始」不只是《DFC 學習法》的「我做得到!」精神想傳達給孩子的,更是每一位試圖在教育現場作出改變的大人都可以跨出的那一步。
有些老師可能反倒被這樣的想法嚇跑,怕設計思考的技巧太難,怕自己的理解不到位,也怕被學生或家長問倒——這樣的不自信恰恰反應出另一社會對於「教師」角色的誤解,我們相信老師不需要是那個能回答所有問題的人,而是那個有耐心陪伴孩子探索各種人生與知識上的問題的人。

第一線教學現場的多重困境

《師資養成理論》認為:「教師的養成,本質上是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對於教與學造成新的領悟與體會的過程,連帶地在態度方面也帶來新的表現。」在我服務教師的經驗裡,儘管看見每位教師具備設計思考思維的潛力,但也同時認知到教師在教育現場的職責不只是「教學」,還有進度壓力,各種班級經營、親師溝通、學校行政等複雜問題,這些都在在削減了每一位教師對於教學的熱情與創新的動力。
好在《108 課綱》的架構下,不論是國中小彈性課程、高中選修課程的時數增加,或是為了提升教師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能力所衍生的「教師專業社群」,都讓我們隱約看見教育的一線曙光。有些學校開始積極導入外部專業團隊入校帶領社群共備,教師終於有機會在一個充滿支持的社群環境裡,嘗試多元的探索和體驗,盡情嘗試教學創新的可能性。
(教師作為彼此的支持,不斷地反覆練習設計思考的心態及操作技巧。 來源: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教師作為彼此的支持,不斷地反覆練習設計思考的心態及操作技巧。 來源: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即使探索的過程中充滿混亂與不確定,但在社群夥伴的支持及外部專業團隊的陪伴下,每一位有志於創新的教師都可以解放自己的設計思考魂,能與教學社群夥伴共創和迭代的創新教育,並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課程,真誠地對學生的想法好奇、對學生好奇的事物好奇;在和學生一起探索問題的過程中,親身為孩子示範「終身學習者」的典範。
回到文章首段的提問:「我的孩子沒有要成為設計師,也要學設計思考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只孩子要學,孩子身邊的大人更要學!
全文轉載自倡議家,原文標題:DFC臺灣/設計思考-老師不必是「什麼都知道」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社會企業如何加速轉型,掌握新成長動能?現在加入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即可參與贊助者限定線上座談,邀請您一同了解後疫情時代的社會企業最新趨勢>>> 瞭解更多

文章標籤

  •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世界從不缺看見問題的人,而是少了動手提出解方的人。作為媒體,《倡議家》不只點出永續社會遇到的問題,更要攜手企業、社創夥伴、意見領袖,打造「倡議聯盟」,提出倡議,並且落地行動,共同解決問題。 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企業的事,也非政府之責。人人「+1」行動一點點,從《倡議家》到「倡議家們」,就能快轉台灣,讓社會變好多一點!